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信息加工与表达”系列主题中的第二个专题(专题1:Word格式排版专题),两课时的教学量。《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PowerPoint制作》,试图从人文素养角度出发,通过在信息技术应用工具的使用基础上,对信息的深层加工与表达,转变学生简单堆砌和零散表达信息的习惯,培养学生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能力。
●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中小学期间接触过PowerPoint,已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属“非零”起点水平,基本的操作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在PowerPoint专题中需要为学生设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复述出PowerPoint制作的一般流程,并能够综合运用“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三种常用方法。使用PowerPoint常用的操作技能:幻灯片母版、图形制作、超链接。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作品制作过程中,转变PowerPoint制作简单文字堆砌的习惯。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培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转变文字堆砌制作PowerPoint的习惯。培养运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重、难点
掌握PowerPoint制作的思想及三种常用方法;能根据内容特点和现实需求,设计适宜的幻灯片母版;会给文字、图片、按钮插入超链接,并对其参数进行设置。
● 教学准备
PPT制作课件、某公司网站宣传PPT、颜色代码全集及色彩教程、结构化图形集(PPT)。
●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制作思想”、“制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三个部分,分别采用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和示范—模仿—创作法。
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通过作品展示和案例分析,运用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达到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目的,培养学生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的意识。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通过布置与学生学习实践贴近的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示范—模仿—创作法:教师在“操作技能”讲解部分,采用教师示范演示,学生模仿操作,最后结合任务需要,创作多媒体作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适当“脚手架”,以便学生最后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课程导入
任务1:为×××的研究性发明成果制作一个展示型PowerPoint,用以向企业展示和介绍该研究成果。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引发学生回顾PowerPoint制作的目的之一——辅助演讲、配合演示。进而让学生动手制作PowerPoint,了解学生的PowerPoint制作基础。
2.作品点评,呈现新知
教师根据学生所操作的情况进行点评,并抛出问题:PowerPoint的中文翻译是什么?怎样才是好的PowerPoint?进而提出制作思想: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的表达。
◇PowerPoint最重要的是Point(点)——观点、要点、重点、难点、突破点!
◇不但要分Point,而且要让每个Point都Powerful!
设计意图:在PowerPoint的制作中,简单文字堆砌是大多数学生的一个通病。通过点评学生作品,让学生反思自己制作中的不足,激发学生对清晰的表达和传递信息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PowerPoint制作思想和方法的讲授做好铺垫。
3.案例分析,转变观念
(1)优秀作品展示
讲解:PowerPoint制作的思想: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并展示一个优秀的PowerPoint作品——某公司网站宣传片。
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一般过程:情境分析(给谁看?要达到什么目的?);结构设计(观点是什么?如何建立逻辑框架?);撰写美化(如何组织材料?怎样灵活运用图形?);演示汇报(怎样口头表达你的思想?如何合理利用幻灯片?)。
(2)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集团未来战略目标”、“手机功能测试”、“目录页”。
归纳总结出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三个制作方法:图示转换、图表归纳、图标运用(如下图)。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展示,转变学生制作PowerPoint“简单文字堆砌”的观念。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加工与表达的意识。
4.三步上篮,掌握操作
在学生能够独立创作作品之前,采用“三步上篮”法来教授PowerPoint的常用操作技巧。具体过程如下:
(1)第一步:幻灯片母版设计
理解幻灯片母版的概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制作适宜的幻灯片母版,增强PowerPoint的表达力度,提高PowerPoint制作效率。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实际,设计幻灯片母版。在此过程中,掌握配色常识,以及幻灯片母版的参数设置,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第二步:复杂图形的制作
插入自选图形,并通过图形的叠加和颜色的填充,制作出不同的图形组合,用以清晰直观地表达信息。
设计意图:复杂图形的制作是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一种常用技巧。学生掌握运用简单的自选图形制作具有结构化、形象化的表达框架能够为内容的表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清晰的方式。
