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下面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不仅梵高,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思索过……
[写作指导]
本则材料共有三句话,语义逻辑重心在第二句,第一句是第二句的缘起,第三句是第二句的拓展。
第二句中“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参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类比,巧抓“事”与“意”的相似点,深入挖掘内在涵义。首先要把握关键词:生活、画中(色彩)、不一致。换一句话直白的表达就是:现实与理想有落差。那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答案就多元了。故此,可以有下面的立意:①用乐观的心态看待苦难的现实;②困境中坚守内心的信仰;③永不停下追梦的步伐;④用理想之光照亮现实。
此外,第一句还展示了梵高对待现实和理想差距的做法:鼓起信心,追逐梦想。第三句揭示写作的方向:“感叹”表现情感态度,如对心怀梦想却境遇蹉跎者的同情,对身处逆境却坚守信仰者的赞叹;“思考”提示方法策略,如怎样减少、消弥二者的落差。
总之,立足于现实与理想关系谈自己的认识就基本合乎材料的要求。而只关注一方的立意,如“发现生活的色彩”“苦难的意义”“要改变理想”等,则审题不够精准。而谈“自信的作用”、“做事要努力”更是断章取义。
[记叙文佳作]
明暗无界
李一山
如今听见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我仍会误听作磨刀老头的磨刀声。
几年前,我还住在乡下一隅时,最爱看的,便是磨刀。磨刀的是个老头,一头半白的凌乱头发,满脸沟壑纵横,倒是一双眼睛还熠熠生辉,也许是被他磨得澄亮?磨刀老头肩上架着一条长板凳,凳上一头压着一块漆黑发亮的磨刀石。他并不吆喝,只在大街小巷里慢悠悠地走。门口择菜的妇人看见他,便朗朗唤一声:“阿伯,磨刀咧!”他便悠悠走上前,跟着进了后院。
我至今清晰记得他磨刀的样子:跨坐在长凳上,两脚稳稳地长在地上,一手按刀,一手有力快速地磨动刀子,沙沙沙。不消片刻,那原本已钝化的刀刃又锋利无比,刀面雪亮晃眼,竟是返老还童了。他磨完刀总会细细地瞧上一遍,雪亮的刀面映着他黝黑苍老的脸,真是清楚的明暗分界。
磨刀老头生活困窘,许多时候甚至要靠街坊邻居接济才熬得下去。但他仍是慢悠悠地扛着一条长凳,用力认真地磨刀,细细地欣赏他雪亮的作品。我曾不解,生活困窘至此,他如何能这般笃定而认真地磨出一把把锋利的刀?于是,便趁他来我家磨刀时问了他。
“爷爷,你磨的刀可比你的人亮多哩?”我蹲在一旁看着,一边小心地问。
他似乎未听见我说话,认真地磨着刀。直到磨完,打量着他的作品,才悠悠回答:“是亮多啦。”刀面雪亮,他的脸映在刀面上,黝黑似炭,沟壑似槁木,他的生活似乎如此黑暗。
“那你……”我还未问出口,他已回答了我的困惑:“日子是苦了点,但磨刀是门技术活,我爹传给了我,我就把它做好,这刀是我的理想,希望,我的刀必是最锋利最亮的。”他仔细把刀放到架子上,“家家用着我磨的刀,做出香喷喷的饭菜,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这么想着,我日子苦点又算什么呢。”
他又晃着出门去了,隔家的嫂子唤到:“阿伯,磨刀咧!”我仍蹲在那儿想他的话:这么想着,我日子苦点又算什么呢。
诚然,生活总是更暗一些,而我们的作品却总是绚烂亮丽,大底因为这之间有我们的理想与希望吧。太多的人因这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明暗差距,而绝望放弃,于是连理想也变暗了。其实,明暗无界,生活的色彩固然暗淡,但画中的色彩可使人生绚烂。太不一致又如何,我想这么明亮下去,生活再暗也无妨。
不知磨刀老头是否还架着那条长凳,慢悠悠地晃在大街小巷中,端详他雪亮的作品……明亮的刀面映亮着他黝黑苍老的脸。
[简评]
生活艰辛的磨刀老人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朴素的理想,内容合乎材料含义。本文物与人相互映衬,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明亮的刀面”“黝黑苍老的脸”这组意象反复出现,具有象征意味,是“美好理想”和“艰辛现实”的形象展现。既暗点中心,又具有鲜明的画面感,打动人心。
