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掌声,是对两位老人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感谢,更是对他们身上闪耀的至诚报国精神的感佩。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科技工作者们一以贯之的崇高信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他们用一脉相承的坚定信念,执如椽大笔,在祖国大地上写下忠诚和热爱。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钱三强、郭永怀、赵九章、邓稼先、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程开甲……一串闪亮的名字,镌刻在历史的天空。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当全身心投入为祖国奋斗的事业,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才能有所作为,彰显价值。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
在上海浦东新区,有一个特别的党支部——成立于2005年的上钢新村街道“两弹一星”党支部。这个党支部由82位从青海221工厂退役的核工业者组成,筹建了全国第一个由社区主办的“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年81岁的陈福良是支部的一员,曾任221厂二分厂党委副书记的他,故事匣子里满是金银滩草原的往事。“别看金银滩的名字好听,那里地处青海西部海北地区,平均海拔3 500米,高寒缺氧,手脚皴裂是常事,走平地稍快点就气喘。我们的221厂,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就在这里。”“没有电脑,没有电子计算器,用的是算盘和计算尺,常常是上完夜班,下楼洗脸,请人带个馒头,又回实验室算数据……”给社区党员和到访的市民讲述那段峥嵘岁月时,陈福良的眼睛里闪耀着光芒。
在“两弹一星”的事业里,有成千上万像陈福良一样的建设者。他们在草原荒漠、密林深山挥洒汗水,只为追逐一个梦想:造出中国自己的“两弹一星”。
邓小平同志曾这样评价“两弹一星”的重要意义:“如果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四川绵阳,梓潼县长卿山的“两弹城”曾经很神秘。如今,天南海北的人们来到这里,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门柱上刻着的,是1984年第二代核武器试验取得成功后,时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的邓稼先满怀豪情写下的诗句。 老一辈科学家深知,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上,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很多人记得一张老照片:1970年,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实现满功率运行。在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压力容器外面,写着几行字:“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的航天事业要发展、要壮大,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当年初创期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如是说。

可以说,“两弹一星”不仅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给我们协同创新的优良传统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法宝。
用“两弹一星”精神突破“卡脖子”问题
“两弹一星”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两弹一星”元勋们解决了那一代人面临的最大“卡脖子”问题,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今天,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科技成果世界瞩目。党的十八大以來,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多个领域,我国依然面临很多科技瓶颈。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更让我们清醒认识到,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科学突破和关键技术是等不来、靠不了的,只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因此,“两弹一星”的精神更加不能丢,更须淬炼能力和本领,拿出勇气和行动,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难题。
以国家需求为首要目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已成为大多数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的自觉选择。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未来10年,中国科学院将“针对一些‘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做一些新的部署”,包括超算系统、高端轴承等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原材料的研发等,将“卡脖子”的问题和国外出口管制的清单转化为科学研究的任务清单。
迎难而上、敢打硬仗,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这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当前,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科技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序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方兴未艾,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逐步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稳步向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两弹一星”精神从未过时,它如旗帜、似号角,引领着人们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向着科学的高峰奋力攀登。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