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霄山脉上 湘东小三水”冲出来的萍浏醴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f_phoe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还同时挂着江西萍乡、湖南醴陵两地文物保护单位的黑色大理石标牌。
  “伢子生在水(涧江),媒人跑断腿”,意思是涧江边的年轻小伙更容易娶到媳妇,而女孩子也是很青睐嫁到涧江边的。
  萍浏醴三地的商人不分彼此,散布全国的江西会馆中常常有浏阳、醴陵商人纳钱见礼,而湖广会馆里也不乏萍乡商人的踪迹。
  从地图上看,横亘于湘赣边境的罗霄山犹如一根瓜藤,将山两边的萍乡、浏阳、醴陵串在一起,而发源于罗霄山的条条河流又在土地上曲折蜿蜒,仿佛细密交织的血管。于是,这山与水、动与静就让萍浏醴成为了一个整体。
  萍浏醴的山虽然高,但中间却有隘口通道以供往来;水虽然急,却又为人们提供了舟楫运输的便利,正是适应了此间的山山水水,数百年来萍浏醴人安居乐业,形成了共通的方言与生活方式。因此,“萍浏醴”这个词也不再单是指一个地理区域,更是指向了一群特殊的人。
  
  麻石冲:地理分界上的交通枢纽
  “要看萍浏醴,先上麻石冲”,这句话的含义,如非本地人很难理解。一些外来的远客,跟着蹩脚向导在萍乡、浏阳、醴陵转了一大圈,完了只晓得这三个地方离得“近啊,真近啊”,可究竟怎么个近法——除了距离还有哪些?很多人都是一无所知。而这一圈,基本也算白走了。
  因此,考量一个向导是否“及格”,是否对萍浏醴三地的历史风物有所了解,麻石冲便是最重要的“试金石”。
  麻石冲是个小地方,它位于湖南、江西两省,萍乡、浏阳、醴陵三市的交界处,东接江西萍乡上栗县,西连湖南醴陵富里镇,北望浏阳金刚镇,是名副其实的“鸡鸣两省,犬吠三交”。麻石冲只有一条街道,长不过一华里,宽不足4米,以街道中心的麻石为界湘赣各半,东侧属于江西,西侧属于湖南,人称“两省共一街”。街口的老龙王庙的主体建筑座落在萍乡,戏台则在醴陵境内,庙宇的外墙上还同时挂着江西萍乡、湖南醴陵两地文物保护单位的黑色大理石标牌。
  只要看到了这些,萍浏醴三地的区位关系,相信任何人都能了然于胸了,而这个感受就远比看地图、坐车瞎转要直观得多。倘若在麻石冲小驻片刻,当地人还会饶有兴趣地告诉你:“从古到今,我们这里都没有官家来收税”——这倒不是说麻石冲人有什么通天本事,能躲过税赋,而是指当地居民的籍贯太过混杂,交叉夹插,税吏一不小心就把税收到别人土地上了。因此直到今天,麻石冲的税都是委托熟悉情况的村干部代收。
  虽然浓缩了两省三地交界处的种种稀奇,但麻石冲的意义还远不止此。在湖南话里,“冲”的意思是“两座山包间的狭长平地”,而高耸于麻石冲两旁的山就是罗霄山。罗霄山为湘赣界山,余脉贯穿萍浏醴三地,放大了看,萍乡、浏阳、醴陵其实都位于罗霄山或大或小的“冲”上,也正是这座山,让萍乡、浏阳、醴陵成为一个统一的地理单元。
  作为这个地理单元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麻石冲最早沟通了萍浏醴三地的交通往来,从解放前直到上世纪70年代,浏阳、醴陵人还把到萍乡说成“下麻石”,同样,萍乡人也将去浏阳、醴陵称为“上麻石”。笔者小时候常随父辈从醴陵出发,经麻石冲去萍乡,一路上只觉得山也相同、景也相同,不出半天工夫就能到萍乡地面。因此,笔者从来不觉得这趟旅途有什么新奇特殊之处,无非是从山的这边到了那边。而且萍乡的物产大多也与家乡差不多,特别是那些山货——木耳、核桃、竹木,简直一模一样。
  正是罗霄山给了萍乡、浏阳、醴陵人地理上的亲近感,而麻石冲的存在又大大降低了三地的交通成本,所以在封建时代,萍浏醴一直被作为统一的行政区划管理。直到新中国建立后,萍浏醴的格局才被打破——浏阳划入长沙、醴陵划入株洲,萍乡并归江西。
  
  “湘东小三水”冲出的萍浏醴
  萍浏醴是一个水乡,枝枝蔓蔓的河流在这片土地上涌动,它们相互交接,你汇入我,我融入你。在此地还是涓涓细流,可穿过几座山岭,再在相邻地界上出现时就已波澜微荡,颇有一番气势了。
  萍浏醴的水乡不同于江南,这里的河上没有乌篷船、石拱桥,也没有头戴毡帽的艄公。河流在莽苍山野间恣意流淌,实在难看出有几分诗情画意,大的河流有3条——浏阳河,发源于罗霄山脉大围山北麓,全长200多公里,纵贯浏阳全境,在长沙附近汇入湘江;渌水,发源于萍乡千拉岭(也属罗霄山脉),向西流经醴陵,在渌口汇入湘江;涧江,源自浏阳杨花乡,向西流经醴陵钟家湾、瓦子坪后复入浏阳境内,最终注入浏阳河。因河道距离不远,流域又相互重叠,因此这3条河也被称作“湘东小三水”。
  “湘东小三水”给了萍浏醴另一种风貌,也赋予了三地更为紧密的血肉联系。就拿浏阳河来说,河流直通省府长沙,在水陆较陆路更为便捷的时代,长沙人去往萍浏醴抑或是萍浏醴人去往长沙,取道浏阳河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千百年间的人来人往,造就了浏阳河的一方富庶,也汇聚了这片土地的精华。两岸著名的物产有花炮、豆豉、茴饼、纸伞和竹编,特别是浏阳豆豉,须用醴陵土生土长的泥豆发酵才算正宗;还有茴饼,当地又叫“薯丁粑粑”,制作时如不加萍乡那边的红薯粉,“软糯香甜”的口感就会大打折扣;至于花炮、纸伞和竹编,少了罗霄山中出产的竹材、竹纸,连原材料都成问题。
  浏阳河是萍浏醴地区最繁忙的水上交通线,在那首“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湘江有个什么县呐?出了个什么人世界把名扬?”唱响之前,流传在萍浏醴关于浏阳河的山歌小调就有无数了,只可惜现在已慢慢湮没,再无人唱响。
  同浏阳河相比,渌水要稍短一些,全长虽只有166公里,却向西横穿了罗霄山脉,因此渌水水路从来就是萍乡木材、煤炭西运的重要通道。笔者的一个远房伯伯年轻时就曾在渌水放排,每年汛期,他和同伴都会将伐下竹木捆扎成排,沿河水而下,最终抵达湘江码头。从他口中笔者听到了许多关于渌水河、罗霄山的传奇,如会学人哭声的娃娃鱼,藏在山里打冷枪、谋财害命的土匪,其中最神奇的当属能变幻成美丽女子,引诱放排人的山鬼。
