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师创设的情境要以有效兴趣为起点,以思考探究为重点,选择合理情境素材,精心设计情境过程,智慧把握学生情感,课堂情境定能走出“浮华”,收获“实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导他们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 创设 有效情境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90-01
《数学课程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教学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导他们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故事情境,在兴趣爱好中学习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采取有趣、形象多样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上课一开始就沉浸在趣味和欢悦之中,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创设《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猪八戒分饼”的故事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路上,一户人家用4个同样大小的西瓜热情地招待他们。猪八戒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并快手快脚地吃了其中的一份,而孙悟空也把另一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吃了其中的两份。这时,猪八戒见孙悟空吃的份数比自己多,就大声嚷道:“猴哥,你吃了两块西瓜,而我只吃了一块,我也要再多吃一块。”“同学们,你们认为猪八戒的说法正确吗?究竟谁吃得多?”
话音刚落,下面就议论开来,学生兴趣浓厚。老师也就自然导入到“分数大小的比较”中来。
这样,原本枯燥无味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它吸引,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创设生活情境,在不知不觉中学习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很多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当老师创设出生活中的情境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这样更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面积的计算时,举例说:“小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客厅长6米,宽4米,准备在客厅地面上铺方砖,有边长是2分米的砖,每块5元和边长是1分米的砖,每块3元两种,选择哪种方砖便宜?需要这种方砖多少块?”,这样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在积极主动中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采取不同设疑方式,不但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浓厚兴趣。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1578”,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唤起,进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四、创设交流情境,在合作探索中学习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合作学习从古至今就受到重视,合作学习既能改善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还能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激励每一个学生发挥出最高水平,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老师为了让学生弄清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这一道理,设计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这一问题。试验分以下几个步骤:①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等纸片,用牙签做车轴,试着滚动;②比较滚动不同形状轮子,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③根据以上实验,说说车轮要设计成圆形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有效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发挥集体的智慧,真正使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
五、创设表现情境,在成功的喜悦中学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情感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受到老师的关注,受到同学们的好评,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心理,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表现的情境,使孩子在表现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学会知识。我在教学中会设计一些“我当小老师”情境,对于一些易错题或稍有难度的题,让学生当小老师讲给其他同学听。这样不仅讲课的学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其他的学生也会为了争取当小老师而积极思考,一举两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创设情境,既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呢?老师创设的情境要以有效兴趣为起点,以思考探究为重点,选择合理情境素材,精心设计情境过程,智慧把握学生情感,课堂情境定能走出“浮华”,收获“实效”!
关键词:数学 创设 有效情境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90-01
《数学课程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教学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导他们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故事情境,在兴趣爱好中学习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采取有趣、形象多样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上课一开始就沉浸在趣味和欢悦之中,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创设《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猪八戒分饼”的故事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路上,一户人家用4个同样大小的西瓜热情地招待他们。猪八戒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并快手快脚地吃了其中的一份,而孙悟空也把另一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吃了其中的两份。这时,猪八戒见孙悟空吃的份数比自己多,就大声嚷道:“猴哥,你吃了两块西瓜,而我只吃了一块,我也要再多吃一块。”“同学们,你们认为猪八戒的说法正确吗?究竟谁吃得多?”
话音刚落,下面就议论开来,学生兴趣浓厚。老师也就自然导入到“分数大小的比较”中来。
这样,原本枯燥无味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它吸引,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创设生活情境,在不知不觉中学习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很多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当老师创设出生活中的情境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这样更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面积的计算时,举例说:“小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客厅长6米,宽4米,准备在客厅地面上铺方砖,有边长是2分米的砖,每块5元和边长是1分米的砖,每块3元两种,选择哪种方砖便宜?需要这种方砖多少块?”,这样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在积极主动中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采取不同设疑方式,不但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浓厚兴趣。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1578”,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唤起,进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四、创设交流情境,在合作探索中学习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合作学习从古至今就受到重视,合作学习既能改善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还能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激励每一个学生发挥出最高水平,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老师为了让学生弄清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这一道理,设计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这一问题。试验分以下几个步骤:①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等纸片,用牙签做车轴,试着滚动;②比较滚动不同形状轮子,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③根据以上实验,说说车轮要设计成圆形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有效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发挥集体的智慧,真正使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
五、创设表现情境,在成功的喜悦中学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情感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受到老师的关注,受到同学们的好评,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心理,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表现的情境,使孩子在表现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学会知识。我在教学中会设计一些“我当小老师”情境,对于一些易错题或稍有难度的题,让学生当小老师讲给其他同学听。这样不仅讲课的学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其他的学生也会为了争取当小老师而积极思考,一举两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创设情境,既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呢?老师创设的情境要以有效兴趣为起点,以思考探究为重点,选择合理情境素材,精心设计情境过程,智慧把握学生情感,课堂情境定能走出“浮华”,收获“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