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十多年前,杭州开元路与青年路交汇的“三岔口”有个新中国剧院。因剧院地处繁华的市中心,有许多重要的文艺演出和文艺讲座都是在这里举办的。1960年春末夏初,笔者有幸在新中国剧院聆听过盖叫天老先生讲京剧表演艺术课。我当时是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声学专业的学生,这一课是相当专业对口的。
岁月悠悠,五十多年倏忽而过,但盖老当年讲课时的情景和内容我仍记忆犹新——这句绝对不是套话,这么多年来我经常在脑海中“复习”,故能常学常新。正如盖老讲课时所说,人生就得“活到老,学到老”。
盖叫天老先生说:“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他自己学的专项是京剧“短打武生”行当,上台演出时,总是穿箭袖紧身衣,脚着薄底快靴的侠客、武士,诸如武松、石秀、任棠惠、黄天霸等角色;但盖老对京剧中的生、净、旦、丑四大类专业都“通学”过的,故能厚积薄发融会贯通。
讲课那年盖老已年逾七旬,但讲话时中气很足声音宏亮,动作敏捷灵活。经常练功的人精气神的确非同一般。他深有体会地对我们说,京剧表演中的一招一式都得下功夫仔细琢磨,戏是假的,但演的时候就得假戏真做,演员要十分投入才会感动观众——任何表演艺术都是“以情动人”的。盖老举例说,同样是演古代的女人,孙二娘与潘金莲走起路来都不一样的,让人看了就觉得潘金莲是个不正经的女人;孙二娘不愧为女中豪杰。盖老边讲边做,一口气讲了三个多小时,真是出神入化、触类旁通,十分精彩动人。台下数百名听课的师生都很认真专心,整个会场鸦雀无声。盖叫天先生的讲课与他舞台上的表演一样富有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令人终生难忘。
盖老又教导我们说:“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十年功可不是花拳绣腿,得是真功夫。要练出真功夫就得出几层汗:先是出表面的皮汗,再是练出肉汗、血汗——听说过‘汗血宝马’吧?人跟马是一样的,练出汗血才能成千里马。直到练出骨汗,才算是练出了真功夫。”这是老辈人武功的传统说法,意思是说练功不仅仅是学几招套路,更是要练出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盖老说他中年在演出“翻九楼”时折断了小腿骨,经骨科医生接骨,由于手忙脚乱接错了位,以为这错位腿再也不能登台演出了。盖老为了重返舞台,自己在棕棚框的硬木上猛地又将小腿骨磕断,再让高明的医师正确地接骨愈合。不久舞台上又出现了英勇无畏的打虎英雄——盖叫天演的“江南活武松”。
盖叫天(1888年~1971年),本名张英杰,河北高阳人。他虽出生在贫苦农家,但自幼勤奋好学,不甘人后。他八岁入天津“隆庆和”京剧戏班子学艺,艺名“金豆子”,1901年与父母兄长南下到杭州。在拱宸桥天仙茶园的舞台上,他主演了京剧《三岔口》、《十字坡》、《一箭仇》等精彩剧目,一炮打响,从此走红。用盖叫天的话来说,真是“一招鲜,吃遍天”。为赶超当时闻名遐迩的京剧老生谭叫天(谭鑫培),他豪气十足地将艺名“金豆子”改为“盖叫天”。
盖叫天的拿手好戏是《三岔口》和《十字坡》。
京剧《三岔口》是《杨家将》里的一则故事。盖叫天扮演的任棠惠是武艺高强忠于“杨家将”的侠客。他为暗中保护被解差押送的大将焦赞,当天傍晚亦投宿三岔口旅店。店主刘利华亦是敬佩杨家将忠勇报国的江湖好汉,他怀疑尾随焦赞等人独自投宿的任棠惠是奸臣派来行刺的。刘利华在黑夜中撬开任的房门……刘、任二人因误会在房内摸黑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他们先是刀对刀对劈,只见刀光闪烁,不时铿锵有声;双方手中单刀被对方击落、踢飞后,两好汉又赤手空拳地擒拿格斗,蹿跳闪躲,拳打脚踢,把中国武术中的踢、打、摔、拿、跌、击、劈等动作表演得淋漓尽致。盖叫天演的《三岔口》,看戏时叫人紧张地手心出汗;戏演完则是满堂喝彩。
京剧《十字坡》取材于古典名著《水浒传》。
打虎英雄武松为兄报仇血溅鸳鸯楼,自首后被发配充军。途经十字坡一家独门独户的酒家喝酒吃饭,不知江湖险恶的两解差被药麻翻,黑店伙计将他们拖进了专做人肉馒头的屠宰场。店主婆人称母夜叉孙二娘,他嫌伙计力气小,就自己动手来拖身材魁梧烂醉如泥的武松,她嘲笑闯荡江湖十分机警的武松道:“由你奸如鬼,吃了老娘的洗脚水!”她话音刚落,只见佯醉的武松一个“鱼打挺”猛地跃起,飞拳劈面打去,……好一场龙腾虎跃,男争女斗!……盖叫天演的武松,英气勃勃,身手矫健,煞是英雄豪迈!
