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梵高感慨”导写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day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下面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不仅梵高,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思索过……
  [写作指导]
  本则材料共有三句话,语义逻辑重心在第二句,第一句是第二句的缘起,第三句是第二句的拓展。
  第二句中“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参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类比,巧抓“事”与“意”的相似点,深入挖掘内在涵义。首先要把握关键词:生活、画中(色彩)、不一致。换一句话直白的表达就是:现实与理想有落差。那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答案就多元了。故此,可以有下面的立意:①用乐观的心态看待苦难的现实;②困境中坚守内心的信仰;③永不停下追梦的步伐;④用理想之光照亮现实。
  此外,第一句还展示了梵高对待现实和理想差距的做法:鼓起信心,追逐梦想。第三句揭示写作的方向:“感叹”表现情感态度,如对心怀梦想却境遇蹉跎者的同情,对身处逆境却坚守信仰者的赞叹;“思考”提示方法策略,如怎样减少、消弥二者的落差。
  总之,立足于现实与理想关系谈自己的认识就基本合乎材料的要求。而只关注一方的立意,如“发现生活的色彩”“苦难的意义”“要改变理想”等,则审题不够精准。而谈“自信的作用”、“做事要努力”更是断章取义。
  [记叙文佳作]
  明暗无界
  李一山
  如今听见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我仍会误听作磨刀老头的磨刀声。
  几年前,我还住在乡下一隅时,最爱看的,便是磨刀。磨刀的是个老头,一头半白的凌乱头发,满脸沟壑纵横,倒是一双眼睛还熠熠生辉,也许是被他磨得澄亮?磨刀老头肩上架着一条长板凳,凳上一头压着一块漆黑发亮的磨刀石。他并不吆喝,只在大街小巷里慢悠悠地走。门口择菜的妇人看见他,便朗朗唤一声:“阿伯,磨刀咧!”他便悠悠走上前,跟着进了后院。
  我至今清晰记得他磨刀的样子:跨坐在长凳上,两脚稳稳地长在地上,一手按刀,一手有力快速地磨动刀子,沙沙沙。不消片刻,那原本已钝化的刀刃又锋利无比,刀面雪亮晃眼,竟是返老还童了。他磨完刀总会细细地瞧上一遍,雪亮的刀面映着他黝黑苍老的脸,真是清楚的明暗分界。
  磨刀老头生活困窘,许多时候甚至要靠街坊邻居接济才熬得下去。但他仍是慢悠悠地扛着一条长凳,用力认真地磨刀,细细地欣赏他雪亮的作品。我曾不解,生活困窘至此,他如何能这般笃定而认真地磨出一把把锋利的刀?于是,便趁他来我家磨刀时问了他。
  “爷爷,你磨的刀可比你的人亮多哩?”我蹲在一旁看着,一边小心地问。
  他似乎未听见我说话,认真地磨着刀。直到磨完,打量着他的作品,才悠悠回答:“是亮多啦。”刀面雪亮,他的脸映在刀面上,黝黑似炭,沟壑似槁木,他的生活似乎如此黑暗。
  “那你……”我还未问出口,他已回答了我的困惑:“日子是苦了点,但磨刀是门技术活,我爹传给了我,我就把它做好,这刀是我的理想,希望,我的刀必是最锋利最亮的。”他仔细把刀放到架子上,“家家用着我磨的刀,做出香喷喷的饭菜,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这么想着,我日子苦点又算什么呢。”
  他又晃着出门去了,隔家的嫂子唤到:“阿伯,磨刀咧!”我仍蹲在那儿想他的话:这么想着,我日子苦点又算什么呢。
  诚然,生活总是更暗一些,而我们的作品却总是绚烂亮丽,大底因为这之间有我们的理想与希望吧。太多的人因这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明暗差距,而绝望放弃,于是连理想也变暗了。其实,明暗无界,生活的色彩固然暗淡,但画中的色彩可使人生绚烂。太不一致又如何,我想这么明亮下去,生活再暗也无妨。
  不知磨刀老头是否还架着那条长凳,慢悠悠地晃在大街小巷中,端详他雪亮的作品……明亮的刀面映亮着他黝黑苍老的脸。
  [简评]
  生活艰辛的磨刀老人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朴素的理想,内容合乎材料含义。本文物与人相互映衬,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明亮的刀面”“黝黑苍老的脸”这组意象反复出现,具有象征意味,是“美好理想”和“艰辛现实”的形象展现。既暗点中心,又具有鲜明的画面感,打动人心。
  [议论文佳作]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程心如
  永难忘画布上那抹鲜艳的图景:金黄的花,碧绿的叶,狂放恣意的笔触中宣泄着专属于梵高的那份激情与张力。然而,火热的金黄是专属画布的色彩,是注定于理想的本色;灰暗的黑白基底才是他生活的色彩,是基于现实的本色。
