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成品油的批发市场处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这“两大集团”的绝对控制之下。“两大集团”对自身增长的预期基本上就可以代表中国成品油市场的前景,两大集团的利润空间也就划定了中国成品油市场的利润空间。
一、中国成品油市场的利润空间和增长潜力巨大
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是,2003年以来,无论是在国内证券市场上,还是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当中,两大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都位居市场表现最好的上市公司之列。中石化旗下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2003年上半年实现的利润开创了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营业额和其他经营收入达到人民币2024.7亿元,同比增长38.5%,实现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97%,每股盈利为人民币0.123元。
不仅如此,根据中石化的预测,今后15年,中国的成品油市场将以每年4.3%的速度增长,这在全球是绝无仅有的。
通过对两大集团的调查还发现,如果成品油出厂价按3500元/吨计算的话,那么它在最终进入消费领域之前,在销售环节将会有近500元的加价。也就是说,中国成品油销售的全过程毛利率可以高达13%,扣除销售成本,销售利润率大致在8—10%的范围内。
二、中国成品油市场正处于格局重组的前夕
综观当前的中国成品油市场的经营格局,应当说它正处在一个重组的前夕。尽管两大集团的垄断地位近期内不会有大的动摇,但是,内资和外资企业以独立的形式进入中国成品油销售市场已经是旦夕之事,援引两大集团内部的一位高层管理者的说法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方面,对内资的限制已经开始松动。2003年10月,上市公司“湖北天发股份”已经从商务部获得了在两大集团之外的第一张成品油批发经营牌照。这表明,商务部已经开始放松了“社会批发企业”应该“由两大集团依法采取划转、联营、参股、收购等方式进行重组”这一原则规定。
另一方面,外资不仅是“整装待发”,而且早已“陈仓暗渡”。在中国大规模建设加油站,分享中国巨大的成品油零售市场,一直是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等石油巨头的梦想,为此他们不遗余力。虽然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2004年12月1日是中国放开成品油零售市场的期限,但实际上这些外国石油巨头们早在几年前就已开始排兵布阵。
“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海外的上市,为外国石油资本进入中国成品油销售领域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中石化”34.64亿美元的海外融资当中,BP、壳牌、埃克森美孚三家欧美石油大公司的出资额就达18 亿美元。这些巨额资金的投入显然不仅仅是要作战略投资者,而是很大程度上为进入中国成品油销售市场搭起“跳板”。在中石油、中石化海外成功上市后,作为回报,它们被允许提前进入中国的成品油零售市场。BP获准分别与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广东省和浙江省合资各建立500座加油站,而埃克森美孚和壳牌则同样获得了分别与中石化在广东省和江苏省各合资建500座加油站的“大礼包”。
三、集团外经营者的市场机会
显然,中国成品油销售市场不仅增长潜力巨大,而且盈利空间也比较丰厚。并且,这个市场中现有两大集团的垄断地位即将(或者说正在)松动,成品油销售市场的格局正处在一个重组的关头。在这样的形势下,在“两大集团”之外具备相应条件的企业(以下简称为“集团外经营者”)应该尽早、尽快地考虑以适当方式跻身于成品油销售市场,以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先动优势”。
在成品油批发业务上,目前国家仍然严格限制两大集团之外的企业经营成品油批发业务。但是,根据中国加入WTO时所作的承诺,国家将会在加入WTO后的5年之内(也即最迟到2006年底)放开成品油的批发领域,到那时,境外石油巨头以及国内其它有条件的企业从事成品油批发将不再面临制度上的限制。
在成品油零售业务领域,中国将在加入WTO后3年内(即最迟到2004年底)开放成品油零售领域,即:外商设立零售企业的地点没有限制;设立专营一个供应商、一个品牌成品油的加油站没有数量限制且可以控股;对特许经营无任何限制。也就是说,到2004年12月份,国外企业便可以进入中国的石油零售市场。到那时,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中两大集团的垄断格局将有所改观,而趋于多元化。境外石油巨头完全可以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品牌优势,迅速地在国内市场中建立起具有一定覆盖能力的零售终端。而在此之前或者在此之初,如果境内的集团外经营者能够完成对自身成品油经营资源的整合利用的话,仍然有可能在未来的成品油批发或零售市场中获得立足之地。