1969年,无法无天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入第三年,颠倒黑白的“斗批改”运动更加疯狂地展开了!我当时真正是“无产阶级”:夫妻两是同厂双职工,在筒子楼一间13平方的厂宿舍里,无厨无卫,床下一只痰盂;房门口一只煤球炉。月薪35元,还得违心地唱高调:我们工人阶级要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得那年五月里一个骄阳如火的大晴天,杭州文艺界的造反派头头,在青年会灯光球场召开了一个批斗大会。凡是搭上“宣传”和“文艺”边的省、市领导几乎全被揪来批斗和陪斗了。我因为是复退军人车间工人小组长,被“光荣”地指派到批斗大会去充当摇旗呐喊的“革命群众”,因此亲眼目睹了这场“阳光下的罪恶”:一个满脸横肉的“络腮胡”煞有介事地在话筒前大声喝道:“……把文艺界的牛鬼蛇神统统压上台来!”我担心的事出现了:年逾八旬的盖叫天先生也被揪来批斗了,污蔑他是“戏霸”,是“狗叫天”。盖老因年事已高不再演戏所以蓄发养须了,有人硬要上纲上线,胡说他是“蓄须明志”,对抗“文化大革命”!有个瘦小如猴的家伙,为了显示他有“革命大无畏精神”,竟马上拿来一把剪刀,当场扯住盖老的胡须乱剪,盖老的嘴唇也被剪破了,鲜血直流!我当时真恨不得挤上前去,狠狠地掴那瘦猴三个耳光!
1970年“五·一”劳动节,我和一起在南京市郊当过五年兵的小骆骑车春游。路过西山路一个“三岔口”时,发现马路左边,在苍翠的绿叶丛中,有一座难得见到的石凉亭。我们停下自行车走进前去观看。原来此处乃盖老“生圹”。在“学到老”三个遒劲的大字横匾下,有一副对仗工整匠心独运的楹联镌刻在方形石柱上:“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当时盖老尚在人世,所以楹联顶上“英杰”两个字是红色的,十分醒目,我对小骆认真地说,我老婆边红这几天就要生了,倘若生个儿子,我就取名王英杰。张英杰从农家一个贫苦孩子,勤学苦练成南北武生泰斗,一代京剧大师;王英杰也将学习盖老锲而不舍的勤奋,从一个贫苦工人家庭的孩子,成长为爱国发家的杰出人物。小骆当时是某国企的一个车间党支部书记,他好心地提醒我:给儿子取盖叫天的名字,如果有人诘问你怎么回答?我说我用毛主席诗词作解答: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黑。
光阴荏苒,三十多年后,梦想成真。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政府部门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给我两个儿子带来了发展机遇。如今,大儿子已是留美博士后,浙大教授;小儿子是资深执业律师,曾获全省律师专业英语考试第一名。
我和两个儿子说,我学盖叫天信奉“学到老”。右手伤痛,不能写字,七十岁开始学左手写字竟也学好了;有志者事竟成。盖叫天先生一堂课,激励了我家两代人。
岁月悠悠,五十多年倏忽而过,但盖老当年讲课时的情景和内容我仍记忆犹新——这句绝对不是套话,这么多年来我经常在脑海中“复习”,故能常学常新。正如盖老讲课时所说,人生就得“活到老,学到老”。
盖叫天老先生说:“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他自己学的专项是京剧“短打武生”行当,上台演出时,总是穿箭袖紧身衣,脚着薄底快靴的侠客、武士,诸如武松、石秀、任棠惠、黄天霸等角色;但盖老对京剧中的生、净、旦、丑四大类专业都“通学”过的,故能厚积薄发融会贯通。
