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井及泉地发掘灵魂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zing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历史与现实,明治维新,脱亚入欧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5)09-0022-04
  2012年,我毅然放弃已完成一年的华师大历史系博士课程,来到晋元高级中学师从李惠军老师从事历史教育。三年来,让我体会最深刻的是李老师身体力行的“历史课要有灵魂”。在他的要求和影响下,我始终把这一理念作为追求的境界和目标。本文将以《明治维新》一课为例,粗略地谈谈如何从现实出发捕捉和发掘“灵魂”,并创意出一节有“灵魂”的历史课。
  2013年,工作室决定于12月举行联合展示活动,从高三复习课、高一常态课、初中家常课和学术前沿动态等四个角度,对“明治维新”问题进行研讨,并请复旦大学日本问题专家冯玮先生和特级教师周飞、李惠军进行学术和教学点评。作为李惠军工作室的学员,我领受的是高一《明治维新》一课的设计、说课和实施任务。
  在准备过程中,李老师多次耳提面命的“历史课要有灵魂”始终在我脑海中回响。但是,《明治维新》这课的“灵魂”又在何处呢?我将自己浸入日本史的海洋,到处叩问明治维新的“灵魂”。几天下来,我读了冯玮教授的《日本通史》、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教授升味准之辅的《日本政治史》,以及南开大学吴廷■教授主编的《日本史》等著作,了解到近代以来,日本大致经历了黑船事件、日美通商、国门大开、倒幕运动、大政奉还和明治维新等历史事件。可是,我始终没有捕捉到一条内在理路将这些杂七杂八的历史事件凝聚成一个整体。“读书贵博贵精尤贵通”,既然没有领悟到这条会通日本近代历史的“灵魂”,书便是没读懂。我想肯定是阅读的关注点出了问题,才会无法找到会通历史的“灵魂”。
  李老师曾经说,历史的价值是永远面对现实与未来;历史的力量在于昭示来者。他还强调,从哲学意义上讲,历史本身是不可知的。所谓历史只是后人的解释。我们看到的都是经过主观创造、解释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就是思想史”。历史研究实际上是在用今天的眼光重新解释过去的故事,今天才是研究者的真正落脚点,这种历史是解释学意义上的历史。历史的价值和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后人的理解,没有理解,也就没有历史。因此又可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些话给了我很大启发,我应该从现实出发,回望历史,才能在冥冥之中捕捉到历史的“灵魂”,聆听时间的回响。
  于是,我调整了思考的关注点,从现实出发重新发掘寻觅。意想不到的是顿有拨云见日、别有洞天之感。我发现,在最近的十年中,由于钓鱼岛、靖国神社和历史教科书等问题的困扰,中日两国关系日益趋冷。中国学生对于日本充满着憎恶和义愤,夹杂着不少误解。不过,历史教学是要帮助学生理性思考的。在历史教学中最忌讳的是用情感取代理性,用好恶遮蔽公允。难道日本的历史就没有值得中国人思考或借鉴的地方?难道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对于当下我们所追求的“中国梦”就没有借鉴意义?历史的价值就在于对现实的启示!于是,我便从这里入手去进一步定位这节历史课的灵魂。
  东亚古国在世界近代历史舞台上的转型困难重重,鲜有成功的范例。然而,东亚边陲的小国日本经过30年明治维新,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难道我们不应该追问:日本对当时世界大势有何了解和判断?日本对于未来有何期待?日本的政治结构为何能导致明治维新的发生?日本的明治维新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日本自己回望这段转型历史时有何思考?……我想当我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灵魂也就被我捕捉到了。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有一段话:“虽然我日本之国位于亚细亚东部,但国民的精神已经开始脱离亚细亚的顽固守旧,向西洋文明转移。……作为当今之策,我国不应犹豫,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①我内心不禁高兴,日本明治维新这段历史的“灵魂”不就是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论么!