  是呀,这是多么的不一致,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将他逼仄至绝望的深渊,只能每天想尽办法努力振作继续他的事业。
  诚然,尘世的芸芸众生无一不为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而苦苦挣扎。我们感叹,我们思考,我们徘徊,如何应对这现实与理想的不一致?我想,惟有以梵高式努力振作的信心,方可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开拓出一条新路来。
  佛家有言:“三界无安,譬如火宅。”讲的便是人世种种困厄,现实与理想种种不一,如起火的宅院,无法止息。然而,面对这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是奉行卑贱的生命哲学,奴颜屈膝亦或抑郁寡欢;还是张扬高昂的生命哲学,振作起来用信心支配我们的躯体?有为者自会有明智的选择。
  犹记得巴金在《激流》总序中这样写道:“我深知我的身边是无尽的黑暗,没有我想要的一丝光亮,但我要走下去。”生活的激流暗潮涌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时刻产生,我欣赏巴老这份“要走下去”的信念与振作;也惟有此,在生命的暗潮涌动中,无论成败,我们才可保有一份专属英雄的气骨,专为信念的呐喊,专为理想而与现实抗争的激情。
  我常常感念于那些真正的勇士们,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面对着现实的阻厄,他们依旧高擎理想之灯。一如梵高,现实中的他贫困交加,而在信心的支配下,画布上那鲜艳温暖的金黄足以照亮几个世纪;又如孔子,现实中的他各国游说,无人采纳,但他仍以一份古典的崇高周游列国去捍卫“仁礼”之梦;亦如方孝孺,一介穷酸书生,面对燕王铮亮的佩剑,他以一己之死捍卫着“修齐治平”的士子之责。   我想,真的猛士敢于直面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敢于手持一盏红烛,踏破现实的藩篱,去守卫心中的理想与意念。哪怕现实的厄运让他们遍体鳞伤,哪怕命运的折磨让他们无处逃遁,他们仍将从容微笑,恪守那份志士之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永不停滞,但“吾行吾道,虽远必至”。
  [简评]
  这是一篇思路清晰的议论文。一是清晰的引论。文章由材料中梵高事迹的叙述与评析引出观点“以梵高式努力振作的信心,方可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开拓出一条新路来”,鲜明突出。二是清晰的本论。从“抗争现实”与“追逐理想”两个角度展开论述,相互支撑,相得益彰。使用的论据一为个体(巴金)详述,一为群体概述,详略有致。三是清晰的结论。最后一段单句成段,干净利落。此外,旁征博引,文采飞扬,充满浓郁的散文气息,避免了论说文易流于枯燥的常态,如开头关于梵高充满形象感的描述出手不凡;明丽色彩与黑白基底这组充满象征性的鲜明对比,更表现出眼光的敏锐。
  [抒情文佳作]
  梦想照进现实
  周睿琪
  麦田里的枪声响起,那些炽热的向日葵、冷艳的鸢尾、盛放的桃花,都随着青烟消散在那个下午,那是梦破碎的声音,是一个失望的孤独者留给世界最后的震颤。阿尔的桥再美,也支撑不了现实的重量。
  我不禁错愕于那声枪响,错愕于残酷现实具有的毁灭一切梦想的力量。欧文·圣西门的理想蓝图,败给了人类的私欲;甘地凤凰新村民,也终是海面的泡沫;靖节先生的桃花源,竟是“后遂无问津者”;就是詹姆斯·希尔顿笔下“消失的地平线”,如今的香格里拉,也被旅游开发得还是面容破碎。那些期待的美好,落到现实变得痛苦无比,就像完美架构的骨骼,自由落体的瞬间还是抵不过支离粉碎的重力。
  但我还是不禁要问,梦想被现实掩埋就是主旋律了吗?在志士面前,现实的苦难,可以成为梦想的铺路石,将想象的花园点缀得更为美丽;可以从最原我的状态去思考生命的内核与真谛,为信仰开辟更坚定的道路,而不至受到外在的羁绊,被欲望遮蔽“黑夜里寻找光明”的眼睛。古仁人口中的“文章憎命达”,不也正是这个道理吗?一盏孤灯,一壶清茶、一座为秋风所破的茅屋,挡不住“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与奔放、肆意与伟岸。而提香后期的画虽好,可宫廷奢靡的生活终究还是磨灭了他开始时的激情,也因此降低了他的品位,成不了殿堂级的大师。
  勿让梦想随现实湮灭,要让现实的淋漓,血沃滋养如罂粟般妖冶的梦想,使之令人动容和痴迷,令人无法自拔。让那些色彩绚丽的画,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泼墨吧,尽情吧,狂欢吧!如此,梵高成了“梵高”,而不是那个牧师家庭的“文森特”;“我”成得了“我”,而不是被现实的残酷磨平棱角处处类似的“他”和“他们”。只因梦想而不同。
  伟大的梦想因蹉跎的现实而伟大,绚烂的色彩因灰暗的天空而分外烂漫,还是去拥抱梦想吧,春天已到,路已铺平,我相信明天不会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呵,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它还实现了呢?
