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rgw9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学的有效性、呼唤着有效的教学。新课标下的物理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使物理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实现从“单纯地教”到“人格的塑造”、从“灌输现成知识”到“共同建构”、从“标准答案”到“合作探求新知”的转变,体现新理念,构建新课堂。
  关键词:关注需求;精心预设;把握生成;促进发展;多元益智;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注重了时代发展对新的高素质人才规格培养的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寻求课堂有效教学,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需求,用“活动”激发“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世界进行探索,丰富认知结构,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主动发展。因此教师应持动态的物理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活动,去拓宽物理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通过设疑、激趣、制造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压强”的教学中,我让两个体力有明显差异的学生(一男一女)同时用钉子钻木板比赛。在学生们心目中,体力强的男生必胜无疑,然而结果正好相反。这就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一怎么回事?原来体力强的男学生使用的钉子根本没有尖,钉子没尖,当然要输!这时教师提出“像钉子、针等尖利物体为什么容易刺破东西呢?”这样的问题是学生没想过的。接着教师说:“原因就在于它们能产生较大的压强。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压强”’,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同时导人新课。
  此活动情景的创设,是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赋予物理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物理进入课堂。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精心预设,用“生活”唤醒“经验”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物理课堂教学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作用,体验物理的魅力所在。
  ,
  如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教学中,选学生的书包作为研究,同一个书包,装不同重的书;同样重的书装在背带宽度不同的书包里,感觉一样吗?创设这样的情景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又能很具体地理解这种方法。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了物理知识的生活原型,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
  刨设亲切、自然、和谐的生活情境,可以唤醒学生独立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多从学生生活中选取素材,多角度展现生活与物理的广泛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关注现实问题,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真正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目标。
  
  三、把握生成,用“错误”拓展“思维”
  
  心里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就的学习时刻。”“错误”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许多错误解法的背后,往往孕育着可喜的创新因素,教师要善待这些“错误”信息,巧妙地加以引导和利用,拓展其思维,使学生在无形中感悟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在错误中“顿悟”,真正达到纠误匡谬之目的。
  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有的学生猜想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面积有关这个错误结论,此时我并没有置之不理,或者以一句“不对”作为终结。而是先和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接着提出:如果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有没有关系,那应如何探究?拓展了学生思维。象这样把学生的错误当作一种教学资源,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疑惑,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它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教师要淡化预设的“痕迹”,在互动的课堂情景中即时抓彩,变“教师的疏忽”、“学生的困难”、“节外生枝”、“有价值的问题”为活的教学资源,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促进发展,用“问题”引领“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现在的知识,他更需要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需要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超越自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步骤、多侧面、分层次地进行观察事物,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联想,理性思考,并反复质疑,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
  如在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我这样创设了问题情景:把一可口可乐瓶从中间剪开,取有瓶口的部分制成简易漏斗,放人一乒乓球,问学生:“向瓶中倒水,乒乓球会怎样?”学生立即回答:“浮上来”。但演示的结果却完全相反,原以为会浮起来的乒乓球居然稳稳地果在水的底部,学生非常惊讶!为什么它不浮起来呢?它受到的浮力哪里去了?这一情景迅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于是探究新知的强烈愿望油然而生。
  学生创新潜能极富弹性,只要老师善于把握,巧提问题。点燃“创新”之火,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多极多元状态。从而使物理教学课堂异彩纷呈,或峰回路转或波澜起伏。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能力、情感、态度、均有所得。这既是学生表现自我、超越自我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
  
  五、多元益智,用“评价”激活“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知识为本位,重知识,轻情感,忽略了对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状态的评价,如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的能力等多元评价。-而新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给予评价。
  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有的学生往往会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力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乘积相等”这一结论,将“力臂”概念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相混淆。这时教师把评价的任务交给学生。依靠他们之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来评价结论真伪。有的学生想到了利用曲臂杠杆来解决这一问题。对“力臂”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对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活动的同学给予表扬,特别是对探究失败的同学仍然从尊重和欣赏的角度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肯定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成绩,既让学生体验到探究过程中的艰辛,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为他们热爱学习的情感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新理念倡导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的评价不能象“检验产品”那样给予机械的、简单化的评价“等级”,贴个标签,而应关注人文情怀,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尊重学生个性,要巧用评价这根神奇的“杠杆”,提供“多把尺子”,把评价变得美好,有艺术,让评价激活情感,促进差异发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有效教学,要从学生的“需求”人手,紧扣学生的年龄、心理、思维、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积极开发各种资源,让学生“动”起来,让物理课“活”起来,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物理知识本身的魅力照亮每一位学生的心,让物理知识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学有所用。
其他文献
兴趣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之一,是推动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得到知识,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很多人也非常赞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句话,在教学中,学生是否对所教科目有兴趣,无疑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生物教学亦是如此。然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这一问题便成了许多生物教师面临的问题。    一、让课堂生活化    生物教学中联系生活实例,不仅可以让学科知识具体化、通俗
摘 要:为了实施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应该遵循一些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时间的最大效益,给予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方法的有效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课堂效益  一、背景  1、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新形势下,人文精神、人本思想已全面融入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正是素质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愉悦的物理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掌握课程改革的主动权,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势在必行。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方式变革  教学必须有效,实施“有效教学”,已成为了中小学老师关注的热门话题。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