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分数混合应用题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谈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分数混合应用题;教学方法
本人多年担任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发现学生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思路不清晰,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本人经过反复总结和反思,总结出了分数混合应用题的教学方法。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画线段图透彻理解
线段图指的是由一定意义线段、箭头、数字符号等构成的图式,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直观教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一般使用直观教具或实物演示。画线段图分析讲解数量关系,可以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既符合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图、分析图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学会“用线段分析题意”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学会。可我认为,学生难学会的原因在于教师重视不够,教师没有分阶段、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平常的教学,教师只注重画好图后,应用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而不注重怎样应用已知条件画线段图的过程。多数学生初学线段图时,不知道先画哪个量,后画哪个量,以及各画多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本人列举五年级下册分数混合应用题线段图的画法加以说明。
例1.五年级有学生120人,六年级学生是五年级学生的■,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首先,根据题意要找准先画哪个量。教学中让学生先画单位“1”的量。此题中单位“1”的量是五年级,所以先画五年级的线段图。五年级的线段图画多长呢?可以根据■的分母来确定,分母是4,五年级的线段图就应画4个单位线段,单位线段的长度可以由自己决定,比如单位长度为1厘米,五年级的线段图就应画4段,然后根据六年级学生是五年级的■,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线段图应在五年级学生人数线段图上截取3段,如下图所示。
五年级 ■
六年级 ■
通过线段图,学生可以直观地分析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了。
例2.六年级有学生100人,比五年级学生少■,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此题中,单位“1”的量是五年级学生,所以先画五年级学生的线段图,根据分数■,所以应画五个单位线段。再从五年级学生线段图中去掉■(也就是一个单位线段)即表示六年级学生的人数。
■
小学数学有各种类型的应用题。如,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用“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画图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画“线段图”、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二、找等量关系式仔细分析
等量关系式是表达数量间相等关系的式子。如何才能快速写出等量关系式呢?
1.根据线段图找
通过画线段图,学生就已经分析清楚了各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很容易地找出等量关系式。在例1中,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出,五年级学生人数×■=六年级学生人数,有的学生还可以写出:五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六年级学生人数;六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六年级学生人数。例2中,学生有可能写出:六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六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当学生写出多个不同的等量关系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所求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式。
2.根据已知条件找
在五年级下册的分数混合应用题中,通过大量习题的练习,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可以按规律根據已知条件写出等量关系式。在例1中,如果我们把“是”写成“=”,把“的”(分数前面的)写成“×”,可以很快写出“六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在例2中,如果把“比”写成“=”,“的”写成“×”,“少”写成“-”,并知道■是份数并非具体量,且是五年级学生人数的■,则可以迅速写出:六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此规律,通过讲解与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是”有时还可以写成“相当于”“恰好是”等字眼。
三、应用多种方法求解
分析清楚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接下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用方程或算术式求解。
1.根据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式解题
(1)用方程解题
根据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式,把已知量用具体数值替换,未知量(即所求)设为x,则可以写出方程式。在例2中,方程就可以写成x-x×■=100。
2.算术式解题
根据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式,把已知量用具体数值替换。在例1中,六年级学生=120×■,那么,可以列出算式:120×■。在例2中,五年级学生-五年级学生×■=100,可以变换为五年级学生×(1-■)=100,根据乘数×乘数=积,要求五年级学生人数,则算式为:100÷(1-■)。
2.用单位“1”的方法找规律解题
在教学中,分数混合应用题可以用单位“1”的方法快速解题,规律是:单位“1”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
在例1中,单位“1”的量是五年级,是已知量,所以可以写出算式:120×■。
在例2中,单位“1”的量是五年级,是未知量,则用除法,算式为:100÷(1-■)。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找单位“1”的方法,以便学生迅速写出算式。
总之,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好“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运用等量关系式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并用多种方法求解,学生对分数混合应用题就不会混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 甘肃省高台县黑泉乡明德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分数混合应用题;教学方法