  就是,万一,它还实现了呢?
  [简评]
  这是一篇文化底蕴深厚的文章。一是在诗文中吸取营养。“后遂无问津者”、“消失的地平线”“黑夜里寻找光明”、“文章憎命达”,这些引用唤醒了人们关于名著的经典记忆。二是从杰出人物的事迹中提取素材。圣西门、靖节先生、提香,优秀人物的生命探索和生命选择,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三是用“化用”的方式增加文章的灵动。“一座为秋风所破的茅屋”化用杜甫的诗,“万一,它还实现了呢”化用马云的话,这些化用充满着创造的才情,是对他人智慧的再次镀金。
  [散文佳作]
  梦与实
  朱宁
  墙上的《向日葵》,绚丽明艳,灼灼逼人。然而,画作的背后,是一颗尝尽人生百态后孤独、抑郁乃至绝望的心。
  也曾无数次地为梵高惋惜,他的一生实在是太悲惨。他也曾有一腔热血、拳拳抱负,却被现实的残忍、人情的冷漠浇得冰冷彻骨。他拾起信心,将满腔热情倾注于画作,最终还是在绝望中陨落。
  梵高曾感慨:“生活的色彩与画作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这却也道出了千万人的感慨。席慕容曾言:“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我们都是过河的人。”也许我们都曾站在河流的这一端,幻想着对岸是怎样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但最终被湍急迅猛的河流阻断了去路,幻想尽数幻灭。梦想与现实,总是有太多矛盾。
  “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深。”红楼一梦,串联了神话、理想与现实三个世界,浑然一体。在那个理想的世界,世俗的眼光、现实的束缚被尽数打破,只留下清净女儿自在悠游的理想国。然而,现实却是林妹妹不得所爱含恨而逝,宝钗得爱却不得所终,多少女子“红消香断”、“一抷净土掩风流”!伤心之余,我们也欣慰于宝黛冲破世俗的爱恋,我们似乎看到一缕自由平等的曙光冉冉升起。
  既然现实与梦想有此天壤之别,我们是否还应该有梦想呢?答案是肯定的。梦想是一个人在无奈的现实面前支撑他走下去的精神支柱。想那杨绛老人,即便经历了文革的摧残,即便爱女与丈夫相继去世,依旧不改初心。即便已101岁高龄,依旧攀登着学术高峰,笔耕不辍。《堂吉诃德》《我们仨》,无不惊鸿照影。我想,必是那学术之梦、与家人温情相处的梦支撑着她走到现在,正如梵高也曾在信心与梦想的鼓舞下留下了如此多的传世之作。
  丰子恺在《豁然开朗》中曾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处处都可恨;你若感激,生活事事可感激。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生活。”细细想来,确是如此。我们总在抱怨现实的残酷,抱怨梦想在现实面前的渺小不堪,于是忘记了曾经的梦想,沦为“蜗居”、“蚁族”,忙碌奔波,疲累不堪。但他们可曾知道,有梦可逐的生活才能冲破生活枷锁,破空而来!