[议论文佳作]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程心如
永难忘画布上那抹鲜艳的图景:金黄的花,碧绿的叶,狂放恣意的笔触中宣泄着专属于梵高的那份激情与张力。然而,火热的金黄是专属画布的色彩,是注定于理想的本色;灰暗的黑白基底才是他生活的色彩,是基于现实的本色。
是呀,这是多么的不一致,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将他逼仄至绝望的深渊,只能每天想尽办法努力振作继续他的事业。
诚然,尘世的芸芸众生无一不为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而苦苦挣扎。我们感叹,我们思考,我们徘徊,如何应对这现实与理想的不一致?我想,惟有以梵高式努力振作的信心,方可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开拓出一条新路来。
佛家有言:“三界无安,譬如火宅。”讲的便是人世种种困厄,现实与理想种种不一,如起火的宅院,无法止息。然而,面对这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是奉行卑贱的生命哲学,奴颜屈膝亦或抑郁寡欢;还是张扬高昂的生命哲学,振作起来用信心支配我们的躯体?有为者自会有明智的选择。
犹记得巴金在《激流》总序中这样写道:“我深知我的身边是无尽的黑暗,没有我想要的一丝光亮,但我要走下去。”生活的激流暗潮涌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时刻产生,我欣赏巴老这份“要走下去”的信念与振作;也惟有此,在生命的暗潮涌动中,无论成败,我们才可保有一份专属英雄的气骨,专为信念的呐喊,专为理想而与现实抗争的激情。
我常常感念于那些真正的勇士们,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面对着现实的阻厄,他们依旧高擎理想之灯。一如梵高,现实中的他贫困交加,而在信心的支配下,画布上那鲜艳温暖的金黄足以照亮几个世纪;又如孔子,现实中的他各国游说,无人采纳,但他仍以一份古典的崇高周游列国去捍卫“仁礼”之梦;亦如方孝孺,一介穷酸书生,面对燕王铮亮的佩剑,他以一己之死捍卫着“修齐治平”的士子之责。 我想,真的猛士敢于直面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敢于手持一盏红烛,踏破现实的藩篱,去守卫心中的理想与意念。哪怕现实的厄运让他们遍体鳞伤,哪怕命运的折磨让他们无处逃遁,他们仍将从容微笑,恪守那份志士之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永不停滞,但“吾行吾道,虽远必至”。
[简评]
这是一篇思路清晰的议论文。一是清晰的引论。文章由材料中梵高事迹的叙述与评析引出观点“以梵高式努力振作的信心,方可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开拓出一条新路来”,鲜明突出。二是清晰的本论。从“抗争现实”与“追逐理想”两个角度展开论述,相互支撑,相得益彰。使用的论据一为个体(巴金)详述,一为群体概述,详略有致。三是清晰的结论。最后一段单句成段,干净利落。此外,旁征博引,文采飞扬,充满浓郁的散文气息,避免了论说文易流于枯燥的常态,如开头关于梵高充满形象感的描述出手不凡;明丽色彩与黑白基底这组充满象征性的鲜明对比,更表现出眼光的敏锐。
[抒情文佳作]
梦想照进现实
周睿琪
麦田里的枪声响起,那些炽热的向日葵、冷艳的鸢尾、盛放的桃花,都随着青烟消散在那个下午,那是梦破碎的声音,是一个失望的孤独者留给世界最后的震颤。阿尔的桥再美,也支撑不了现实的重量。
我不禁错愕于那声枪响,错愕于残酷现实具有的毁灭一切梦想的力量。欧文·圣西门的理想蓝图,败给了人类的私欲;甘地凤凰新村民,也终是海面的泡沫;靖节先生的桃花源,竟是“后遂无问津者”;就是詹姆斯·希尔顿笔下“消失的地平线”,如今的香格里拉,也被旅游开发得还是面容破碎。那些期待的美好,落到现实变得痛苦无比,就像完美架构的骨骼,自由落体的瞬间还是抵不过支离粉碎的重力。