一、中国成品油市场的利润空间和增长潜力巨大
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是,2003年以来,无论是在国内证券市场上,还是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当中,两大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都位居市场表现最好的上市公司之列。中石化旗下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2003年上半年实现的利润开创了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营业额和其他经营收入达到人民币2024.7亿元,同比增长38.5%,实现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97%,每股盈利为人民币0.123元。
不仅如此,根据中石化的预测,今后15年,中国的成品油市场将以每年4.3%的速度增长,这在全球是绝无仅有的。
通过对两大集团的调查还发现,如果成品油出厂价按3500元/吨计算的话,那么它在最终进入消费领域之前,在销售环节将会有近500元的加价。也就是说,中国成品油销售的全过程毛利率可以高达13%,扣除销售成本,销售利润率大致在8—10%的范围内。
二、中国成品油市场正处于格局重组的前夕
综观当前的中国成品油市场的经营格局,应当说它正处在一个重组的前夕。尽管两大集团的垄断地位近期内不会有大的动摇,但是,内资和外资企业以独立的形式进入中国成品油销售市场已经是旦夕之事,援引两大集团内部的一位高层管理者的说法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方面,对内资的限制已经开始松动。2003年10月,上市公司“湖北天发股份”已经从商务部获得了在两大集团之外的第一张成品油批发经营牌照。这表明,商务部已经开始放松了“社会批发企业”应该“由两大集团依法采取划转、联营、参股、收购等方式进行重组”这一原则规定。
另一方面,外资不仅是“整装待发”,而且早已“陈仓暗渡”。在中国大规模建设加油站,分享中国巨大的成品油零售市场,一直是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等石油巨头的梦想,为此他们不遗余力。虽然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2004年12月1日是中国放开成品油零售市场的期限,但实际上这些外国石油巨头们早在几年前就已开始排兵布阵。
“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海外的上市,为外国石油资本进入中国成品油销售领域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中石化”34.64亿美元的海外融资当中,BP、壳牌、埃克森美孚三家欧美石油大公司的出资额就达18 亿美元。这些巨额资金的投入显然不仅仅是要作战略投资者,而是很大程度上为进入中国成品油销售市场搭起“跳板”。在中石油、中石化海外成功上市后,作为回报,它们被允许提前进入中国的成品油零售市场。BP获准分别与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广东省和浙江省合资各建立500座加油站,而埃克森美孚和壳牌则同样获得了分别与中石化在广东省和江苏省各合资建500座加油站的“大礼包”。
三、集团外经营者的市场机会
显然,中国成品油销售市场不仅增长潜力巨大,而且盈利空间也比较丰厚。并且,这个市场中现有两大集团的垄断地位即将(或者说正在)松动,成品油销售市场的格局正处在一个重组的关头。在这样的形势下,在“两大集团”之外具备相应条件的企业(以下简称为“集团外经营者”)应该尽早、尽快地考虑以适当方式跻身于成品油销售市场,以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先动优势”。
在成品油批发业务上,目前国家仍然严格限制两大集团之外的企业经营成品油批发业务。但是,根据中国加入WTO时所作的承诺,国家将会在加入WTO后的5年之内(也即最迟到2006年底)放开成品油的批发领域,到那时,境外石油巨头以及国内其它有条件的企业从事成品油批发将不再面临制度上的限制。
在成品油零售业务领域,中国将在加入WTO后3年内(即最迟到2004年底)开放成品油零售领域,即:外商设立零售企业的地点没有限制;设立专营一个供应商、一个品牌成品油的加油站没有数量限制且可以控股;对特许经营无任何限制。也就是说,到2004年12月份,国外企业便可以进入中国的石油零售市场。到那时,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中两大集团的垄断格局将有所改观,而趋于多元化。境外石油巨头完全可以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品牌优势,迅速地在国内市场中建立起具有一定覆盖能力的零售终端。而在此之前或者在此之初,如果境内的集团外经营者能够完成对自身成品油经营资源的整合利用的话,仍然有可能在未来的成品油批发或零售市场中获得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