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之魅:人间与天堂的交融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es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千年西湖山水,自然赋形,天地大爱。任何时候、从任何角度看西湖,都会感受到不一样的美。行走在西湖边,无论是远山近水,还是一亭一榭,总能勾起人们对于自然与人文之美的赞叹。江南的人文气息在这片湖水中荡漾,而杭州这座“人间天堂”,也因为与这片山水的交融,成为了山水城市的典范。
  8年前的6月24日,在法国巴黎总部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西湖申遗成功,意味着它成为中国第41个世界遗产,也是第3个获批“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的中国项目。美丽的西子湖从此走出深深闺房,向世界展示自己独特的东方文化韵味。

综合整治为申遗


  今日的西湖,得来不易,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更是离不开当年综合保护工程打下的扎实基础。
  西湖是杭州的“根”和“魂”,盡管杭州在改革开放后对于西湖保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受城市发展空间狭窄等条件制约,保护与发展、旅游业与工业这两对矛盾,一直困扰和影响着对西湖的保护。1999年西湖申遗启动时,保护西湖到了关键时刻。
  资料显示,在西湖综保启动前,西湖水域面积仅有5.6平方公里,处于历史上水域面积最小时期。同时,它整体水质一般,2001年前后西湖水透明度只有40多厘米,平均水深1.65米。再加上环湖没有打通,湖东面与城市接壤一带被很多单位和民居占据,不少违法建筑使得西湖景观较差。加之当时的多头管理体制,西湖保护和管理面临极大挑战。
  2001年3月,杭州设立萧山区、余杭区,行政范围由683平方公里猛增到3068平方公里,市区范围一下子扩大了三倍多,杭州的城市格局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的扩张,为西湖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空间条件。
  为了西湖,也为了杭州的未来,经过详尽的可行性论证以及统一规划,一项传承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宏大工程——西湖综合保护工程2001年应运而生,就此拉开了连续10年综保的帷幕。杭州按照“世界遗产”标准,从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文脉延续、景观修复等多方面内容,对西湖的“东南西北中”进行全方位保护和整治,努力实现申报世界遗产的目标。
  按照当时的规划,杭州中河高架以西24米以上的建筑(相当于7层楼以上)都要整修。2007年,西湖边高达67米的浙大湖滨校区教学主楼被爆破,便成了整修的标志性事件。这幢还很新的建筑被拆,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影响了西湖景观。
  西湖申遗规划负责人,曾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的陈同滨提供的数据显示,为了此次申遗,杭州拆除了西湖周边50多万平方米有碍观瞻的违章建筑,搬迁了2000多户居民,减少常住人口7000余人。
  2002年10月1日,西湖南线各大公园终于全部整合打通,使南线一带形成了‘十里环湖景观带’,体现了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特色。2003年实施的杨公堤景区、湖滨新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建设,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历年来规模最大的项目。2005年通过实施两堤三岛、龙井村等项目,西湖“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此后的西湖,年年均有新亮点。
  连续10年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使得环西湖沿线全线贯通,西湖水实现“一月一换”,水质稳定保持三类水体标准,部分区域的水质达到了二类水体标准,景区公共绿地新增100多万平方米,恢复西湖水面0.9平方公里,保护修缮、恢复了1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
  自2002年南线贯通,杭州就提出了“还湖于民”的口号,西湖环湖景点实行免费开放。之后,杭州又率先成为国有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的城市。这项举措使得西湖成为全国唯一的免费5A级景区。
  杭州市从2002年起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和2008年起开展的西湖文化景观重点整治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西湖的保护状况。西湖的免费开放,不仅使普通百姓和中外游客成为西湖保护的受益者,还带来了无法衡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让杭州这一特色创新旅游模式,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认可。

申遗之路,是文化认同之路


  从1987年开始,故宫、秦始皇陵等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自那时起,就有西湖申遗的声音发出,西湖很早就进入了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录。经过长时间的酝酿,1999年西湖申遗工作正式启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
  事实上,当年关于西湖申报世界遗产名录,存在着很多争议。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宣教研究部副主任夏攀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其中的争议包括了西湖究竟是以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申报、以怎样的文化价值提炼呈现给世界遗产委员会、怎么把西湖的东方文化解释给外国人听等等。
  当杭州刚刚启动申遗,一位来自北欧的世遗专家的一席话,曾经让分管西湖的副市长吓出一身冷汗:“在我的家乡,像这样的湖有几千个。”
  “西湖申遗起步很早,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举步维艰。”陈同滨说,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直未能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在西湖为什么应该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问题上缺乏话语权。
接天莲叶无穷碧。