讲课那年盖老已年逾七旬,但讲话时中气很足声音宏亮,动作敏捷灵活。经常练功的人精气神的确非同一般。他深有体会地对我们说,京剧表演中的一招一式都得下功夫仔细琢磨,戏是假的,但演的时候就得假戏真做,演员要十分投入才会感动观众——任何表演艺术都是“以情动人”的。盖老举例说,同样是演古代的女人,孙二娘与潘金莲走起路来都不一样的,让人看了就觉得潘金莲是个不正经的女人;孙二娘不愧为女中豪杰。盖老边讲边做,一口气讲了三个多小时,真是出神入化、触类旁通,十分精彩动人。台下数百名听课的师生都很认真专心,整个会场鸦雀无声。盖叫天先生的讲课与他舞台上的表演一样富有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令人终生难忘。
盖老又教导我们说:“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十年功可不是花拳绣腿,得是真功夫。要练出真功夫就得出几层汗:先是出表面的皮汗,再是练出肉汗、血汗——听说过‘汗血宝马’吧?人跟马是一样的,练出汗血才能成千里马。直到练出骨汗,才算是练出了真功夫。”这是老辈人武功的传统说法,意思是说练功不仅仅是学几招套路,更是要练出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盖老说他中年在演出“翻九楼”时折断了小腿骨,经骨科医生接骨,由于手忙脚乱接错了位,以为这错位腿再也不能登台演出了。盖老为了重返舞台,自己在棕棚框的硬木上猛地又将小腿骨磕断,再让高明的医师正确地接骨愈合。不久舞台上又出现了英勇无畏的打虎英雄——盖叫天演的“江南活武松”。
盖叫天(1888年~1971年),本名张英杰,河北高阳人。他虽出生在贫苦农家,但自幼勤奋好学,不甘人后。他八岁入天津“隆庆和”京剧戏班子学艺,艺名“金豆子”,1901年与父母兄长南下到杭州。在拱宸桥天仙茶园的舞台上,他主演了京剧《三岔口》、《十字坡》、《一箭仇》等精彩剧目,一炮打响,从此走红。用盖叫天的话来说,真是“一招鲜,吃遍天”。为赶超当时闻名遐迩的京剧老生谭叫天(谭鑫培),他豪气十足地将艺名“金豆子”改为“盖叫天”。
盖叫天的拿手好戏是《三岔口》和《十字坡》。
京剧《三岔口》是《杨家将》里的一则故事。盖叫天扮演的任棠惠是武艺高强忠于“杨家将”的侠客。他为暗中保护被解差押送的大将焦赞,当天傍晚亦投宿三岔口旅店。店主刘利华亦是敬佩杨家将忠勇报国的江湖好汉,他怀疑尾随焦赞等人独自投宿的任棠惠是奸臣派来行刺的。刘利华在黑夜中撬开任的房门……刘、任二人因误会在房内摸黑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他们先是刀对刀对劈,只见刀光闪烁,不时铿锵有声;双方手中单刀被对方击落、踢飞后,两好汉又赤手空拳地擒拿格斗,蹿跳闪躲,拳打脚踢,把中国武术中的踢、打、摔、拿、跌、击、劈等动作表演得淋漓尽致。盖叫天演的《三岔口》,看戏时叫人紧张地手心出汗;戏演完则是满堂喝彩。
京剧《十字坡》取材于古典名著《水浒传》。
打虎英雄武松为兄报仇血溅鸳鸯楼,自首后被发配充军。途经十字坡一家独门独户的酒家喝酒吃饭,不知江湖险恶的两解差被药麻翻,黑店伙计将他们拖进了专做人肉馒头的屠宰场。店主婆人称母夜叉孙二娘,他嫌伙计力气小,就自己动手来拖身材魁梧烂醉如泥的武松,她嘲笑闯荡江湖十分机警的武松道:“由你奸如鬼,吃了老娘的洗脚水!”她话音刚落,只见佯醉的武松一个“鱼打挺”猛地跃起,飞拳劈面打去,……好一场龙腾虎跃,男争女斗!……盖叫天演的武松,英气勃勃,身手矫健,煞是英雄豪迈!
