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毛细支气管炎 婴幼儿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7.323
小儿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发生炎症,其病变主要发生在肺部的细小支气管,也就是毛细支气管,所以叫毛细支气管炎,多见于1~6个月的小婴儿,以喘憋、三凹症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1]。2011年1~12月收治毛细支气管炎患者96例,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96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年龄2个月~2岁;住院6~10天,平均住院天数为8天。临床均表现为2~3天的感冒症状,如咳嗽、喷嚏、继之出现呼吸困难、喘憋、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唇发绀、三凹征。发热一般在37.5~38.5℃,肺部体征全部病例均可闻及哮鸣音及痰鸣音,肺部喘鸣随着喘憋症状的消失,鸣音也随之消失。
方法:①一般护理:首先将患儿放置在监护室内,室温控制在18~22℃,相对湿度55%~65%,维持室内空气流动和清洁。病室内不用太多的陪护人员以保持室内的安静。操作人员应该准确熟练各种操作,做到保持操作时间上的集中,在喘憋患儿中烦躁不安的可以给予镇静剂,减少其氧耗量。毛细支气管炎多为小婴儿,从心理上正处于“母子情结”的关键期,应由其母亲作为陪护,护理人员也应对患儿轻拍、抚摸及搂抱,可使其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变得十分自然协调,危重患儿家长坐卧不宁,哭哭啼啼,对她怀中的孩子只能增加不安全感,此时向家长细致交待病情,给她们以关心安慰,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医生,使患儿早日痊愈出院。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喘憋较重、呼吸困难者将患儿竖抱或取半卧位并经常变换体位,以减轻肺部瘀血,有利于炎性反应消散吸收,并轻拍背部以助于排痰,防窒息,拍背时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下向上,有外向内,这样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喉间痰鸣,痰量较多时患儿烦躁不安可给予雾化,并雾化后吸痰,选择质地清晰、管壁挺直、硬度适中富有弹性的吸痰管,吸痰时先吸出口鼻分泌物,先口后鼻的原则,更换吸痰管后再进行气管吸痰,插入长度不超过患儿鼻尖至耳垂的距离。吸痰时间不超过每次≤15秒,调节好压力,在无负压的情况下插入吸痰管,开放负压后,将吸痰管边转边吸引。慢慢向外提出,手法轻柔,如遇痰液多时在旋转提出的过程中可稍减慢旋转及外提速度,吸出气管内较多量的痰液,切忌来回提插而导致气管黏膜损伤。③密切观察病情:密切观察严防并发症发生,观察患儿有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吸加快>60次/分,心率增快>160~180次/分,心音低钝等提示心力衰竭。观察意识、瞳孔、肌张力的变化,若烦躁或嗜睡,易惊或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肌张力增高等提示颅内高压。观察有无腹胀、呕吐、便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提示中毒性肠麻痹、胃肠道出血。一旦发生以上并发症,应立即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积极救治。④缺氧的护理:掌握正确给氧方法很重要,轻度缺氧者,立即给持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0.5~1L/分,有严重发绀者,立即予面罩吸氧,4~6L/分,经常监测所供氧的浓度,检查导管是否通畅,缺氧是否改善,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雾化吸入是改善通气的重要手段,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改善通气,消除炎症和解除支气管痉挛。因雾化产生的雾气含氧量低,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压力以致患儿出现哭闹不安等,对患兒的气急、胸闷、口唇发绀等缺氧症状也会有所加重,因此在雾化治疗时护理人员应在场陪伴,严重的发绀患者可暂缓雾化,等安静后再进行雾化,雾化量控制在2档,时间控制在<20分钟。
结 果
96例患者结果细心治疗护理,治愈95例,1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
讨 论
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多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呼吸道疾病,多见于0.5~2岁的婴幼儿,其发病主要与该年龄支气管系统的解剖学特点有关,因微小的管腔易因黏性分泌物增加、水肿及肌肉收缩,极易发生梗阻。少数患儿阻塞性肺气肿较明显。采用合理正确的治疗护理是重要的手段,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知识,过硬的技术本领,高度责任感,采取合理的治疗护理措施,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5.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991-120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7.323
