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演化为各种形式,呈现出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景象。传统的规范课堂已被打破,新的课堂秩序还没有建立,使得当前的课堂出现了诸多“异化”的现象:尊重学生被泛化、课堂民主被极端化、师生平等被僵化等;课堂秩序方面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课堂现场扫描
1.热热闹闹的活动多了,专心致志的思考少了。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越来越少讲,越来越不敢讲,由过去的什么都管变成了现在的什么都不敢管。教师作用的不断弱化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课堂纪律的淡化。课堂上自由散漫的多了,专心听、认真想的少了。许多教师认为,在活动中的学习就是探究式学习。于是,课课必安排活动:一会儿是同桌讨论,一会儿是小组交流,一会儿是动手操作。学生活动积极,嘻嘻哈哈,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没有学生安静的思考,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学生没有学到知识,没有拓展思维,更没有培养能力。
2.随心所欲的说话多了,全神贯注的倾听少了。课堂上,一个学生精彩的发言才说到一半,另一个学生已等得不耐烦了,从座位上站起来,不停地摇摆着高高举起的小手:“我来补充,我来补充。”教师布置作业或者强调解题的注意事项后,总会有人问:“什么?在哪儿?”许多学生只关注自己的想法,急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却总也静不下心来倾听别人不同的见解,该讲的未讲清,该听的未听清,兴趣所至,率性而为,收效甚微。
新课标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自主、师生平等的形式呈现。但过于追求这种平等与自主,势必会造成学生为所欲为,课堂紊乱甚至失控的现象,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蒙台梭利说:“孩子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应在维护集体利益范围之内;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或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课堂需要纪律。实际上合作学习也好、探究学习也好,本身都应该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这些教学活动的完成。
那么,怎样实现课堂教学的“活”而“有序”呢?
二、应对解决之策
1.正确理解理念、精心预设环节。新课标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靠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许多教师把小组合作探究当作教学的“必需手段”。课堂上,一个小组活动接一个小组活动,不考虑活动的价值,一味追求“热闹”,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教室里却显得乱糟糟、闹哄哄,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是造成课堂“乱”的一个原因。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锻炼,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否被充分调动和激活。数学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上的“动”,多设计些激发与训练学生思维的教学环节。对于那些没有思维参与的、简单的小组活动宁可放弃。从这个层面讲,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与交流,营造动静结合、有张有弛的课堂节奏,从而达到调控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使课堂教学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2.强化目的教育,激发内在动力。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是组织教学的积极手段,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使学生产生达到目的的需要,而满足需要的渴望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感,从而形成学习的推动力。这是动员学生注意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组织自我注意必不可少的心理动因。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越清楚、越深刻,兴趣就越巩固,就能有效地通过意志努力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并且能较快地将注意从“强迫”的水平发展到自觉的水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强化常规训练,注重习惯培养。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平时我们应舍得花费一些时间,培养学生倾听发言、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杂乱”是因为“无章”,“有条”才能“不紊”。建立必要的课堂教学常规,是学生遵守教学秩序的行为依据。比如教师提问,学生应先举手,得到教师允许再发言;学生不准擅自离位,更不准说笑打逗;把学习用具放到指定的地方,等等。这些课堂常规能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并为创造严肃、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情境奠定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培养他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用坚强的意志集中和坚持注意的能力。
4.自律他律结合,灵活使用方法。从效果来看,自律好过他律,自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自律需要一定的境界,当学生的境界不够时,教师灵活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辅以他律是必要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声调的变化,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速度和停顿等来组织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有时突然停顿或降低声音,有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都能集中学生的注意;教师还可以艺术地辅以各种方法帮助学生专心听讲。比如:目光暗示法。课堂上经常发现某个学生精力不集中,要么做小动作,要么眼睛直直地盯着黑板某一处。面对这样的现象,用语言提示不仅不给那个学生留面子,而且会转移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效率。这时,不妨用目光暗示他,眉目间传达教师的责备和提醒,此时无声胜有声,饱含期待的目光会比严厉的斥责效果更好。
5.加强班队建设,培植集体归属感。“一个对集体有归属感的人,会有责任感的滋长、集体概念的强化,会把个体的错误行为扼杀在发生之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成为自己班级中重要的一员,寻找这种归属感。当学生无法在班级中获得这种归属感时,他们经常转向错误的目的。因此,新课堂规则需要具有让学生获得并保持集体归属感的功能,促使学生的行为指向正确的目的——遵守集体的规则、维护集体荣誉、成为集体中的重要一员,促进班集体向拥有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的学习共同体转变。
