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數学教师似乎都在竭尽全力做一件事——纠错。如果师生能及时地把做过的错题进行整理和分析,渐渐地就能在这些错题资源中读懂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
1.易混知识点没有辨析清楚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有些题目看似差不多,却包含着不同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帮助学生对这些题目进行对比和区分,那么学生就很容易混淆这些知识点。
例如,分数既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带着学生深入探究。在教完《分数的意义》后,学生做“有4吨货物,平均5次运完,每次运这些货物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题目正确率很高,以前学习小数除法时做“有4吨货物,平均5次运完,每次运几吨”这样的题目正确率也很高。但现在两个问题合二为一,做“有4吨货物,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这些货物的( )?每次运( )吨?(填分数)”这道题时学生却有些乱了,弄不清楚到底是填1/5,还是填4/5,错误率很高。这正是由于学生混淆了哪个问题在问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哪个问题在问具体的数量。
2.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思维定式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思维定式与所要解决的问题途径不相同时,就会产生干扰作用。这就是思维定式的负面效应。
例如,估算教学不要求追求计算结果的绝对准确,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索估算的思考过程和方法,并对估算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但学生往往难以摆脱精确计算的阴影,使精确计算的思维定势成了阻碍估算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如有这样一道题: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大约需要多少元?很多学生都用2.4×0.85计算出精确值。其实这道题可以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2.4看作2,把0.85看作1,从而估算出:2.4×0.85≈2×1=2(元)。
3.欠缺审题能力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有些学生在做题时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其实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读一读,或者让学生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了。于是,我们在分析错题原因时,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马虎的帽子。其实,粗心、马虎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欠缺。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我家有42头奶牛。一头奶牛一周能挤145千克牛奶,照这样计算,我家一周能挤多少千克牛奶?很多学生看到问题就列式: 42×145×7=42630(千克),根本没有好好理解145千克是一周的挤奶量,学生只凭自己的理解把它当成了一天的挤奶量了。
1.易混知识点没有辨析清楚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有些题目看似差不多,却包含着不同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帮助学生对这些题目进行对比和区分,那么学生就很容易混淆这些知识点。
例如,分数既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带着学生深入探究。在教完《分数的意义》后,学生做“有4吨货物,平均5次运完,每次运这些货物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题目正确率很高,以前学习小数除法时做“有4吨货物,平均5次运完,每次运几吨”这样的题目正确率也很高。但现在两个问题合二为一,做“有4吨货物,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这些货物的( )?每次运( )吨?(填分数)”这道题时学生却有些乱了,弄不清楚到底是填1/5,还是填4/5,错误率很高。这正是由于学生混淆了哪个问题在问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哪个问题在问具体的数量。
2.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思维定式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思维定式与所要解决的问题途径不相同时,就会产生干扰作用。这就是思维定式的负面效应。
例如,估算教学不要求追求计算结果的绝对准确,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索估算的思考过程和方法,并对估算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但学生往往难以摆脱精确计算的阴影,使精确计算的思维定势成了阻碍估算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如有这样一道题: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大约需要多少元?很多学生都用2.4×0.85计算出精确值。其实这道题可以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2.4看作2,把0.85看作1,从而估算出:2.4×0.85≈2×1=2(元)。
3.欠缺审题能力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有些学生在做题时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其实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读一读,或者让学生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了。于是,我们在分析错题原因时,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马虎的帽子。其实,粗心、马虎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欠缺。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我家有42头奶牛。一头奶牛一周能挤145千克牛奶,照这样计算,我家一周能挤多少千克牛奶?很多学生看到问题就列式: 42×145×7=42630(千克),根本没有好好理解145千克是一周的挤奶量,学生只凭自己的理解把它当成了一天的挤奶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