  “湘东小三水”的最后一条——涧江没有浏阳河、渌水河那样的磅礴水势,自然也不承担什么航运责任。但涧江的重要性恰恰在于它流经了醴陵、浏阳最富庶的农业区,提供了灌溉之便,古往今来,涧江两岸的稻田都要比其他地方高产一些。过去曾有一句戏言,“伢子生在水(涧江),媒人跑断腿”,意思是涧江边的年轻小伙更容易娶到媳妇,而萍浏醴地区的女孩子也很青睐嫁到这里的。
  
  “江西填湖广”之后的移民社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萍浏醴的山精水魄也赋予了这里人们很多独特气质。先来说语言——湖南、江西方言众多,有“五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之称。相距不远的居民,往往也因语言不通而交流困难,然而在萍浏醴地区,这种情况却是不存在的。浏阳人说话,醴陵人能听懂;醴陵人说话,萍乡人也能知意,但如果把这里的方言再放到湘赣的其他地方,人们就根本听不懂了。拿句学术点的话说,萍浏醴地区就是一个特殊的“方言岛”。
  有关这个“方言岛”的形成,还要从几百年前元末明初时的移民潮说起。明朝灭元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南方经济,从朱元璋洪武初年至明成祖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50余年间明政府共组织了8次大规模移民活动——“江西填湖广”。
  根据当时的政令,江西地区的居民将前往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为了不违政令,又能避免长途跋涉之苦,当时江西西部的人们便就近迁徙到了浏阳、醴陵地区。所以说,今天萍浏醴土地上的居民大多都是当年江西移民的后代。
  共同的祖先带来了共同的语言,但这还不能解释萍浏醴“方言岛”的全部成因。前几批移民到来之后,他们纷纷选择罗霄山山谷平坝和沿河冲击平原落脚,定居农耕——因为来得早,他们抢先占据了“熟田肥土”之地,随后到来的移民见状无奈,只得继续西行。到了明洪武朝以后,江西移民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他们逐渐放弃了陆路,绕过萍浏醴沿长江上溯湖北,再经汉江水系分散开去。没有了新移民的进入,萍浏醴地区人口结构稳定,于是,“方言岛”慢慢形成。
  正因为有了语言、族群上的同一性,萍浏醴居民交流非常频繁,如三地之间的人们常常联姻,“张家伢子娶了山后(浏阳、醴陵)媳妇,李家姑娘又嫁到了山前(萍乡)”的现象在族谱中很常见。又如经商,萍浏醴商人在以前大多都做竹木、鞭炮、瓷器生意,因出售的东西相仿,语言又近似,外人往往把他们当成同个地方来的。以至于后来这三地的商人干脆“将错就错”,不分彼此起来,散布全国的江西会馆中常常有浏阳、醴陵商人纳钱见礼,而湖广会馆里也不乏萍乡商人的踪迹。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萍乡商人毛遇古在安徽芜湖境内被水匪打劫,妻女也被掳走。同在当地经商的浏阳、醴陵商人得知后仗义出手,他们慷慨解囊,不仅凑钱赎回了毛遇古的妻子女儿,还每人匀出一部份货款交给毛遇古重新采办货物,毛遇古因此绝处逢生。商人们的义举令当时的安徽巡抚童泽大受感动,他不仅将此事上奏朝廷,还亲书匾额一幅送入芜湖湖广会馆悬挂,以示表彰。这件事很快传为佳话,直到今天也可以看作萍浏醴三地同气连枝、密不可分的见证。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国家开始加大了对旅游项目的倡导和支持力度,使得跨境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交际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旅游英语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着重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的逻辑思维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旅游英语;教学;
【摘要】本文聚焦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薄弱的问题。在梳理了思辨能力的概念和内涵后,分析了导致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薄弱症”的原因,进而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教学方法两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发展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思辨能力;英语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燕,上海海关学院海关外语系。  作为二本院校英语专业的资深教师,笔者二十年来教授的各种英语基础课、专业课已有十余门,对所