但我还是不禁要问,梦想被现实掩埋就是主旋律了吗?在志士面前,现实的苦难,可以成为梦想的铺路石,将想象的花园点缀得更为美丽;可以从最原我的状态去思考生命的内核与真谛,为信仰开辟更坚定的道路,而不至受到外在的羁绊,被欲望遮蔽“黑夜里寻找光明”的眼睛。古仁人口中的“文章憎命达”,不也正是这个道理吗?一盏孤灯,一壶清茶、一座为秋风所破的茅屋,挡不住“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与奔放、肆意与伟岸。而提香后期的画虽好,可宫廷奢靡的生活终究还是磨灭了他开始时的激情,也因此降低了他的品位,成不了殿堂级的大师。
勿让梦想随现实湮灭,要让现实的淋漓,血沃滋养如罂粟般妖冶的梦想,使之令人动容和痴迷,令人无法自拔。让那些色彩绚丽的画,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泼墨吧,尽情吧,狂欢吧!如此,梵高成了“梵高”,而不是那个牧师家庭的“文森特”;“我”成得了“我”,而不是被现实的残酷磨平棱角处处类似的“他”和“他们”。只因梦想而不同。
伟大的梦想因蹉跎的现实而伟大,绚烂的色彩因灰暗的天空而分外烂漫,还是去拥抱梦想吧,春天已到,路已铺平,我相信明天不会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呵,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它还实现了呢?
就是,万一,它还实现了呢?
[简评]
这是一篇文化底蕴深厚的文章。一是在诗文中吸取营养。“后遂无问津者”、“消失的地平线”“黑夜里寻找光明”、“文章憎命达”,这些引用唤醒了人们关于名著的经典记忆。二是从杰出人物的事迹中提取素材。圣西门、靖节先生、提香,优秀人物的生命探索和生命选择,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三是用“化用”的方式增加文章的灵动。“一座为秋风所破的茅屋”化用杜甫的诗,“万一,它还实现了呢”化用马云的话,这些化用充满着创造的才情,是对他人智慧的再次镀金。
[散文佳作]
梦与实
朱宁
墙上的《向日葵》,绚丽明艳,灼灼逼人。然而,画作的背后,是一颗尝尽人生百态后孤独、抑郁乃至绝望的心。
也曾无数次地为梵高惋惜,他的一生实在是太悲惨。他也曾有一腔热血、拳拳抱负,却被现实的残忍、人情的冷漠浇得冰冷彻骨。他拾起信心,将满腔热情倾注于画作,最终还是在绝望中陨落。
梵高曾感慨:“生活的色彩与画作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这却也道出了千万人的感慨。席慕容曾言:“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我们都是过河的人。”也许我们都曾站在河流的这一端,幻想着对岸是怎样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但最终被湍急迅猛的河流阻断了去路,幻想尽数幻灭。梦想与现实,总是有太多矛盾。
“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深。”红楼一梦,串联了神话、理想与现实三个世界,浑然一体。在那个理想的世界,世俗的眼光、现实的束缚被尽数打破,只留下清净女儿自在悠游的理想国。然而,现实却是林妹妹不得所爱含恨而逝,宝钗得爱却不得所终,多少女子“红消香断”、“一抷净土掩风流”!伤心之余,我们也欣慰于宝黛冲破世俗的爱恋,我们似乎看到一缕自由平等的曙光冉冉升起。
既然现实与梦想有此天壤之别,我们是否还应该有梦想呢?答案是肯定的。梦想是一个人在无奈的现实面前支撑他走下去的精神支柱。想那杨绛老人,即便经历了文革的摧残,即便爱女与丈夫相继去世,依旧不改初心。即便已101岁高龄,依旧攀登着学术高峰,笔耕不辍。《堂吉诃德》《我们仨》,无不惊鸿照影。我想,必是那学术之梦、与家人温情相处的梦支撑着她走到现在,正如梵高也曾在信心与梦想的鼓舞下留下了如此多的传世之作。
丰子恺在《豁然开朗》中曾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处处都可恨;你若感激,生活事事可感激。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生活。”细细想来,确是如此。我们总在抱怨现实的残酷,抱怨梦想在现实面前的渺小不堪,于是忘记了曾经的梦想,沦为“蜗居”、“蚁族”,忙碌奔波,疲累不堪。但他们可曾知道,有梦可逐的生活才能冲破生活枷锁,破空而来!