小儿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发生炎症,其病变主要发生在肺部的细小支气管,也就是毛细支气管,所以叫毛细支气管炎,多见于1~6个月的小婴儿,以喘憋、三凹症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1]。2011年1~12月收治毛细支气管炎患者96例,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96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年龄2个月~2岁;住院6~10天,平均住院天数为8天。临床均表现为2~3天的感冒症状,如咳嗽、喷嚏、继之出现呼吸困难、喘憋、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唇发绀、三凹征。发热一般在37.5~38.5℃,肺部体征全部病例均可闻及哮鸣音及痰鸣音,肺部喘鸣随着喘憋症状的消失,鸣音也随之消失。
方法:①一般护理:首先将患儿放置在监护室内,室温控制在18~22℃,相对湿度55%~65%,维持室内空气流动和清洁。病室内不用太多的陪护人员以保持室内的安静。操作人员应该准确熟练各种操作,做到保持操作时间上的集中,在喘憋患儿中烦躁不安的可以给予镇静剂,减少其氧耗量。毛细支气管炎多为小婴儿,从心理上正处于“母子情结”的关键期,应由其母亲作为陪护,护理人员也应对患儿轻拍、抚摸及搂抱,可使其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变得十分自然协调,危重患儿家长坐卧不宁,哭哭啼啼,对她怀中的孩子只能增加不安全感,此时向家长细致交待病情,给她们以关心安慰,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医生,使患儿早日痊愈出院。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喘憋较重、呼吸困难者将患儿竖抱或取半卧位并经常变换体位,以减轻肺部瘀血,有利于炎性反应消散吸收,并轻拍背部以助于排痰,防窒息,拍背时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下向上,有外向内,这样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喉间痰鸣,痰量较多时患儿烦躁不安可给予雾化,并雾化后吸痰,选择质地清晰、管壁挺直、硬度适中富有弹性的吸痰管,吸痰时先吸出口鼻分泌物,先口后鼻的原则,更换吸痰管后再进行气管吸痰,插入长度不超过患儿鼻尖至耳垂的距离。吸痰时间不超过每次≤15秒,调节好压力,在无负压的情况下插入吸痰管,开放负压后,将吸痰管边转边吸引。慢慢向外提出,手法轻柔,如遇痰液多时在旋转提出的过程中可稍减慢旋转及外提速度,吸出气管内较多量的痰液,切忌来回提插而导致气管黏膜损伤。③密切观察病情:密切观察严防并发症发生,观察患儿有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吸加快>60次/分,心率增快>160~180次/分,心音低钝等提示心力衰竭。观察意识、瞳孔、肌张力的变化,若烦躁或嗜睡,易惊或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肌张力增高等提示颅内高压。观察有无腹胀、呕吐、便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提示中毒性肠麻痹、胃肠道出血。一旦发生以上并发症,应立即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积极救治。④缺氧的护理:掌握正确给氧方法很重要,轻度缺氧者,立即给持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0.5~1L/分,有严重发绀者,立即予面罩吸氧,4~6L/分,经常监测所供氧的浓度,检查导管是否通畅,缺氧是否改善,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雾化吸入是改善通气的重要手段,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改善通气,消除炎症和解除支气管痉挛。因雾化产生的雾气含氧量低,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压力以致患儿出现哭闹不安等,对患兒的气急、胸闷、口唇发绀等缺氧症状也会有所加重,因此在雾化治疗时护理人员应在场陪伴,严重的发绀患者可暂缓雾化,等安静后再进行雾化,雾化量控制在2档,时间控制在<20分钟。
结 果
96例患者结果细心治疗护理,治愈95例,1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
讨 论
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多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呼吸道疾病,多见于0.5~2岁的婴幼儿,其发病主要与该年龄支气管系统的解剖学特点有关,因微小的管腔易因黏性分泌物增加、水肿及肌肉收缩,极易发生梗阻。少数患儿阻塞性肺气肿较明显。采用合理正确的治疗护理是重要的手段,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知识,过硬的技术本领,高度责任感,采取合理的治疗护理措施,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5.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99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