案例背景:笔者作为一名新教师,自感各方面的功力都很不足。但是一次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事件让笔者感受到,新教师也是具备自身的特殊优势的:年轻意味着有童心,有童心意味着有玩心。在教学过程中,只要驾驭得当,“贪玩”也可以变成“有创意”。  新版译林六下的第六、七单元教学内容围绕旅游的主题展开,需掌握一些城市和名胜景点的正确读音,如Sydney(悉尼)、Taipei(台北)、the Grand Canyon(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商务英语合同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为重点进行分析,结合商务英语合同特征为依据,从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原則及标准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商务英语合同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为全面提高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商务英语合同;语言特征;翻译标准  【作者简介】冉倩,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现代化的整体发展中,为保障国际合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passing on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culture, some words have loaded the cultur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s of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especial
【摘要】诗歌翻译是翻译界的一大关注点,儿童诗歌作为诗歌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翻译策略的研究也应引起重视。许渊冲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美论”,为诗歌翻译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Robert Stevenson(罗伯特·斯蒂文森)的儿童诗歌集A Child’s Garden of Verses(《一个孩子的诗园》)的两个汉译本为例,探讨许渊冲“三美论”作为翻译策略在英语儿童诗歌汉译中的重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为了满足社会与时代发展、课程改革与英语教学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可提高学生英语成绩,利于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以及英语学习策略的优化,但前提合理的人员搭配,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英语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邵松福,江苏省宜兴市楝树中学。  初中是向高学级过渡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对其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但实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case study of MALL in a vocational college in JiangSu province in China is provided. Three classes of freshmen of this college were selected to learn English in three altern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以文章为蓝本,通过讲解文章的文化背景、语言知识点和开展主题思辨拓展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将语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提高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实现“课程思政”?笔者以“The Great Journey of Learning”為例,从词句、段落和篇章三个层面介绍自己的做法,探讨大学英语课程实现思政教育的途径,以供借鉴。  【关键词】思政;大学英语;
【摘要】合作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型且实用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后,更被作用一种常见的教学模式,广泛应用在教学中,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改善了课堂学习氛围。基于此,本文就合作学习模式应用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小学英语教育中应用合作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育;合作学习模式;應用  【作者简介】刘佩,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徐家渡镇中心小学。  前言  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