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分数混合应用题教学的几点体会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分数混合应用题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谈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分数混合应用题;教学方法
  本人多年担任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发现学生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思路不清晰,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本人经过反复总结和反思,总结出了分数混合应用题的教学方法。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画线段图透彻理解
  线段图指的是由一定意义线段、箭头、数字符号等构成的图式,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直观教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一般使用直观教具或实物演示。画线段图分析讲解数量关系,可以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既符合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图、分析图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学会“用线段分析题意”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学会。可我认为,学生难学会的原因在于教师重视不够,教师没有分阶段、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平常的教学,教师只注重画好图后,应用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而不注重怎样应用已知条件画线段图的过程。多数学生初学线段图时,不知道先画哪个量,后画哪个量,以及各画多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本人列举五年级下册分数混合应用题线段图的画法加以说明。
  例1.五年级有学生120人,六年级学生是五年级学生的■,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首先,根据题意要找准先画哪个量。教学中让学生先画单位“1”的量。此题中单位“1”的量是五年级,所以先画五年级的线段图。五年级的线段图画多长呢?可以根据■的分母来确定,分母是4,五年级的线段图就应画4个单位线段,单位线段的长度可以由自己决定,比如单位长度为1厘米,五年级的线段图就应画4段,然后根据六年级学生是五年级的■,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线段图应在五年级学生人数线段图上截取3段,如下图所示。
  五年级 ■
  六年级 ■
  通过线段图,学生可以直观地分析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了。
  例2.六年级有学生100人,比五年级学生少■,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此题中,单位“1”的量是五年级学生,所以先画五年级学生的线段图,根据分数■,所以应画五个单位线段。再从五年级学生线段图中去掉■(也就是一个单位线段)即表示六年级学生的人数。
  ■
  小学数学有各种类型的应用题。如,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用“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画图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画“线段图”、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二、找等量关系式仔细分析
  等量关系式是表达数量间相等关系的式子。如何才能快速写出等量关系式呢?
  1.根据线段图找
  通过画线段图,学生就已经分析清楚了各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很容易地找出等量关系式。在例1中,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出,五年级学生人数×■=六年级学生人数,有的学生还可以写出:五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六年级学生人数;六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六年级学生人数。例2中,学生有可能写出:六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六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当学生写出多个不同的等量关系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所求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式。
  2.根据已知条件找
  在五年级下册的分数混合应用题中,通过大量习题的练习,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可以按规律根據已知条件写出等量关系式。在例1中,如果我们把“是”写成“=”,把“的”(分数前面的)写成“×”,可以很快写出“六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在例2中,如果把“比”写成“=”,“的”写成“×”,“少”写成“-”,并知道■是份数并非具体量,且是五年级学生人数的■,则可以迅速写出:六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五年级学生人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此规律,通过讲解与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是”有时还可以写成“相当于”“恰好是”等字眼。
  三、应用多种方法求解
  分析清楚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接下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用方程或算术式求解。
  1.根据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式解题
  (1)用方程解题
  根据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式,把已知量用具体数值替换,未知量(即所求)设为x,则可以写出方程式。在例2中,方程就可以写成x-x×■=100。
  2.算术式解题
  根据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式,把已知量用具体数值替换。在例1中,六年级学生=120×■,那么,可以列出算式:120×■。在例2中,五年级学生-五年级学生×■=100,可以变换为五年级学生×(1-■)=100,根据乘数×乘数=积,要求五年级学生人数,则算式为:100÷(1-■)。
  2.用单位“1”的方法找规律解题
  在教学中,分数混合应用题可以用单位“1”的方法快速解题,规律是:单位“1”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
  在例1中,单位“1”的量是五年级,是已知量,所以可以写出算式:120×■。
  在例2中,单位“1”的量是五年级,是未知量,则用除法,算式为:100÷(1-■)。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找单位“1”的方法,以便学生迅速写出算式。
  总之,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好“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运用等量关系式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并用多种方法求解,学生对分数混合应用题就不会混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 甘肃省高台县黑泉乡明德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如何让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一天的时间大部分都在学校度过,要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感到学校教育的快乐,让课堂变成学生的快乐天堂。  关键词:兴趣;生动;手段;微笑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快乐、达到轻松
阐述了作者在古筝教学和实践中,对中专学生古筝兴趣课的一点浅薄认识和体会,即:培养兴趣、注重基础、表现力培养等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古筝演奏的过程中,不但具备较高的演奏技
西部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当地环境及资源禀赋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条件,区内的产业集群发展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循环
摘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学困生。学困生是每位教师工作的难点,不能因为这样而对他们产生偏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还学生快乐的童年。  关键词:学困生;激发;兴趣  教师课下谈得最多的就是班级里那些对数学不开窍的学困生,教师课上课下下了很多功夫,就是不见效。不但没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反而害怕学数学,讨厌数学这门课。为了摆脱这样的局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趋于更加复杂化、多元化,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公
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明显增多,特别是通信企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其应收账款数额大,涉及的客户面广,如何加
企业表层文化建设就是企业如何塑造独特的形象,通过色彩处理、统一字体、统一商标和较强的广告推销意识等方面的运作,从而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接受企业服务或产品的过程。
几乎每个班级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特殊”学生,那么作为老师当然不能放任自流。要帮助他们、改变他们,最主要的就是爱,用老师的爱心去改变“特殊生”;用同学的爱心去征服“特殊生”
摘 要:针对偏远山区的农村如何开展教研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研工作;校本教研  偏远山区一般最高就是初中,学生人数少,且学科专业教师更少,往往学科只有1~2个专业教师,甚至没有。实践证明,社会的发展、学校的进步不允许教师单打独斗,学校只有扎扎实实抓好教研工作,学校才能发展,学生才能切实提高素质,但是像这样的学校,开展教研工作也确实存在很多困难,如果以学科为单位,2~3人组成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