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梅尔:当英国人爱上法式慢生活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0m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月18日,英国作家彼得·梅尔在他普罗旺斯的居所附近的医院去世。
  很多人对普罗旺斯的最初幻想,是由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系列书籍引发的:清晨睁眼便沐浴着斜射入窗的暖阳,远处是乡下的农场和葡萄园,还有蔚蓝海岸的色彩和淡淡的薰衣草香。而彼得·梅尔最初对普罗旺斯的向往,大概是由英国的坏天气引发的。英国漫长灰暗的冬日和雾气弥漫的夏季,阴时密云压顶,晴时阴霾蔽日,“让人很难想象同一时节的普罗旺斯,却是阳光普照、天色蔚蓝”。于是念着念着,近50岁的时候,梅尔和妻子终于来到了普罗旺斯。
  在那里,梅尔体验着和英国都市完全不同的法式生活。普罗旺斯的人热情,喜欢身体接触,连行贴面礼的次数都要三次以上,这让从小接受英国社交礼仪,早已习惯了“与人保持距离,朋友见面以点头代替握手”的梅尔适应了好几个月。在普罗旺斯,邻居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愿意分享,各有专长:身材结实的水管工一面“拯救”因寒冷而爆裂的水管,一面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普罗旺斯冬天愈发寒冷的原因;蓄着山羊胡的猎人身披子弹、手擎猎枪,侃侃而谈如何打猎及烹饪狐狸,神采飞扬……在那里,夏天,看电视不如欣赏晚霞;冬天,可以呼朋唤友一起吃饭。在那里,“某处烟囱飘出的焚烧木柴的香气”,会让久在都市的人产生一种“奇幻的意趣”,那是“生活中最原始、最朴素的气味”带来的舒适。
  梅尔将这一切的“不一样”都记录了下来。在《普罗旺斯的一年》里,充满他对普罗旺斯新奇的发现与欣喜的体验。却没想到,这一简单的分享让普罗旺斯走入了大众视野。他的书被翻译成17国语言,书里记录的地方、写到的人,也都不经意地火了起来。梅尔迅速成为当时作品销量最高的作家之一。
  对这位英国人来讲,说到法式生活最有魅力的地方,不能不提那里的美食。在普罗旺斯,遍地都是美食家:肉店老板曾为传统的普罗旺斯肉汤专门写过一本书,里面介绍了20多种烹饪方式;地板清洁工一面做工,“一面评价法国最昂贵的5到6家餐厅”,所有的餐厅都是他在每年外出旅行时曾亲身造访的—为了体验一家好的餐厅,法国人愿意开车两三个小时,然后从食物里获取想到的、想不到的享受。
  因此,彼得·梅尔不仅在“普罗旺斯”系列中介绍法国美食,还专门写过一本《吃懂法兰西》描述他的美食之旅。根据他的描述,法国人重视吃饭到了一种极致的程度,连最简单的食物都有很多讲究。比如面包,饭前食用的是吐司小面包、“惊奇面包”或者咸味千层酥;搭配海鲜的,得是切成薄片的裸麦面包;配素菜的可以是洋葱面包、大蒜面包、橄榄面包或羊乳酪面包;而配肉、配沙拉,也有各自不同的选择……这些东西,真的只有来到当地才能品到其中滋味。
  法国人不仅讲究吃什么,还看重如何吃。我想起有一次在飞机上,旁边坐着的法国人正巧在餐馆工作。飞机餐上来后,我直接开动吃主菜,吃到一半,又打开了配餐里的一份小沙拉一同入口。旁边的法国人看到后说:“我每次看到亚洲人这样的混合式吃法都觉得很惊讶。前菜、主菜、甜点,这些东西一道就是一道,怎么可以混起来呢?”他的惊讶就如同我也不理解为何法国人要吃完一道菜撤掉后等很久才上下一道菜,一顿饭要吃上好几个小时一样。之后,我们一边聊起美食文化的差异,一边按照各自喜欢的方式吃完了自己的餐食。
  对法国以外的人而言,来到法国,“学习吃什么,学习怎么吃,变成一个充满了冒险和惊奇的过程”,而在普罗旺斯的一大优势,是能够采到新鲜又珍贵的食材,比如松露。彼得·梅尔热爱松露,几乎在他每一本涉及饮食的书里都会提到松露,其中还有一些特别有趣的描述。比如他的朋友告诉他,最擅长找松露的动物是猪,它们天生喜欢松露那股气味。不过,“带猪去找松露有風险,因为一旦猪发现了松露的所在,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吃掉它。在一头因发现美食而陷入狂喜的猪面前,你没办法和它讲道理”。
  在普罗旺斯最初一年的生活让彼得·梅尔爱上了那里,之后的近30年他都居住在普罗旺斯,并且越来越“普罗旺斯化”。于是,他又写了有关普罗旺斯的第二本、第三本书。
  《永远的普罗旺斯》是梅尔第二次写那里,一开篇,他就提到了一个变化:因为第一部书的畅销,有人专门来到普罗旺斯,还去找到了书里提到的当地人合照或者签名。当地人惊讶自己怎么突然“火”了起来,开心着,也继续生活着。
  这一处细节触动了我,让我思考,我们到底是在向往什么。没有彼得·梅尔的讲述,普罗旺斯也在那里,他的书的价值,或许是让更多人看到,在法国南部,存在一种不同于我们目前生活方式的生活。
  人总是向往和自己拥有的不同的生活。忙的时候压力大,不忙了又觉得无聊;乡居的人想去大都市,都市人又要回归田园。移居普罗旺斯的时候,彼得·梅尔已年近半百,体验过激烈,经历过快生活,才慢慢想要静下来。但人生的每个阶段所需要的生活状态并不相同,没有任何一种生活绝对好或者绝对糟,重要的是,要如彼得·梅尔这般,体验过,并在不断的体验中找到让自己最舒适的状态,然后好好享受生活。
其他文献