课堂中过于压抑,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过于兴奋,会扰乱正常的教学。只有将思维的发展和井然的秩序有效结合,成就一个形式上有秩序且内容上凸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这才是我们理想中的课堂。
一、课堂现场扫描
1.热热闹闹的活动多了,专心致志的思考少了。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越来越少讲,越来越不敢讲,由过去的什么都管变成了现在的什么都不敢管。教师作用的不断弱化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课堂纪律的淡化。课堂上自由散漫的多了,专心听、认真想的少了。许多教师认为,在活动中的学习就是探究式学习。于是,课课必安排活动:一会儿是同桌讨论,一会儿是小组交流,一会儿是动手操作。学生活动积极,嘻嘻哈哈,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没有学生安静的思考,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学生没有学到知识,没有拓展思维,更没有培养能力。
2.随心所欲的说话多了,全神贯注的倾听少了。课堂上,一个学生精彩的发言才说到一半,另一个学生已等得不耐烦了,从座位上站起来,不停地摇摆着高高举起的小手:“我来补充,我来补充。”教师布置作业或者强调解题的注意事项后,总会有人问:“什么?在哪儿?”许多学生只关注自己的想法,急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却总也静不下心来倾听别人不同的见解,该讲的未讲清,该听的未听清,兴趣所至,率性而为,收效甚微。
新课标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自主、师生平等的形式呈现。但过于追求这种平等与自主,势必会造成学生为所欲为,课堂紊乱甚至失控的现象,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蒙台梭利说:“孩子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应在维护集体利益范围之内;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或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课堂需要纪律。实际上合作学习也好、探究学习也好,本身都应该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这些教学活动的完成。
那么,怎样实现课堂教学的“活”而“有序”呢?
二、应对解决之策
1.正确理解理念、精心预设环节。新课标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靠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许多教师把小组合作探究当作教学的“必需手段”。课堂上,一个小组活动接一个小组活动,不考虑活动的价值,一味追求“热闹”,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教室里却显得乱糟糟、闹哄哄,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是造成课堂“乱”的一个原因。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锻炼,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否被充分调动和激活。数学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上的“动”,多设计些激发与训练学生思维的教学环节。对于那些没有思维参与的、简单的小组活动宁可放弃。从这个层面讲,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与交流,营造动静结合、有张有弛的课堂节奏,从而达到调控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使课堂教学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2.强化目的教育,激发内在动力。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是组织教学的积极手段,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使学生产生达到目的的需要,而满足需要的渴望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感,从而形成学习的推动力。这是动员学生注意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组织自我注意必不可少的心理动因。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越清楚、越深刻,兴趣就越巩固,就能有效地通过意志努力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并且能较快地将注意从“强迫”的水平发展到自觉的水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强化常规训练,注重习惯培养。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平时我们应舍得花费一些时间,培养学生倾听发言、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杂乱”是因为“无章”,“有条”才能“不紊”。建立必要的课堂教学常规,是学生遵守教学秩序的行为依据。比如教师提问,学生应先举手,得到教师允许再发言;学生不准擅自离位,更不准说笑打逗;把学习用具放到指定的地方,等等。这些课堂常规能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并为创造严肃、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情境奠定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培养他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用坚强的意志集中和坚持注意的能力。
4.自律他律结合,灵活使用方法。从效果来看,自律好过他律,自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自律需要一定的境界,当学生的境界不够时,教师灵活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辅以他律是必要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声调的变化,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速度和停顿等来组织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有时突然停顿或降低声音,有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都能集中学生的注意;教师还可以艺术地辅以各种方法帮助学生专心听讲。比如:目光暗示法。课堂上经常发现某个学生精力不集中,要么做小动作,要么眼睛直直地盯着黑板某一处。面对这样的现象,用语言提示不仅不给那个学生留面子,而且会转移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效率。这时,不妨用目光暗示他,眉目间传达教师的责备和提醒,此时无声胜有声,饱含期待的目光会比严厉的斥责效果更好。
5.加强班队建设,培植集体归属感。“一个对集体有归属感的人,会有责任感的滋长、集体概念的强化,会把个体的错误行为扼杀在发生之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成为自己班级中重要的一员,寻找这种归属感。当学生无法在班级中获得这种归属感时,他们经常转向错误的目的。因此,新课堂规则需要具有让学生获得并保持集体归属感的功能,促使学生的行为指向正确的目的——遵守集体的规则、维护集体荣誉、成为集体中的重要一员,促进班集体向拥有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的学习共同体转变。
课堂中过于压抑,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过于兴奋,会扰乱正常的教学。只有将思维的发展和井然的秩序有效结合,成就一个形式上有秩序且内容上凸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这才是我们理想中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