  在李惠军老师的指导和工作室学员的帮助下,我最终将“脱亚入欧”作为本课的灵魂。在这一灵魂的引领下,我将教学立意和三维目标确定为:
  明治维新是在“脱亚入欧”理念驱使下的特殊现代化运动。透过“脱亚入欧”管窥运动缘起、举措与影响,可以使“零星碎片化”的现象在核心概念统摄下“逻辑整体化”,从中领悟明治维新的应然性和实然性特征。基于此,本课的教学主旨是“脱亚入欧”理念下的“明治维新”。
  教学目标为:知道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通过对《欧洲管弦乐合奏之图》的分析,引导学生重新思考明治维新的内容。以明治维新为实践的近代历史转型的分析,使学生反思中国现代化转型之路。
  李老师曾反复指出:“灵魂”源于历史感知的理性升华与和历史体验的内心感动,它是高屋建瓴眺望历史,洞察秋毫沉思历史,另辟蹊径叩问历史的一种眼界。从历史学科而言,它是史实、史识、史感的交集点;从课堂流程而言,它是启动、展开、升华的黏合点;从目标达成而言,它是知识、方法、情意的着力点。
  这几句话是我一直反复提醒自己的。在设计本课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努力实践在“脱亚入欧”的统摄下达到教材知识、教学流程和认知过程三维一体的同生并行。在李老师和众多工作室同仁的帮助下,最终本课的结构以这样的面目示人,围绕着灵魂“脱亚入欧”进行问题分解(如下图所示):(1)叩问:脱亚入欧之缘由;(2)关注:脱亚入欧之前提;(3)聚焦:脱亚入欧之举措;(4)反思:脱亚入欧之检讨。随着师生依次解答这四个问题,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就如同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导入环节,我用两幅照片导入新课(如下图所示)。一幅是明治维新前,明治天皇传统和服像;另一幅是明治维新后,明治天皇身着西方军服的画像。请学生观察这两幅图像。
  这样的设计依然是围绕着本课的灵魂“脱亚入欧”,引导学生进行感性认知。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学生很容易便联想到本课的主题《日本明治维新》。
  随后,我自然过渡到新课第一个环节,脱亚入欧之缘由。在该环节中,我介绍了三个问题。   (1)缝隙:兰学和风说书:1633年,日本德川幕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锁国的铁幕中却留下了一条缝隙——长崎。通过这条缝隙,以兰学为名的西方科学技术传入日本。这条缝隙使日本看到“脱亚入欧”的榜样。
  (2)忧患:亚细亚之变局:来自清朝的唐风说书带来了反面教材。原先日本的老师中国曾经是“天朝上国”“威服四夷”,而今屈辱地遭遇民族危机和半殖民地命运,则告诫日本唯有“脱亚入欧”,大和民族才是未来。
  (3)震撼:黑船事件之痛:1853年的黑船事件,既是幕藩体制和锁国政策的悲剧,亦是放眼世界和走出封闭的序曲。在坚船利炮的震撼和痛定思痛中,日本的精英阶层感受到了“脱亚入欧”紧迫性。
  讲完这三个问题后,我斟词酌句地加以收关归拢:兰学袭来的欧风、亚洲沉沦的梦魇和黑船来航的震撼,都在叩问大和民族何去何从?很显然,“脱亚入欧”是当时明智的选择。通过这简单的结语再次点题,突出本课的灵魂“脱亚入欧”。接着,我将课题引向深入,用顺势设问的方式提出:
  那么日本为什么能够走上“脱亚入欧”的道路呢?这恐怕要从日本社会内部结构和经济变化中找寻答案。
  由此,平滑地过渡到本课的第二个环节。在该环节中,我试图阐明三个问题:
  幕藩体制与二元结构;幕藩体制与三角构架;幕藩体制与四民勃兴。
  日本的权力结构与中国传统的一元体制截然不同:存在有至尊的天皇和至强的将军并存的二元体制。日本也不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无论是天皇,还是将军都不能垂直统治地方。他们需要依靠众多的大名来控制地方。这样就由天皇、将军和大名组成了一个三角架构。这个架构的稳定维系着德川幕府200多年的统治。不过在德川幕府统治末期,这个架构受到了两股力量的挤压。一股力量来自日本社会内部。经过18、19世纪商品经济发展,日本社会内部已经分化,新兴地主和商人崛起,他们希望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另一股力量来自外部,西方殖民者东来。在两股力量的内外夹击下,维系幕府稳定的三角架构动摇了。
  在此时,我借助“小御所会议”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天皇和强藩是如何联合起来,“明治三杰”是如何领导政府军与幕府斗争的,以及幕府是如何倒台的,明治政府是如何成立的等历史现象,力图使整堂课不仅有冷峻的理性思考,也有鲜活的历史情境。
  通过明治政府成立的故事就很自然的过渡到本课的第三个环节,脱亚入欧之举措。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迅速阅读课本有关明治维新措施的内容。学生能够找到一些关于明治维新措施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我则通过对这些碎片化措施的实质或者目的的提炼(如下表所示),将“明治维新措施的实质就是脱亚入欧”这一观念牢固地灌输给学生。这样设计依然是为了突出本课的灵魂“脱亚入欧”,同时为使学生在后一环节中产生巨大的认知冲突埋下伏笔。