本人多年担任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发现学生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思路不清晰,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本人经过反复总结和反思,总结出了分数混合应用题的教学方法。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画线段图透彻理解
线段图指的是由一定意义线段、箭头、数字符号等构成的图式,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直观教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一般使用直观教具或实物演示。画线段图分析讲解数量关系,可以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既符合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图、分析图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学会“用线段分析题意”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学会。可我认为,学生难学会的原因在于教师重视不够,教师没有分阶段、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平常的教学,教师只注重画好图后,应用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而不注重怎样应用已知条件画线段图的过程。多数学生初学线段图时,不知道先画哪个量,后画哪个量,以及各画多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本人列举五年级下册分数混合应用题线段图的画法加以说明。
例1.五年级有学生120人,六年级学生是五年级学生的■,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首先,根据题意要找准先画哪个量。教学中让学生先画单位“1”的量。此题中单位“1”的量是五年级,所以先画五年级的线段图。五年级的线段图画多长呢?可以根据■的分母来确定,分母是4,五年级的线段图就应画4个单位线段,单位线段的长度可以由自己决定,比如单位长度为1厘米,五年级的线段图就应画4段,然后根据六年级学生是五年级的■,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线段图应在五年级学生人数线段图上截取3段,如下图所示。
五年级 ■
六年级 ■
通过线段图,学生可以直观地分析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了。
例2.六年级有学生100人,比五年级学生少■,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此题中,单位“1”的量是五年级学生,所以先画五年级学生的线段图,根据分数■,所以应画五个单位线段。再从五年级学生线段图中去掉■(也就是一个单位线段)即表示六年级学生的人数。
■
小学数学有各种类型的应用题。如,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用“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画图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画“线段图”、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二、找等量关系式仔细分析
等量关系式是表达数量间相等关系的式子。如何才能快速写出等量关系式呢?
1.根据线段图找
通过画线段图,学生就已经分析清楚了各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很容易地找出等量关系式。在例1中,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出,五年级学生人数×■=六年级学生人数,有的学生还可以写出:五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六年级学生人数;六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六年级学生人数。例2中,学生有可能写出:六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六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当学生写出多个不同的等量关系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所求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式。
2.根据已知条件找
在五年级下册的分数混合应用题中,通过大量习题的练习,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可以按规律根據已知条件写出等量关系式。在例1中,如果我们把“是”写成“=”,把“的”(分数前面的)写成“×”,可以很快写出“六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在例2中,如果把“比”写成“=”,“的”写成“×”,“少”写成“-”,并知道■是份数并非具体量,且是五年级学生人数的■,则可以迅速写出:六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此规律,通过讲解与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是”有时还可以写成“相当于”“恰好是”等字眼。
三、应用多种方法求解
分析清楚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接下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用方程或算术式求解。
1.根据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式解题
(1)用方程解题
根据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式,把已知量用具体数值替换,未知量(即所求)设为x,则可以写出方程式。在例2中,方程就可以写成x-x×■=100。
2.算术式解题
根据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式,把已知量用具体数值替换。在例1中,六年级学生=120×■,那么,可以列出算式:120×■。在例2中,五年级学生-五年级学生×■=100,可以变换为五年级学生×(1-■)=100,根据乘数×乘数=积,要求五年级学生人数,则算式为:100÷(1-■)。
2.用单位“1”的方法找规律解题
在教学中,分数混合应用题可以用单位“1”的方法快速解题,规律是:单位“1”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
在例1中,单位“1”的量是五年级,是已知量,所以可以写出算式:120×■。
在例2中,单位“1”的量是五年级,是未知量,则用除法,算式为:100÷(1-■)。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找单位“1”的方法,以便学生迅速写出算式。
总之,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好“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运用等量关系式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并用多种方法求解,学生对分数混合应用题就不会混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 甘肃省高台县黑泉乡明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