愿如渡边和子所言:“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不要因为难过,就忘了散发芳香。”既然决定散发芳香,便别管现实如何。梦与实的矛盾,似乎可以调和。
[简评]
本文语言很有特点,充满美感。一是形象之美。“墙上的《向日葵》,绚丽明艳,灼灼逼人”、“我们似乎看到一缕自由平等的曙光冉冉升起”等语句充满画面感。二是凝练之美。“他也曾有一腔热血、拳拳抱负,却被现实的残忍、人情的冷漠浇得冰冷彻骨”,句式整齐而不呆板,表意清晰而不冗杂。三是修辞之美。文中多用比喻、引用,表达上增添了生动性,堪称美文。
此外文章结构清晰,首先以梵高的事迹起笔,揭示现实与理想差异存在的心理原因,由点到面指出这种差异存在的普遍性,用设问明确指出论点。然后兵分两路,以杨绛之例证“梦想是一个人在无奈的现实面前支撑他走下去的精神支柱”,以蚁族之例谈“有梦可逐的生活才能冲破生活枷锁”。最后以渡边和子的话结尾“解决问题”:“既然决定散发芳香,便别管现实如何”。文脉贯通,内容充实,极具说服力。
(作者:曹金鑫,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不仅梵高,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思索过……
[写作指导]
本则材料共有三句话,语义逻辑重心在第二句,第一句是第二句的缘起,第三句是第二句的拓展。
第二句中“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参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类比,巧抓“事”与“意”的相似点,深入挖掘内在涵义。首先要把握关键词:生活、画中(色彩)、不一致。换一句话直白的表达就是:现实与理想有落差。那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答案就多元了。故此,可以有下面的立意:①用乐观的心态看待苦难的现实;②困境中坚守内心的信仰;③永不停下追梦的步伐;④用理想之光照亮现实。
此外,第一句还展示了梵高对待现实和理想差距的做法:鼓起信心,追逐梦想。第三句揭示写作的方向:“感叹”表现情感态度,如对心怀梦想却境遇蹉跎者的同情,对身处逆境却坚守信仰者的赞叹;“思考”提示方法策略,如怎样减少、消弥二者的落差。
总之,立足于现实与理想关系谈自己的认识就基本合乎材料的要求。而只关注一方的立意,如“发现生活的色彩”“苦难的意义”“要改变理想”等,则审题不够精准。而谈“自信的作用”、“做事要努力”更是断章取义。
[记叙文佳作]
明暗无界
李一山
如今听见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我仍会误听作磨刀老头的磨刀声。
几年前,我还住在乡下一隅时,最爱看的,便是磨刀。磨刀的是个老头,一头半白的凌乱头发,满脸沟壑纵横,倒是一双眼睛还熠熠生辉,也许是被他磨得澄亮?磨刀老头肩上架着一条长板凳,凳上一头压着一块漆黑发亮的磨刀石。他并不吆喝,只在大街小巷里慢悠悠地走。门口择菜的妇人看见他,便朗朗唤一声:“阿伯,磨刀咧!”他便悠悠走上前,跟着进了后院。
我至今清晰记得他磨刀的样子:跨坐在长凳上,两脚稳稳地长在地上,一手按刀,一手有力快速地磨动刀子,沙沙沙。不消片刻,那原本已钝化的刀刃又锋利无比,刀面雪亮晃眼,竟是返老还童了。他磨完刀总会细细地瞧上一遍,雪亮的刀面映着他黝黑苍老的脸,真是清楚的明暗分界。
磨刀老头生活困窘,许多时候甚至要靠街坊邻居接济才熬得下去。但他仍是慢悠悠地扛着一条长凳,用力认真地磨刀,细细地欣赏他雪亮的作品。我曾不解,生活困窘至此,他如何能这般笃定而认真地磨出一把把锋利的刀?于是,便趁他来我家磨刀时问了他。
