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类面临着一个既互相竞争又相互依赖的复杂多变的世界。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对新世纪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有专家曾预言,心理健康问题将是本世纪人类的一大祸患。据有关方面资料介绍,目前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发生率为20%左右,也就是说大约有2.6亿人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其心理发展迅速,他们既具有很强的成人感和自主意识,同时又会因青春期的出现带来众多的困惑。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就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对其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探讨青少年心理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及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存在的普遍性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状况存在着重应试教育的现象,特别是高考的负面宣传,升学和就业的激烈竞争,无疑造成了青少年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各种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中的不当做法等等,致使许多青少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增加。
有专家曾进行过这样的调查统计:上海市一心理服务机构进行的数万个电话专访,经分析发现许多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小学占9.7%;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占18.79%;大学生为25.39%。广东某教育科学研究所对500名高中生进行心理调查分析发现,有49.6%的学生存在着轻微的心理问题;有10.8%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问题。北京市有关部门曾对9所中学的80%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发现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此可见,青少年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影响十分重大,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多元化与犯罪现象
目前,有充足的事实可以表明,许多心理问题都出现了低龄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由此引起的青少年犯罪也在明显的呈上升趋势。下面的案例令人触目惊心:
案例一:某中学初三教室曾发生了一起“邮包爆炸案”,班长李某在打开一个包裹时被当场炸得血肉模糊。经过警方大量调查发现,制造这起技术含量较高的爆炸案,竟是受害人李某的同班同学、素有小发明家称谓的王某。其作案的动机竟是为了争夺学习成绩第一名。
案例二:四川某公安局抓获的犯罪嫌疑人朱某,男,17岁,其父母经商,家庭十分富裕,朱某平时吃喝玩乐,上初中时就迷恋麻将赌博,因其父发觉断了他的财路后,朱某便与同伴采取撬门入室的手段,盗窃作案7起,窃得人民币1470余元及其他物品,折合人民币3900余元。朱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罚金2000元。
案例三:某市级重点中学一男生,因和女生谈恋爱,被班主任老师教育后,心怀不满,在教室里当着众多学生的面挥起椅子砸向班主任老师的头部,致使班主任老师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而死亡。无独有偶,另一市级中学一男生也是因为早恋不成,怀恨班主任老师,闯进班主任老师的家中,残忍的挥刀砍死了班主任老师和他的妻子及孩子。
案例四:17岁的肖某从小就狂妄自大,脾气暴躁,念初中时就因经常打架而闻名全校,上高中因违纪被开除后走上社会仍恶习不改。一天晚上,他伙同另外二人在外因小事殴打另一男孩庄某时,结果被庄某挥动水果刀自卫时割断了颈动脉而致使肖某失血过多当场死亡。
案例五:16岁的男孩小华学习成绩不错,但一次偶然的相识,却改变了他的命运。一次,在游戏机房里,小华认识了一群“哥们”。他们掏出一种白色粉末,围坐在那里吸食,一副“飘飘欲仙”的样子,引起了小华的好奇。当他品尝了一口之后,再也不能自拔。后来,为了弄钱吸毒,小华开始学会说谎,学会了骗钱,走上了犯罪。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其表现
因为一些青少年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日积月累,就形成了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心理障碍,甚至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扩散,就会侵蚀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损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这也就为违法犯罪埋下了伏机。近年来,全国各地教育部门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存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大约在20%左右,并且连年呈居高不下的趋势。因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交际障碍造成的人格异常。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青少年希望得到大人的理解和重视,内心产生了强烈的交往愿望。但由于性格的差异和交往沟通的局限,致使产生了自卑、孤独的心理,引起了“心理疾病”,造成了“人格异常”。青少年在结构不完整或畸形的家庭生活中,会因为心理压力过重,进而对家庭产生离心力,极易受坏人引诱而误入岐途。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伴随而来的是单亲家庭中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大。
