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膜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心脏再同步除颤器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1234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ARE—HF研究已证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是植人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此同时具有心脏再同步功能和除颤功能的三腔ICD(CRT—D)已成功运用于临床。而CRT—D治疗关键的环节之一是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成功植入,但由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静脉系统的畸形、变异等原因,易造成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失败。此类患者左心室心外膜电极植入是CRT—D治疗的一种有效补救措施。现报道一例经左心室心外膜电极植入的CRT—D。

其他文献
单根导线VDD起搏系统保持了心脏的房室顺序收缩和频率适应的特点,是一种生理性起搏系统,且植入技术简便,价格较为便宜,适用于窦房结功能正常的房室阻滞的患者,但对于远期窦房结功能及心房感知情况的担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国内加世纪90年代初、中期开始在临床上应用,早期患者已陆续进入起搏器更换阶段。本文就我院植入单根导线VDD起搏器患者的随访,作一简要分析。
王波  王波,1972年生人,参与环保时间已长达10年以上。王波是一名高级园艺师,同时也是北京纳波湾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她是中共北京市第十二届党代表、中国花卉协会月季分会副会长、中国花卉协会月季分会市花城市联谊会会长。王波从事月季产业28年,2010年独资创办北京纳波湾园艺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月季的品种繁育、应用推广及市花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是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典范,全心全意为百姓造福,
期刊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筛选18~80岁,持续时间≤90 d(3 h~90 d)、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31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各16和15例.伊布利特组体重≥60 kg者首剂1 mg、体重<60 kg者首剂0.01 mg/kg,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或0.01 mg/kg;普罗帕酮
外科为治疗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房颤)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其手术方法、手术工具不断改进,从经典COX迷宫Ⅲ型手术到部分迷宫术,从各种能量如射频、微波、冷冻等替代传统迷宫手术切和缝模式,发展到通过胸腔镜等微创心外膜手术治疗特发性房颤,使房颤的外科手术治疗不断简化。
刘亚祺  刘亚祺1945年生人,2001年开始参与环保。明春苑社区居民刘亚祺家,是社区公认的节水标兵。刘阿姨告诉笔者,她家开始节水,起初是为了节约开支。后来,随着社区大力宣传,刘阿姨逐渐认识到了节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更加提高了节水的自觉性。她发动全家人一起动脑筋,想方设法节水。  刘阿姨说,“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现已成为近年來一个响亮的标语,时刻提醒我们要减缓生态恶化,为我们共有的生态环境献出一
期刊
为了让广大的心电图学工作者和临床医生了解心电学的新进展,提高心电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临床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心电乍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囤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将举办2008年度国家继续教育项目——第三届“全国心电学新进展研讨班”,
期刊
心脏自主神经尤其是心迷走神经的功能活动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关系密切。据一些临床实验观察表明阵发性房颤与副交感神经的紧张性升高有关。Bettoni等对连续非选择的77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阵发性房颤的发作与自主神经紧张性的变化直接相关,首先是肾上腺素能神经紧张性升高,但很快转为以迷走神经紧张性升高为主;并且心率离散度的变化在有器质性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差
随着心脏电生理研究和起搏器工程技术的进展,生理性起搏获得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生理性起搏不仅可以用来挽救病人的生命,还可以用来恢复心脏正常同步化功能,纠正不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生理性起搏的概念不断得到新的诠释,即以最适当的起搏模式、最合理的起搏参数设置、最理想的起搏部位来最大限度地保持心脏房室之间,左、右心房之间,左、右心室之间,左心室内各节段间的同步化和提供机体需要的心率
趙新乡  赵新乡,1958年生人,中共党员。多年以来,赵新乡坚持绿色消费,不仅自己主动参与环保,还积极宣传环保理念和环保知识,带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参与到绿色消费行动中来。赵新乡说:“爱护环境是每个人的事,不管是消费还是娱乐,大家都要不忘绿色环保。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赵阿姨告诉本刊,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毛泽东曾经说过: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十几
期刊
心脏性猝死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引起者占82%以上。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证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病人死亡率的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ICD术后辅以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