“爷爷,你磨的刀可比你的人亮多哩?”我蹲在一旁看着,一边小心地问。
他似乎未听见我说话,认真地磨着刀。直到磨完,打量着他的作品,才悠悠回答:“是亮多啦。”刀面雪亮,他的脸映在刀面上,黝黑似炭,沟壑似槁木,他的生活似乎如此黑暗。
“那你……”我还未问出口,他已回答了我的困惑:“日子是苦了点,但磨刀是门技术活,我爹传给了我,我就把它做好,这刀是我的理想,希望,我的刀必是最锋利最亮的。”他仔细把刀放到架子上,“家家用着我磨的刀,做出香喷喷的饭菜,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这么想着,我日子苦点又算什么呢。”
他又晃着出门去了,隔家的嫂子唤到:“阿伯,磨刀咧!”我仍蹲在那儿想他的话:这么想着,我日子苦点又算什么呢。
诚然,生活总是更暗一些,而我们的作品却总是绚烂亮丽,大底因为这之间有我们的理想与希望吧。太多的人因这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明暗差距,而绝望放弃,于是连理想也变暗了。其实,明暗无界,生活的色彩固然暗淡,但画中的色彩可使人生绚烂。太不一致又如何,我想这么明亮下去,生活再暗也无妨。
不知磨刀老头是否还架着那条长凳,慢悠悠地晃在大街小巷中,端详他雪亮的作品……明亮的刀面映亮着他黝黑苍老的脸。
[简评]
生活艰辛的磨刀老人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朴素的理想,内容合乎材料含义。本文物与人相互映衬,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明亮的刀面”“黝黑苍老的脸”这组意象反复出现,具有象征意味,是“美好理想”和“艰辛现实”的形象展现。既暗点中心,又具有鲜明的画面感,打动人心。
[议论文佳作]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程心如
永难忘画布上那抹鲜艳的图景:金黄的花,碧绿的叶,狂放恣意的笔触中宣泄着专属于梵高的那份激情与张力。然而,火热的金黄是专属画布的色彩,是注定于理想的本色;灰暗的黑白基底才是他生活的色彩,是基于现实的本色。
是呀,这是多么的不一致,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将他逼仄至绝望的深渊,只能每天想尽办法努力振作继续他的事业。
诚然,尘世的芸芸众生无一不为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而苦苦挣扎。我们感叹,我们思考,我们徘徊,如何应对这现实与理想的不一致?我想,惟有以梵高式努力振作的信心,方可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开拓出一条新路来。
佛家有言:“三界无安,譬如火宅。”讲的便是人世种种困厄,现实与理想种种不一,如起火的宅院,无法止息。然而,面对这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是奉行卑贱的生命哲学,奴颜屈膝亦或抑郁寡欢;还是张扬高昂的生命哲学,振作起来用信心支配我们的躯体?有为者自会有明智的选择。
犹记得巴金在《激流》总序中这样写道:“我深知我的身边是无尽的黑暗,没有我想要的一丝光亮,但我要走下去。”生活的激流暗潮涌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时刻产生,我欣赏巴老这份“要走下去”的信念与振作;也惟有此,在生命的暗潮涌动中,无论成败,我们才可保有一份专属英雄的气骨,专为信念的呐喊,专为理想而与现实抗争的激情。
