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小丑”为知己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elwi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总是跟随着我、陪伴着我,我却忽视了你的存在,因为我当初一直认为你只是一条其貌不扬、甚至丑陋不堪的小狗而已,压根就没想到你竟然能够成为我的知己!
  记得我刚进入初中时,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还很不适应。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家原先养的一条灵巧而又漂亮的大黄狗突然离奇失踪。我这独家农户,可不能没有一条狗看家护院呀!果然过了不几天,爸爸不知从哪里带回了一只可怜兮兮的流浪小狗。瘦骨嶙峋,毛色灰不溜秋的,就像一个丑陋不堪的怪物。我十分讨厌那只狗,因为它长得丑,所以我给它取名为“小丑”。自从小丑到我家后,我经常欺负它。把自己在学校遇到的所有不开心、不如意和所受的气统统发泄在它身上,小丑俨然成了我的“出气筒”。直到有一天,我对它完全改变了看法。
  那是八年级最后一个星期五,刚刚期末考试结束。老师把试卷和成绩单发给了我们,我知道成绩糟糕,看都没看便将试卷和成绩单一股脑儿地装进了书包里,然后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回到了家中。刚踏进家门,一眼看见爸爸正坐在沙发上等我。我心乱如麻,但强作镇定。不等我放下书包,爸爸便问起了我这次期末考试的成绩。我不答话,红着脸将试卷递给了他。爸爸接过一看,脸色很快便由晴转阴,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只听得“啪”的一聲,我脸上就挨了一巴掌。我感到脸上火烧火燎地痛,便禁不住“哇”的一声哭了。我扔下书包,冲出房门,径直跑到屋后竹林里,那是我经常发泄悲喜情绪的地方。我一边哭着,一边操起一根木棍,拼命地抽打着面前的一竿竹子,以泄心中之气。打了一会儿,手臂酸痛起来,我才无力地坐在了地上,闭上眼睛,让委屈与伤心的泪水在脸上肆意地奔流……良久,我感觉到有一种温热而又柔软的东西在我的脸上轻轻地挪动。我睁眼一看,原来竟然是小丑在舔我的脸。正没出气的地方呢!我便对小丑大声吼道:“你这个丑东西,快滚!”不知为什么,小丑这次并没有像往常惹我生气后知趣地离开,反而将它的身体慢慢地凑了过来。我举起一只拳头作势要打它,它毫不躲避,仿佛故意让我打似的……我不由得停下手来。心想:小丑这么做,可能是想让我发泄心中的不快。想到这里,我全明白了小丑的心思。我一下子将小丑抱在了怀里,又感动,又自责。我一边哭,一边抚摸着小丑瘦瘦的身体,声泪俱下地对它说:“对不起!小丑!都是我不好!”小丑似乎听懂了我的话,它一边摇着尾巴,一边用它那柔软温热的舌头继续舔我脸上的泪水,似乎在安慰我……
  从此以后,我和小丑成了亲密无间的知己。现在,我对小丑完全改变了看法。也许,在他人眼中,你还是一只狗,并且长得很丑;但在我眼里,你是我的知己,并且长得很美。因为只有你懂得我的心,让我拥有了温暖和幸福。
  啊,小丑,我的知己,但愿我们长相知,永相随!