2.异性交往引起的精神分裂或忧郁。由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与异性交往中理解的偏差,和处理方式方法的不当,常常会产生不同的心因问题。一方面会由于失恋或某方面的失意而引起的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其行为主要表现为脱离现实,想入非非,单相思或者自甘堕落;另一种表现是忧郁症,由于较大刺激影响,进而产生了忧虑和激动,会出现严重的抑郁状态和过激行为。有的青少年因失恋便从此怕与异性交往,有的则会出现自杀或暴力方式强迫等过激的冲动行为,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导致悲剧发生。
3.社会压力带来的消极厌世心理。有些青少年平时学习成绩较好,但由于考试失利而目的没有达到,故感到失意,觉得自卑。特别是升学考试和就业带来的压力,致使有些青少年因此而患上妄想症,主要表现为精神状态和行为异常,靠妄想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虚幻中度日;也有的则由于经受不住一点点微小的环境压力和挫折,对生活和未来就失去信心,于是产生了恐惧心理和厌世心理,或者离家出走,或愤而自杀。
4.冲动偏激形成的争强好胜心理。有心理学专家把年龄在14周岁到18周岁的青少年归结为一个“危险年龄段”,之所以称其危险,就在于他们的情感因素具有极端的不稳定性,他们往往表现为意志薄弱,头脑简单,容易偏激,又常常经不住外界的诱惑,是非分辩能力差,稍被唆使便容易上当,一旦被坏人利用,冲动起来就会不计后果,特别是他们强烈的好胜心理,往往是造成青少年激情犯罪的重要原因。
5.自我中心造成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在许多青少年之中,他们有着强烈的成人感,自我意识获得空前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由于他们涉世不深,世界观尚未成型,就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在我国家庭中,目前独生子女占很大的比重,一方面来自父母及亲友的过分溺爱,致使青少年容易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等问题。另一方面,父母很无奈,便采用高压、专制和棍棒等粗暴的家庭管理方式来教育子女,这就极易造成青少年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而过度的压抑和焦虑,又会使他们形成对他人和社会充满敌意,再加上他们对社会、对现实的辨别能力差,多元化的思维以及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都很容易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6.哥们义气引起的从众心理。青少年由于其认知能力的缺陷,分辨能力差,特别是青少年同龄群体内因为趋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就很容易形成了以“哥们义气”为特点的青少年结伙犯罪。正因为他们精神空虚、爱慕虚荣、逞强好胜,就更容易冲动,动辄刀枪相见,疯狂至极,不把对方打败决不罢休。尽管事后,有时他们也会后悔;如果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甚至感到恐惧。但这些人员的情感极不稳定,往往反复无常,愤怒时凶残粗暴,高兴时也容易动真感情。
四、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途径与对策
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寻找、分析病因的同时,主要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矫正青少年的“心理疾病”。
1.关爱体贴,共创和谐。面对这些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他们最需要的是大家的关心、体贴和温暖。对这部分人不可以歧视,更不能孤立,要积极创设团结和谐的学习氛围、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要从生活上多关心体贴、学习上多帮助指点,特别是对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留守家庭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以使他们感受到同学们的关心、老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他们的心境就会变得开朗起来,从而鼓足生活的勇气,树立生活的信心。
2.情绪发泄,有的放矢。青少年有时会牢骚满腹,情绪压抑,只有使他们的情绪得到发泄,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达到平衡,才能恢复理智状态。所以,及时的心理辅导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创设情景,让其尽情的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和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或者采取运动、郊游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以使他们达到内心的平稳,帮助其提高认知水平,矫正“心理疾病”。
3.沟通疏导,消除烦恼。青少年往往都特别敏感,特别是青春期性意识与性冲动的出现,对两性交往会出现偏差。尤其是针对“恋爱”这一青少年敏感的话题,应当正确加以引导,讲清道理。在校期间谈恋爱不仅影响学习、进步和身体,还会因恋爱中的消费加重家庭经济负担。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加强两性方面的教育,防止早恋的发生。要教育他们理智地克制自己,引导情趣转移到学习或其他活动中去,尽快摆脱因爱而带来的烦恼。
4.心理调适,增强活力。千方百计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文氛围,是维护并增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一是要引导青少年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以适应各种错综复杂的环境,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不随意迁怒于他人。二是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进而经常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保持愉快的主导心境。三是有计划地开展心理疏导,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青少年的自尊心,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帮助消除心理障碍,避免陷入危机状态。四是沟通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渠道,全方位激发教育活力,加强和改善亲子关系和邻里关系,创设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让生活充满亲情和欢乐,切实减轻青少年的心理负担。