我常常感念于那些真正的勇士们,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面对着现实的阻厄,他们依旧高擎理想之灯。一如梵高,现实中的他贫困交加,而在信心的支配下,画布上那鲜艳温暖的金黄足以照亮几个世纪;又如孔子,现实中的他各国游说,无人采纳,但他仍以一份古典的崇高周游列国去捍卫“仁礼”之梦;亦如方孝孺,一介穷酸书生,面对燕王铮亮的佩剑,他以一己之死捍卫着“修齐治平”的士子之责。 我想,真的猛士敢于直面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敢于手持一盏红烛,踏破现实的藩篱,去守卫心中的理想与意念。哪怕现实的厄运让他们遍体鳞伤,哪怕命运的折磨让他们无处逃遁,他们仍将从容微笑,恪守那份志士之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永不停滞,但“吾行吾道,虽远必至”。
[简评]
这是一篇思路清晰的议论文。一是清晰的引论。文章由材料中梵高事迹的叙述与评析引出观点“以梵高式努力振作的信心,方可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开拓出一条新路来”,鲜明突出。二是清晰的本论。从“抗争现实”与“追逐理想”两个角度展开论述,相互支撑,相得益彰。使用的论据一为个体(巴金)详述,一为群体概述,详略有致。三是清晰的结论。最后一段单句成段,干净利落。此外,旁征博引,文采飞扬,充满浓郁的散文气息,避免了论说文易流于枯燥的常态,如开头关于梵高充满形象感的描述出手不凡;明丽色彩与黑白基底这组充满象征性的鲜明对比,更表现出眼光的敏锐。
[抒情文佳作]
梦想照进现实
周睿琪
麦田里的枪声响起,那些炽热的向日葵、冷艳的鸢尾、盛放的桃花,都随着青烟消散在那个下午,那是梦破碎的声音,是一个失望的孤独者留给世界最后的震颤。阿尔的桥再美,也支撑不了现实的重量。
我不禁错愕于那声枪响,错愕于残酷现实具有的毁灭一切梦想的力量。欧文·圣西门的理想蓝图,败给了人类的私欲;甘地凤凰新村民,也终是海面的泡沫;靖节先生的桃花源,竟是“后遂无问津者”;就是詹姆斯·希尔顿笔下“消失的地平线”,如今的香格里拉,也被旅游开发得还是面容破碎。那些期待的美好,落到现实变得痛苦无比,就像完美架构的骨骼,自由落体的瞬间还是抵不过支离粉碎的重力。
但我还是不禁要问,梦想被现实掩埋就是主旋律了吗?在志士面前,现实的苦难,可以成为梦想的铺路石,将想象的花园点缀得更为美丽;可以从最原我的状态去思考生命的内核与真谛,为信仰开辟更坚定的道路,而不至受到外在的羁绊,被欲望遮蔽“黑夜里寻找光明”的眼睛。古仁人口中的“文章憎命达”,不也正是这个道理吗?一盏孤灯,一壶清茶、一座为秋风所破的茅屋,挡不住“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与奔放、肆意与伟岸。而提香后期的画虽好,可宫廷奢靡的生活终究还是磨灭了他开始时的激情,也因此降低了他的品位,成不了殿堂级的大师。
勿让梦想随现实湮灭,要让现实的淋漓,血沃滋养如罂粟般妖冶的梦想,使之令人动容和痴迷,令人无法自拔。让那些色彩绚丽的画,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泼墨吧,尽情吧,狂欢吧!如此,梵高成了“梵高”,而不是那个牧师家庭的“文森特”;“我”成得了“我”,而不是被现实的残酷磨平棱角处处类似的“他”和“他们”。只因梦想而不同。
伟大的梦想因蹉跎的现实而伟大,绚烂的色彩因灰暗的天空而分外烂漫,还是去拥抱梦想吧,春天已到,路已铺平,我相信明天不会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呵,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它还实现了呢?
就是,万一,它还实现了呢?