  愿如渡边和子所言:“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不要因为难过,就忘了散发芳香。”既然决定散发芳香,便别管现实如何。梦与实的矛盾,似乎可以调和。
  [简评]
  本文语言很有特点,充满美感。一是形象之美。“墙上的《向日葵》,绚丽明艳,灼灼逼人”、“我们似乎看到一缕自由平等的曙光冉冉升起”等语句充满画面感。二是凝练之美。“他也曾有一腔热血、拳拳抱负,却被现实的残忍、人情的冷漠浇得冰冷彻骨”,句式整齐而不呆板,表意清晰而不冗杂。三是修辞之美。文中多用比喻、引用,表达上增添了生动性,堪称美文。
  此外文章结构清晰,首先以梵高的事迹起笔,揭示现实与理想差异存在的心理原因,由点到面指出这种差异存在的普遍性,用设问明确指出论点。然后兵分两路,以杨绛之例证“梦想是一个人在无奈的现实面前支撑他走下去的精神支柱”,以蚁族之例谈“有梦可逐的生活才能冲破生活枷锁”。最后以渡边和子的话结尾“解决问题”:“既然决定散发芳香,便别管现实如何”。文脉贯通,内容充实,极具说服力。
  (作者:曹金鑫,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原文]  窃 贼  (法) 阿·康帕尼尔  “是的,我是个窃贼。”老头伤心地说,“可我一辈子只偷过一次。那是一次最奇特的扒窃。我偷了一个装满钱的钱包。”  “这没有什么稀奇的。”我打断他道。  “请让我说下去。当我把偷到的钱包打开装进自己的衣兜时,我身上的钱并没有增加一个子儿。”  “那钱包是空的?”  “恰恰相反,里面装满了钞票。”  我走近那老头,又给他斟了一杯葡萄酒。他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
一、文章结构分析意义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思路,而文章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和脉络。把握了文章结构,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看破出题者思路,高效解答考题。  二、如何分析文章结构  1. 辨明文体,选择角度  文体不同,作者处理文章结构的层次也不同。例如: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个事情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问题。这
一、题型设置  江苏省从2008年开始将对话填空改为任务型阅读。安徽省英语高考题自2009年启用任务型阅读题型。高考《考试说明》在对“任务型阅读”的解释中给出了两篇示例:表格型和树状型。江苏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5年高考任务型阅读为表格型; 江苏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高考任务型阅读为树状型。题型要求是根据所读内容在表格中的空格里填入一个最恰当的单词, 注
【摘 要】 本文以古田县屏湖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对屏湖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实地调研,全面的研究总结了工业旅游的概念、特点、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最后详细论述了对该企业发展工业旅游营销的主要对策研究。  【关键词】古田红曲酒厂;工业旅游;营销;对策研究  1 工业旅游的概念研究  我国最早给出工业旅游定义的是裴泽生和阎友兵学者,他们认为工业旅游是游客通过参观生产地和生产流程以及进行现场购物等
一、相同点:    1.选材主题相同。  两套试卷所选诗歌都为宋代爱国词人壮志难酬的英雄悲歌。江苏卷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先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所以说岳飞的这首词应该说是英雄的悲歌。  和江苏卷一样,海南、宁夏卷所选的是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也是写宋代爱国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首却很清丽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作者没有在字面上直接说出来,但根据其前后语境却的确是有这样的意思存在的语句,我们就称这样的句子叫做“语意省略句”。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里的“木”和“金”都是极其含混的概念,加工前的“木”是木,加工之后的“木”还是木;磨砺之前的“金”是金,磨砺之后的“金”依然也是金,但我们联系整个《劝学》的语境,却不难发现加工、磨砺前后的“木”和“金”是不同的,加工磨砺之前的“木”和“金
Unit 1  一、根据英语和汉语提示完成句子,每小题只能写出一个单词的适当形式  1. Happy and c ________, he sits in the cosy armchair, enjoying the meal.  2. His a________________answer to the proposal made us confused about whether we sh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長江三鲜,是指长江三角洲盛产的三种肉质鲜美的鱼类——鲥鱼、刀鱼和河豚。渔民捕捞它们时张的是一张网。鲥鱼头小身子大,头过了网眼身子却过不去,但它爱惜鱼鳞,死不退后,最终被渔民捕获。刀鱼穿网眼时,吸取了鲥鱼被捉的教训,身体迅速地后退,结果身体两边的鱼鳍卡在了网眼上。其实,它只要停止后退,向前一使劲就可以穿过鱼网逃生。河豚碰到鱼网时,吸取了鲥鱼、刀鱼被捉的教训,既不退也
一、高考听力解题技巧  近几年高考测试内容大多属于日常生活类,非常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话题涉及的生活领域更广,短对话的层次有所提高,语速相对增加,难度和梯度加大,涉及数字记忆和计算的试题减少,提问方式更加注意整体。因此,听力训练应紧扣日常英语,掌握同一话题的不同角度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分辨能力,坚持听力训练常态化,熟悉外国人的原声发音,把握英美人的习惯停顿和连读,不断巩固自己对听力及时反馈的判定能力。
一、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1. It might have saved me some trouble the schedule.  A. did I knowB. have I known  C. do I knowD. had I known  2. Expanding populations and steadily improving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