  【满分揭秘】
  主要亮点:对比反差,情感浓烈。
  本文写“我”刚进入初中时,爸爸不知从哪里带回了一只其貌不扬的流浪小狗,由于它的丑陋,“我”不仅讨厌它,为它取名“小丑”,而且拿它当“出气筒”;八年级期末考试失利,“我”遭到爸爸的责罚后跑到竹林去发泄,小丑主动来充当出气筒并安慰“我”;这时“我”终于明白了小丑的心思并与它成了亲密无间的知己。文章选材新颖真实,情感真挚浓烈;结构清晰井然;开头点题,结尾扣题;首尾照应,意旨鲜明。尤其是文章在叙述中采用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手法,使得文章经纬分明,内容丰厚;文中采用了拟人和“对比反差”的手法,使得小丑的形象更加鲜明,让读者在人和动物的情感对比中,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其他文献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词人。他的这首《南乡子》作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其时作者正在镇江知府任上。同一时期的另一首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与此词对参。  辛弃疾少年时代即勇力、胆识过人,他“目光有
"讨厌鸡肉、性病和饶舌的理发匠。"  "此外?"  "4月孤独的夜晚和镶花边的电话机罩。"  "此外?"  我摇摇头:"再想不起特别的。"  "我的他——以前那个他——讨厌的东西多得很。例如我穿超短裙啦,吸烟啦,每喝必醉啦,口出脏话啦,讲他朋友不好啦……所以,如果在我身上有你讨厌的,尽管提出。能改的我改就是。"  "没有什么。"我想了一会说,"什么也没有。"  "真的?"  "你穿的我都喜欢,你做
1  每每品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都会有一种参透不尽的感觉:爱,为什么悲;悲,为什么去爱,而且刻骨铭心?  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郁达夫为什么悲?而我为什么强作悲伤去领略郁达夫的“悲凉”却又读不到“悲凉”的感伤?  带着这种疑惑,我曾经引导学生和我一起去探究: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大家找出具体描述“清”“静”“悲凉”的表述来。结果是“清”“静”的表述学生找到了很多,也很准确。关于“悲
期末考试考砸了,这几天来我的心情很郁闷,爸爸决定带我去长隆欢乐世界放松一下心情。  早就听说长隆欢乐世界非常好玩,尤其是过山车。刚进园里就看到三大刺激过山车之中的十环过山车,哇!长长的车道呈现在我眼前。爸爸说:“儿子,敢不敢去玩一下十环过山车?”我是绝对不能认输的。  终于到我们了,我们走过去坐好,然后绑好安全带。过山车开动了,我也高兴起来,因为我是“身经百战”的呀。车到了一个斜坡之后冲了下去,转
从前,在一个小村庄,住着一群安居乐业的人,生活在平淡安逸中度过。  村里有一个老人,有一天清晨六点,在路上散步,偶然看到地上有一条旧鞋带。老人弯下腰,仔细地端详那条鞋带,心想:这鞋带虽旧,依然完好,捡回家去,说不定哪一天用得着呀!  老人细心地捡起鞋带,放进自己的裤口袋里。  老人的动作,被远远路过的一位老朋友看见了,他看见老人弯腰端详的样子和把东西塞进裤口袋的动作,就判定:老人一定是捡到钱了,而
一般说来,比喻中的喻体多取自描写的情境之外,依托于规定的情境之中。但也有的比喻是从作者自身所在的环境或作品中人物所在的环境中寻找出恰当的喻体。这种就近取比的比喻方法,不妨叫即兴比喻法,它有两种形式。  一是喻体不取自眼前,但是结合当地风物,缩短了本体与喻体的空间距离,给人一种仍是眼前景物之感。  如《社戏》中的描写:“这一次船头的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
水调歌头  苏 轼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此词是苏轼根据唐代诗人韩愈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词的写作过程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一则增
【摘要】語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用”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语文教学从注重人文性向工具性倾斜的过程。本文从当前语文教学人文性重于工具性,学生只得“意”而忘“言”的现状出发,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语用策略,从真正意义上构建有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家自荐理由:  这篇短篇小说,是根据一位青年的相亲经历创作而成。主人公余逢君是一个理想化的青年,是一个从小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的青年,父母给了他富足的生活,给了他充分的自由。他就是这样一个对社会,对婚姻,对爱情充满理想化的青年。他是现实社会妈宝男的一个典型人物,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他既没有太多的知识和社会经验,有的只是自己对社会的美好想象。当爱情需要牛奶和面包,当婚姻需要门当户对,需要物质与精神都
德国文学大师歌德曾说过:“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选材角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因此为文者只有独具慧眼,作文才能独辟蹊径。  打个比方,选材探寻角度,好比选择道路。一般来说,大路顺畅,直道快捷,当然走的人多。人一多,在通天的大路上,你往往会被湮没在人海之中。想要与众不同,显示自己的个性风采,就必须开拓出别人不走或少走的道路。作文选材角度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选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