[简评]
这是一篇文化底蕴深厚的文章。一是在诗文中吸取营养。“后遂无问津者”、“消失的地平线”“黑夜里寻找光明”、“文章憎命达”,这些引用唤醒了人们关于名著的经典记忆。二是从杰出人物的事迹中提取素材。圣西门、靖节先生、提香,优秀人物的生命探索和生命选择,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三是用“化用”的方式增加文章的灵动。“一座为秋风所破的茅屋”化用杜甫的诗,“万一,它还实现了呢”化用马云的话,这些化用充满着创造的才情,是对他人智慧的再次镀金。
[散文佳作]
梦与实
朱宁
墙上的《向日葵》,绚丽明艳,灼灼逼人。然而,画作的背后,是一颗尝尽人生百态后孤独、抑郁乃至绝望的心。
也曾无数次地为梵高惋惜,他的一生实在是太悲惨。他也曾有一腔热血、拳拳抱负,却被现实的残忍、人情的冷漠浇得冰冷彻骨。他拾起信心,将满腔热情倾注于画作,最终还是在绝望中陨落。
梵高曾感慨:“生活的色彩与画作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这却也道出了千万人的感慨。席慕容曾言:“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我们都是过河的人。”也许我们都曾站在河流的这一端,幻想着对岸是怎样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但最终被湍急迅猛的河流阻断了去路,幻想尽数幻灭。梦想与现实,总是有太多矛盾。
“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深。”红楼一梦,串联了神话、理想与现实三个世界,浑然一体。在那个理想的世界,世俗的眼光、现实的束缚被尽数打破,只留下清净女儿自在悠游的理想国。然而,现实却是林妹妹不得所爱含恨而逝,宝钗得爱却不得所终,多少女子“红消香断”、“一抷净土掩风流”!伤心之余,我们也欣慰于宝黛冲破世俗的爱恋,我们似乎看到一缕自由平等的曙光冉冉升起。
既然现实与梦想有此天壤之别,我们是否还应该有梦想呢?答案是肯定的。梦想是一个人在无奈的现实面前支撑他走下去的精神支柱。想那杨绛老人,即便经历了文革的摧残,即便爱女与丈夫相继去世,依旧不改初心。即便已101岁高龄,依旧攀登着学术高峰,笔耕不辍。《堂吉诃德》《我们仨》,无不惊鸿照影。我想,必是那学术之梦、与家人温情相处的梦支撑着她走到现在,正如梵高也曾在信心与梦想的鼓舞下留下了如此多的传世之作。
丰子恺在《豁然开朗》中曾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处处都可恨;你若感激,生活事事可感激。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生活。”细细想来,确是如此。我们总在抱怨现实的残酷,抱怨梦想在现实面前的渺小不堪,于是忘记了曾经的梦想,沦为“蜗居”、“蚁族”,忙碌奔波,疲累不堪。但他们可曾知道,有梦可逐的生活才能冲破生活枷锁,破空而来!
愿如渡边和子所言:“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不要因为难过,就忘了散发芳香。”既然决定散发芳香,便别管现实如何。梦与实的矛盾,似乎可以调和。
[简评]
本文语言很有特点,充满美感。一是形象之美。“墙上的《向日葵》,绚丽明艳,灼灼逼人”、“我们似乎看到一缕自由平等的曙光冉冉升起”等语句充满画面感。二是凝练之美。“他也曾有一腔热血、拳拳抱负,却被现实的残忍、人情的冷漠浇得冰冷彻骨”,句式整齐而不呆板,表意清晰而不冗杂。三是修辞之美。文中多用比喻、引用,表达上增添了生动性,堪称美文。
此外文章结构清晰,首先以梵高的事迹起笔,揭示现实与理想差异存在的心理原因,由点到面指出这种差异存在的普遍性,用设问明确指出论点。然后兵分两路,以杨绛之例证“梦想是一个人在无奈的现实面前支撑他走下去的精神支柱”,以蚁族之例谈“有梦可逐的生活才能冲破生活枷锁”。最后以渡边和子的话结尾“解决问题”:“既然决定散发芳香,便别管现实如何”。文脉贯通,内容充实,极具说服力。
(作者:曹金鑫,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