  经过上述三个环节,学生对于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产生了“明治维新”就是在“脱亚入欧”理念下的历史实践这样的思维定势。我觉得此时课程可以走向深入了。我通过三个追问引发学生思考:
  日本果真“脱亚”了?日本果真“入欧”了?日本果真“脱亚入欧”了?
  从而进入本课的第四环节,即“脱亚入欧之检讨”。我带领学生审视课本相关插图(见下图)。
  通过观察图片,大家发现了日本人身着西服,演奏西洋乐器,从中看出了扶桑岛上大和民族”脱亚入欧”的历史印记。继而,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画面细部进行观察,从中发现与“脱亚入欧”并不协调的微妙之处。终于,同学们发现了在画面背景上那些充满东方审美情趣的蛛丝马迹。如朵朵盛开的梅花上一轮明月,以及画面右上角的汉字。进而产生历史的联想,这些现象从一个微小的视角说明,至少在文化上日本并没有完全脱亚入欧。由此,既使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认知冲突,也体现了教师在历史学方法论上的示范作用。
  随后,我将此方法加以迁移延展——要求学生回到第三个环节中的明治维新之举措。通过对明治维新举措的分析,来思考日本是否完全脱亚入欧?
  通过对明治维新措施的分析,学生会发现,日本其实在政治上也没有脱亚入欧,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政治体制走向了和传统中国相类似的中央集权体制。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种改革更像是“归亚”而非“脱亚”。在经济和军事方面,日本则是脱亚入欧。此时,教师可以总结和提炼学生的讨论,指出从这些措施来看明治维新并不是完全的脱亚入欧,主要表现在文化和政治上。在文化上,日本在外在的一切上学习和模仿西方。然而在民族的内心深处,东方的认同,日本人的认同绝不会消弭。所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的现代化永远受制于传统。在政治上,日本充分考虑了原有的权力结构,先进行了中央集权的改革,随后逐步在明治时代后期走向了君主立宪。所以,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永远受制于现实。教师完成提炼后,本课的第四个环节也接近尾声。
  在本课最后,我说道:“脱亚入欧使近30年的日本社会转型有了明确的目标,但大和民族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了一丝理性,充分把欧洲的现代文化和扶桑文化水乳交融,完美融合。所以,当今日本看上去亦东亦西,早在1885年福泽谕吉就提出了和魂洋才。明治维新的历史对于我们今天思考中国的社会转型难道没有一点启示吗?”这段结语再次点题——“脱亚入欧”,同时,又留给学生无穷的思考。
  《明治维新》这课落下了帷幕,关于明治维新灵魂的追寻和阐释也告一段落。不过,我关于“历史课要有灵魂”的教学追求和实践才刚刚开始。我想,从现实出发,回望历史,不失为叩问灵魂的一条路径。当然,追寻和捕捉历史的灵魂是极考验教师史学功底和思辨能力的。我们历史教师应勇于接受这样的考验,创意出更多有灵魂的历史课。
  【作者简介】谈冠华,男,中学二级教师,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条件虚拟走班课程开发及历史教育。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关键词]历史学,核心素养,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1-0040-05   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之后能够留下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是建立在历史学学理和
[关键词]《新青年》,发行量,批判性思维,史料实证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7)05—0063—03  对于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如何尽可能地利用好手中的教材来实现教学目标,有思考的价值。然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呈现的有关《新青年》雜志的介绍资料尚有存疑之处。笔者认为这有可能是编撰者为了理顺教材的相关内容,
摘要 重商主义是西欧中古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盛行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思想、经济政策和经济实践的总称。学界以往多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重商主义,对其思想和政策进行总结和介绍。从文化视角进行考察,我们发现重商主义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即肯定和重视“近代商业”价值;崇拜和追求金银等货币财富;信奉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具有商业意识和商业精神。重商主义经济文化是商业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文化