  与世界上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景点相比,西湖人文景观最丰富;与世界上以人文景观著称的景点相比,西湖自然景观最多。这是西湖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西湖申遗的难度所在。如何让外国专家读懂这“无声诗、有声画”,是西湖申遗成败的关键。
其他文献
儿媳刚怀孕,为新生儿起名就列入家庭重要议事日程,全家把起名重任委托我。起名这事,说简单只是在社会活动中区分你我他的代号;说复杂了,那就是项繁杂的系统工程。重任在肩,不敢轻慢。  回想新中国初期,建国、国庆、卫东、永红比比皆是。改革开放后,起名的花样经就多了。但常用汉字只有三四千,常见姓氏仅数百,中国人口却已14亿,起名时遵循的又往往是相同思路,“撞车”自然在所难免。各个时代有不同的重名,最近资料显
48年前,大洋彼岸的纳斯达克敲响了钟声,开启了全球资本市场新的里程碑。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市交易。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阶段。  同为加速科技型企业发展、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的平台,中国的科创板与纳斯达克有着相似之处。世界各大媒体纷纷关注这一重大事件,指出科创板是中国的纳斯达克,它将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一个融资渠道”。为什么是纳斯达克  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新技
邓超与俞白眉搭档又来。与这对搭档此前的作品相比,喜剧风格已经退居其后,用父子温情与励志元素来探讨严肃话题,成为《银河补习班》的主要诉求。  马皓文不单是作为一名父亲出现于故事里的,更多时候,他是那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缩影。  围绕“应试教育”产生的“唯分数论”、“差生歧视”、“军事化管理”、“过度补习”等弊端,都被影片态度鲜明地批判了。片中博喻学校教导主任闫主任,承担了教育弊端的一切负面影响,给人一种
时至今日,古镇游遍地开花,似乎又有造“假古董”的嫌疑,常常为人诟病。如果不提升档次不提升品级,那么古镇理所当然地油腻,理所当然地喧哗,理所当然地通行讨价还价,满足于低端消费!这一切,不仅使同质化竞争趋于恶化,也给假冒伪劣提供了蠕动的缝隙。  古镇如何面向未来?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政府主管部门与古镇的实际操盘手面前。  现在,朱家角漕港河畔的放生桥以东,在一片旧房的遗址上展现出新的人文景观。这个项
壮观的洋山深水港俯瞰。  在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长三角,密布的港口群不仅在全国航运与港口生产中地位突出,在全球大港中亦位居前列。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面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长三角的航运业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向更高质量发展?在第15个中国航海日来临之际,长三角航运创新发展联盟的成立,成为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推进的一个重大举措。创新发展联盟应运而生  7月11日,作为
关公关二爷雕像,一般有两种造型。一种是武的,手持青龙偃月刀;一种是文的,捻着胡须读书,就是所谓关二爷读《春秋》。  第一种在正史而言,肯定是假的。青龙偃月刀这玩意大概从宋朝才有。关羽那会儿,马上兵器,习惯用马槊,刺。所以《三国志》正史里说关羽斩颜良,是“策马刺良于万军之中”。这个刺,当刺杀也对,当用槊刺,也对。正史里有关关羽用刀的记录,只有一个,就是跟鲁肃所谓单刀赴会的时候,有个“提刀而起”的动作
苗煒  《找工作》,这是一本社会学著作。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他对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城市的282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做了非常详细的职业调查,结果发现一大半的好工作都不是通过正式的招聘渠道获得的,而是靠“熟人”帮忙。这里所说的熟人,并不是家人、朋友这些关系密切的人,而是那些偶然在哪里碰到的一个人。有时候,几近一面之缘的人却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弱关系”。  弱关系不
颁奖仪式后中国选手与其他获奖者合影。  16金14银5铜17优胜,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团体总分第一!2019年8月下旬在俄罗斯喀山举办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大获全胜。其中,上海选手贡献了2金1银3优胜的优秀战绩。  这群年轻人,有的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的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有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技能高手。他们睿智、勤奋、坚韧、时尚,他们用自身经历向世人证明:钻研职业技能,成为新时代
《大唐贵妃》造型照。“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 道他君王情也痴……”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一曲《梨花颂》传唱至今,也让人记住了18年前诞生于上海的新编京剧《大唐贵妃》。这是新时期京剧艺术的一座丰碑,不仅汇聚了梅葆玖和张学津、于魁智和李胜素、李军和史依弘老中青三代京剧艺术大家,争妍斗奇,各擅胜场,更因其恢宏的场面,精良的制作
上期封面  (2019 年 第22 期)  上期周刊出版后,我把封面《高鐵改变中国》发到朋友圈,一位收藏家留言:“似曾相识。”朋友发来一张照片,上面是一本泛黄的杂志。这是1947 年京沪铁路管理局出版的《京沪周刊》创刊号,封面绘制着当时的人对未来火车的想象图。  两本杂志的封面画面,真的是神似,都描绘了一辆流线型列车从群山中飞驰而出的瞬间。可见72 年前的画师,是很有专业功底的,他想象中的未来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