只有在认知、情绪、人格和人际关系等四个方面协调完善健全的人,才能算作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没有健康发展的青少年,就没有国家的未来。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还很漫长,任务还很艰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其心理发展迅速,他们既具有很强的成人感和自主意识,同时又会因青春期的出现带来众多的困惑。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就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对其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探讨青少年心理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及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存在的普遍性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状况存在着重应试教育的现象,特别是高考的负面宣传,升学和就业的激烈竞争,无疑造成了青少年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各种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中的不当做法等等,致使许多青少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增加。
有专家曾进行过这样的调查统计:上海市一心理服务机构进行的数万个电话专访,经分析发现许多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小学占9.7%;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占18.79%;大学生为25.39%。广东某教育科学研究所对500名高中生进行心理调查分析发现,有49.6%的学生存在着轻微的心理问题;有10.8%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问题。北京市有关部门曾对9所中学的80%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发现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此可见,青少年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影响十分重大,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多元化与犯罪现象
目前,有充足的事实可以表明,许多心理问题都出现了低龄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由此引起的青少年犯罪也在明显的呈上升趋势。下面的案例令人触目惊心:
案例一:某中学初三教室曾发生了一起“邮包爆炸案”,班长李某在打开一个包裹时被当场炸得血肉模糊。经过警方大量调查发现,制造这起技术含量较高的爆炸案,竟是受害人李某的同班同学、素有小发明家称谓的王某。其作案的动机竟是为了争夺学习成绩第一名。
案例二:四川某公安局抓获的犯罪嫌疑人朱某,男,17岁,其父母经商,家庭十分富裕,朱某平时吃喝玩乐,上初中时就迷恋麻将赌博,因其父发觉断了他的财路后,朱某便与同伴采取撬门入室的手段,盗窃作案7起,窃得人民币1470余元及其他物品,折合人民币3900余元。朱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罚金2000元。
案例三:某市级重点中学一男生,因和女生谈恋爱,被班主任老师教育后,心怀不满,在教室里当着众多学生的面挥起椅子砸向班主任老师的头部,致使班主任老师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而死亡。无独有偶,另一市级中学一男生也是因为早恋不成,怀恨班主任老师,闯进班主任老师的家中,残忍的挥刀砍死了班主任老师和他的妻子及孩子。
案例四:17岁的肖某从小就狂妄自大,脾气暴躁,念初中时就因经常打架而闻名全校,上高中因违纪被开除后走上社会仍恶习不改。一天晚上,他伙同另外二人在外因小事殴打另一男孩庄某时,结果被庄某挥动水果刀自卫时割断了颈动脉而致使肖某失血过多当场死亡。
案例五:16岁的男孩小华学习成绩不错,但一次偶然的相识,却改变了他的命运。一次,在游戏机房里,小华认识了一群“哥们”。他们掏出一种白色粉末,围坐在那里吸食,一副“飘飘欲仙”的样子,引起了小华的好奇。当他品尝了一口之后,再也不能自拔。后来,为了弄钱吸毒,小华开始学会说谎,学会了骗钱,走上了犯罪。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其表现
因为一些青少年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日积月累,就形成了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心理障碍,甚至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扩散,就会侵蚀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损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这也就为违法犯罪埋下了伏机。近年来,全国各地教育部门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存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大约在20%左右,并且连年呈居高不下的趋势。因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交际障碍造成的人格异常。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青少年希望得到大人的理解和重视,内心产生了强烈的交往愿望。但由于性格的差异和交往沟通的局限,致使产生了自卑、孤独的心理,引起了“心理疾病”,造成了“人格异常”。青少年在结构不完整或畸形的家庭生活中,会因为心理压力过重,进而对家庭产生离心力,极易受坏人引诱而误入岐途。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伴随而来的是单亲家庭中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大。
2.异性交往引起的精神分裂或忧郁。由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与异性交往中理解的偏差,和处理方式方法的不当,常常会产生不同的心因问题。一方面会由于失恋或某方面的失意而引起的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其行为主要表现为脱离现实,想入非非,单相思或者自甘堕落;另一种表现是忧郁症,由于较大刺激影响,进而产生了忧虑和激动,会出现严重的抑郁状态和过激行为。有的青少年因失恋便从此怕与异性交往,有的则会出现自杀或暴力方式强迫等过激的冲动行为,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导致悲剧发生。