?眼关键词?演课堂教学,历史真相,教材拓展,个人见解,学业成绩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1-0049-04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好课,真的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看了《历史教学》上各位专家、学者和老师的文章,深受启发,加深了我对好课标准的认识并尽力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既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
李宗仁任北平行营主任时,曾邀请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将军出席宴会,请洪业作陪。魏德迈致词:“中国之所以未能成为强国,对世界和平及繁荣有所贡献,乃由于两大敌人的阻碍。一是日本,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操纵中国政治,给中国带来灾难,现在中国在美国帮助下已经打败了日本。第二个敌人是你们的内奸,我们美国人爱莫能助,这个内奸的名字就叫贪婪。你们若要享受真正的自由,要为人类的福利尽一份力量,非得除去这个内奸不可。”给魏德
编者按:17世纪英国史充满革命的话语,这是英国史上难得的独特现象。这百年间,英国发生了数次内战、审判国王、创建共和、摄政独裁、王朝复辟与宫廷政变等一连串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大事件。通过内战和革命,英国掀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在恢复混合君主制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从主权在君(王)到主权在民(议会)的转变,为现代代议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尽管这场绝无仅有的革命早已走入历史,但它的影响并未尘封,而且还留下了许多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美国联邦政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5—0043-04  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最重要依托。一堂课的设计之中,如何确立和处理教学重点是教师必须考虑的关键环节。今年4月,笔者参与并指导了我院本科生参加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竞赛。本文结合参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摘要]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是冷战走向缓和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在苏联率华约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时,英国确定了“鼓励但不干预”的外交原则,即鼓励苏联东欧国内的“自由主义”力量,但是不具体干涉这些国家的改革。入侵发生以后,英国采取了不趁机离间苏联与东欧国家、维护北约团结的政策,并对苏联批判得更持久。英苏关系虽然陷入低谷,但是也保持了一定的交往。欧洲国际关系也没有因为捷克斯洛伐克事件而发生本质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18世纪启蒙运动的研究发生了转向,苏格兰启蒙运动受到重视并成为热点。18世纪的苏格兰启蒙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不同,它是以亚当·斯密提出的“商业社会”理论为中心而进行的另一种启蒙。亚当·斯密改变了17世纪和18世纪一批思想家从政治的维度来思考现代社会的转型这一模式,而是从市场交换出发,论证了“商业社会”的道德基础,确立起了以“自利”为中心的现代道德观。在市场的观念
作者简介:  张汉林(1975~),男,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历史教研员。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目标,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7-0025-02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是手段还是目标?我的看法是,不是所有的“过程与方法”都能当作目标。教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就只是手段,学生要掌握的思维过程与方法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