佛教经典《华严经》讲,一天,普贤菩萨令善财童子入山采药,对他说:“凡可以做药的草木,你统统把它采来。”  善财童子踏遍山岩,却徒手而归。普贤菩萨问他何故。  善财童子回答:“满山皆药,无从采起。”  这个故事令人醒悟:每草皆药,百草百药。善于运用的人,一切皆可以拿来疗疾治病。  不仅百草,万物皆药,连人本身也可以入药。《本草纲目》“人部”列人药37种(乱发、头垢、耳塞、爪甲等),不免令人作呕。李时
期刊
不管在哪个朝代开饭店,厨师的手艺都很重要,但是在宋朝的饭店里,还有一种人比厨师更重要,那就是服务员—伙计。  宋朝的饭店里没有菜谱,每天店里有什么菜、没什么菜、主推什么特色菜,伙计全得记在脑子里。光记住还不行,还得有眼力见儿,看见什么客人报什么菜:感觉客人有钱而且大方,你就专报燕鲍翅和佛跳墙,不然他会嫌你店里寒酸;看见客人穿得破衣烂衫还带着女朋友,你就专报又好吃又实惠的菜—你报贵的他点不起,会在女
期刊
从故宫西华门进去,往前走几十米,隐约听到犬吠声从一个小院里传来。一进院子,我就感到了一种切实的压力:20多条威风凛凛的故宫护卫犬亮着牙齿,对着陌生人目露凶光—这是一次不敢离“主角”太近的采访。  不像“故宫猫”那样风光无限、不时上个新闻,“大内御犬”是一个神秘的群体,只在夜间出没,立了功也从不张扬。从被选中的那一刻起,它们就将在故宫度过一生。而身为犬队队长的常福茂,也“一辈子没干过别的,脑子里全是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很多东西成了概念。  比如“慢生活”。“慢生活”被提出来后,一度成了个时尚的名词。很多人满怀热情地去追求“慢生活”,刻意地停,刻意地慢,节奏被打乱后,却更急迫、更焦虑。  这让我想起一位友人的先生。友人提起先生,说他做课题研究很繁忙,但节奏从来不乱。他不谈慢也不谈快,只按自己的节奏行事:孩子住院时他陪床,带着红酒,每天喝一小杯,该干什么干什么,不急不乱;开车到外地,到了午睡时间,就找
期刊
2006年,“立白杯”全国相声小品邀请赛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获奖演员、颁奖嘉宾等各路名角纷纷到场,观众也是座无虚席,现场相当火爆。姜昆应邀担任这台晚会的主持人。  导演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魔术,就是由戴志诚、赵亮和两个魔术演员共同排演的“大變活人”。魔术师在“铺平垫稳”交代清楚之后,便把人一个一个地“变”走。前面很顺利,三个人都被“变”走了,最后舞台上就剩一个戴志诚。  按照节目的安排,姜昆应该走
期刊
不经意间,我已年届75。这两年我的脾气反而变大了,好像不大符合世人所谓的“越老越和顺”。而且,据说我“凶”起来,说话杀气腾腾的。如此这般,自然会遭到我的老婆大人毫不客气的吐槽。反观我这位老婆大人呢,不说与我旗鼓相当,发起脾气来至少毫不示弱,局外人简直难以想象。  从前我曾含含糊糊地提到过,我和我的老婆并非一个弄堂里的青梅竹马,甚至不是门当户对—如果写小说,倒是很有挖头的。我是个十足的下里巴人(并非
期刊
风和日丽的日子,如果你在吉林松花江畔闲逛,会被一幅令人震撼的画面吸引:草地上,硕大的滑翔伞摊开着,红艳耀眼;滑翔伞的一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全身户外装扮,精神矍铄。只见她动作娴熟地牵引伞绳,迎着风小步快跑,伞翼兜满风在她身后飘起,好像神奇的翅膀。她两腿收起,滑翔伞带着她像一只大鸟一样忽忽悠悠地飞向远处。围观者赞叹不已:“这老太太,可真棒!”  这位老人叫李佳新,今年69岁。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
期刊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二维码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眼看上去,二维码就是由一些黑点、线条、方框组成的一个正方形图案,很难看出其中有什么逻辑。但其实,二维码本质上是通过一种固定的计算方式,由一段文本信息转化而成的一张能够被识别的图片。  二维码可以分为功能区和编码区,功能区主要用于定位,编码区才是用来存储数据的。在功能区中,不同的图形也有不同的作用,如位置探测图形、定位图形、校正图形;编码区则包括格式
期刊
那时我才19岁,精神上极度空虚,靠着杂耍表演(我们美其名曰“杂耍表演艺术家”)勉强度日。那时,生活是孤独寂寞的,社会圈子也非常狭小,我渴望更多的东西。那时的日子对我来说,没有浪漫,没有快乐,没有任何美好可言。忽然,8月的一个晚上发生了一件事。  我们在郊区的一家剧院演出,我站在幕布后等待上台。当时一家剧团的女孩们正在台上跳舞,其中一个女孩滑倒了,其他人都在笑她。她的头发呈咖啡色,眼睛大大的,是褐色
期刊
苏轼同佛印禅师交情很深。一天,苏轼坐在蒲团上,覺得身心清静,很有境界,就写了一首诗:“稽首天外天,佛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写完后,他把这首诗送去给佛印禅师,等着佛印禅师大大称赞他一番。没想到,佛印禅师在上面写了一个“屁”字就又给他送了回来。苏轼很生气,马上坐船过江去找佛印禅师理论。到了寺院门口,他看到门没开,门口却贴着两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轼看到后很惭愧,觉得自己的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