3.社会压力带来的消极厌世心理。有些青少年平时学习成绩较好,但由于考试失利而目的没有达到,故感到失意,觉得自卑。特别是升学考试和就业带来的压力,致使有些青少年因此而患上妄想症,主要表现为精神状态和行为异常,靠妄想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虚幻中度日;也有的则由于经受不住一点点微小的环境压力和挫折,对生活和未来就失去信心,于是产生了恐惧心理和厌世心理,或者离家出走,或愤而自杀。
4.冲动偏激形成的争强好胜心理。有心理学专家把年龄在14周岁到18周岁的青少年归结为一个“危险年龄段”,之所以称其危险,就在于他们的情感因素具有极端的不稳定性,他们往往表现为意志薄弱,头脑简单,容易偏激,又常常经不住外界的诱惑,是非分辩能力差,稍被唆使便容易上当,一旦被坏人利用,冲动起来就会不计后果,特别是他们强烈的好胜心理,往往是造成青少年激情犯罪的重要原因。
5.自我中心造成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在许多青少年之中,他们有着强烈的成人感,自我意识获得空前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由于他们涉世不深,世界观尚未成型,就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在我国家庭中,目前独生子女占很大的比重,一方面来自父母及亲友的过分溺爱,致使青少年容易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等问题。另一方面,父母很无奈,便采用高压、专制和棍棒等粗暴的家庭管理方式来教育子女,这就极易造成青少年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而过度的压抑和焦虑,又会使他们形成对他人和社会充满敌意,再加上他们对社会、对现实的辨别能力差,多元化的思维以及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都很容易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6.哥们义气引起的从众心理。青少年由于其认知能力的缺陷,分辨能力差,特别是青少年同龄群体内因为趋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就很容易形成了以“哥们义气”为特点的青少年结伙犯罪。正因为他们精神空虚、爱慕虚荣、逞强好胜,就更容易冲动,动辄刀枪相见,疯狂至极,不把对方打败决不罢休。尽管事后,有时他们也会后悔;如果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甚至感到恐惧。但这些人员的情感极不稳定,往往反复无常,愤怒时凶残粗暴,高兴时也容易动真感情。
四、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途径与对策
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寻找、分析病因的同时,主要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矫正青少年的“心理疾病”。
1.关爱体贴,共创和谐。面对这些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他们最需要的是大家的关心、体贴和温暖。对这部分人不可以歧视,更不能孤立,要积极创设团结和谐的学习氛围、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要从生活上多关心体贴、学习上多帮助指点,特别是对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留守家庭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以使他们感受到同学们的关心、老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他们的心境就会变得开朗起来,从而鼓足生活的勇气,树立生活的信心。
2.情绪发泄,有的放矢。青少年有时会牢骚满腹,情绪压抑,只有使他们的情绪得到发泄,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达到平衡,才能恢复理智状态。所以,及时的心理辅导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创设情景,让其尽情的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和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或者采取运动、郊游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以使他们达到内心的平稳,帮助其提高认知水平,矫正“心理疾病”。
3.沟通疏导,消除烦恼。青少年往往都特别敏感,特别是青春期性意识与性冲动的出现,对两性交往会出现偏差。尤其是针对“恋爱”这一青少年敏感的话题,应当正确加以引导,讲清道理。在校期间谈恋爱不仅影响学习、进步和身体,还会因恋爱中的消费加重家庭经济负担。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加强两性方面的教育,防止早恋的发生。要教育他们理智地克制自己,引导情趣转移到学习或其他活动中去,尽快摆脱因爱而带来的烦恼。
4.心理调适,增强活力。千方百计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文氛围,是维护并增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一是要引导青少年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以适应各种错综复杂的环境,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不随意迁怒于他人。二是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进而经常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保持愉快的主导心境。三是有计划地开展心理疏导,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青少年的自尊心,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帮助消除心理障碍,避免陷入危机状态。四是沟通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渠道,全方位激发教育活力,加强和改善亲子关系和邻里关系,创设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让生活充满亲情和欢乐,切实减轻青少年的心理负担。
只有在认知、情绪、人格和人际关系等四个方面协调完善健全的人,才能算作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没有健康发展的青少年,就没有国家的未来。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还很漫长,任务还很艰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