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越民法含义的刑法解释现象研究

来源 :刑法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shou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逾越民法含义的刑法解释”,是指对同一概念或术语,刑法对之做出宽于或者窄于民法含义的解释.刑法解释赋予单位人格的标准极为混乱,对“刺破法人面纱理论”的借鉴过于机械,将财产性利益解释为财物,将“虚拟财产”解释为财物,将含有国有成分的混合所有制公司、企业财产解释为国有财产,将非法债务解释成债务,对“合同”作出与民法不同的解释,将间接经济损失、精神损害排除在损失之外,将部分“相似的注册商标”解释成“相同的注册商标”,将冒充专利解释为假冒专利,是其具体体现.逾越民法含义刑法解释现象的出现原因主要包括民法与刑法在核心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民法和刑法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态度不同、刑法和民法的立法协调不够等.逾越民法含义刑法解释现象的出现,揭示了刑法和民法之间的关系的演进历程,完全符合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其发展遵循“民刑不分”→“民刑分立”→“民刑交融”的趋势.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为防范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应当合理解释与适用现有规范,妥善处理人工智能犯罪问题.对于单纯采用物理方法破坏人工智能产品的行为,应当以传统犯罪来
“紧迫性”是作为正当防卫前提的不法侵害判断的量化要素,通过“紧迫性”限缩不法侵害的范围是现代法保护理论发展的必然.不法侵害“紧迫性”的判断基础是尚未发生现实危害结
极端主义是暴恐活动的“催化剂”,预防性反恐怖策略以去极端化为核心.青少年极端化是社会化进程下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青少年去极端化的目标是采用综合措施改变具有极
所谓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其实施的“其他危险方法”行为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的结果,仍然实施该危险方法行为,而对于是否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