1969年,无法无天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入第三年,颠倒黑白的“斗批改”运动更加疯狂地展开了!我当时真正是“无产阶级”:夫妻两是同厂双职工,在筒子楼一间13平方的厂宿舍里,无厨无卫,床下一只痰盂;房门口一只煤球炉。月薪35元,还得违心地唱高调:我们工人阶级要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得那年五月里一个骄阳如火的大晴天,杭州文艺界的造反派头头,在青年会灯光球场召开了一个批斗大会。凡是搭上“宣传”和“文艺”边的省、市领导几乎全被揪来批斗和陪斗了。我因为是复退军人车间工人小组长,被“光荣”地指派到批斗大会去充当摇旗呐喊的“革命群众”,因此亲眼目睹了这场“阳光下的罪恶”:一个满脸横肉的“络腮胡”煞有介事地在话筒前大声喝道:“……把文艺界的牛鬼蛇神统统压上台来!”我担心的事出现了:年逾八旬的盖叫天先生也被揪来批斗了,污蔑他是“戏霸”,是“狗叫天”。盖老因年事已高不再演戏所以蓄发养须了,有人硬要上纲上线,胡说他是“蓄须明志”,对抗“文化大革命”!有个瘦小如猴的家伙,为了显示他有“革命大无畏精神”,竟马上拿来一把剪刀,当场扯住盖老的胡须乱剪,盖老的嘴唇也被剪破了,鲜血直流!我当时真恨不得挤上前去,狠狠地掴那瘦猴三个耳光!
1970年“五·一”劳动节,我和一起在南京市郊当过五年兵的小骆骑车春游。路过西山路一个“三岔口”时,发现马路左边,在苍翠的绿叶丛中,有一座难得见到的石凉亭。我们停下自行车走进前去观看。原来此处乃盖老“生圹”。在“学到老”三个遒劲的大字横匾下,有一副对仗工整匠心独运的楹联镌刻在方形石柱上:“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当时盖老尚在人世,所以楹联顶上“英杰”两个字是红色的,十分醒目,我对小骆认真地说,我老婆边红这几天就要生了,倘若生个儿子,我就取名王英杰。张英杰从农家一个贫苦孩子,勤学苦练成南北武生泰斗,一代京剧大师;王英杰也将学习盖老锲而不舍的勤奋,从一个贫苦工人家庭的孩子,成长为爱国发家的杰出人物。小骆当时是某国企的一个车间党支部书记,他好心地提醒我:给儿子取盖叫天的名字,如果有人诘问你怎么回答?我说我用毛主席诗词作解答: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黑。
光阴荏苒,三十多年后,梦想成真。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政府部门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给我两个儿子带来了发展机遇。如今,大儿子已是留美博士后,浙大教授;小儿子是资深执业律师,曾获全省律师专业英语考试第一名。
我和两个儿子说,我学盖叫天信奉“学到老”。右手伤痛,不能写字,七十岁开始学左手写字竟也学好了;有志者事竟成。盖叫天先生一堂课,激励了我家两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