(3)第三步:超链接的设置
给文字、图片、按钮设置超链接,是幻灯片中的常用技能。学生讲授给文字插入超链接。进而通过问题的设置,提出给透明图形或按钮插入超链接。
本课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信息加工与表达”系列主题中的第二个专题(专题1:Word格式排版专题),两课时的教学量。《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PowerPoint制作》,试图从人文素养角度出发,通过在信息技术应用工具的使用基础上,对信息的深层加工与表达,转变学生简单堆砌和零散表达信息的习惯,培养学生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能力。
●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中小学期间接触过PowerPoint,已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属“非零”起点水平,基本的操作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在PowerPoint专题中需要为学生设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复述出PowerPoint制作的一般流程,并能够综合运用“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三种常用方法。使用PowerPoint常用的操作技能:幻灯片母版、图形制作、超链接。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作品制作过程中,转变PowerPoint制作简单文字堆砌的习惯。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培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转变文字堆砌制作PowerPoint的习惯。培养运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重、难点
掌握PowerPoint制作的思想及三种常用方法;能根据内容特点和现实需求,设计适宜的幻灯片母版;会给文字、图片、按钮插入超链接,并对其参数进行设置。
● 教学准备
PPT制作课件、某公司网站宣传PPT、颜色代码全集及色彩教程、结构化图形集(PPT)。
●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制作思想”、“制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三个部分,分别采用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和示范—模仿—创作法。
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通过作品展示和案例分析,运用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达到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目的,培养学生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的意识。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通过布置与学生学习实践贴近的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示范—模仿—创作法:教师在“操作技能”讲解部分,采用教师示范演示,学生模仿操作,最后结合任务需要,创作多媒体作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适当“脚手架”,以便学生最后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课程导入
任务1:为×××的研究性发明成果制作一个展示型PowerPoint,用以向企业展示和介绍该研究成果。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引发学生回顾PowerPoint制作的目的之一——辅助演讲、配合演示。进而让学生动手制作PowerPoint,了解学生的PowerPoint制作基础。
2.作品点评,呈现新知
教师根据学生所操作的情况进行点评,并抛出问题:PowerPoint的中文翻译是什么?怎样才是好的PowerPoint?进而提出制作思想: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的表达。
◇PowerPoint最重要的是Point(点)——观点、要点、重点、难点、突破点!
◇不但要分Point,而且要让每个Point都Powerful!
设计意图:在PowerPoint的制作中,简单文字堆砌是大多数学生的一个通病。通过点评学生作品,让学生反思自己制作中的不足,激发学生对清晰的表达和传递信息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PowerPoint制作思想和方法的讲授做好铺垫。
3.案例分析,转变观念
(1)优秀作品展示
讲解:PowerPoint制作的思想: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并展示一个优秀的PowerPoint作品——某公司网站宣传片。
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一般过程:情境分析(给谁看?要达到什么目的?);结构设计(观点是什么?如何建立逻辑框架?);撰写美化(如何组织材料?怎样灵活运用图形?);演示汇报(怎样口头表达你的思想?如何合理利用幻灯片?)。
(2)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集团未来战略目标”、“手机功能测试”、“目录页”。
归纳总结出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三个制作方法:图示转换、图表归纳、图标运用(如下图)。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展示,转变学生制作PowerPoint“简单文字堆砌”的观念。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加工与表达的意识。
4.三步上篮,掌握操作
在学生能够独立创作作品之前,采用“三步上篮”法来教授PowerPoint的常用操作技巧。具体过程如下:
(1)第一步:幻灯片母版设计
理解幻灯片母版的概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制作适宜的幻灯片母版,增强PowerPoint的表达力度,提高PowerPoint制作效率。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实际,设计幻灯片母版。在此过程中,掌握配色常识,以及幻灯片母版的参数设置,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第二步:复杂图形的制作
插入自选图形,并通过图形的叠加和颜色的填充,制作出不同的图形组合,用以清晰直观地表达信息。
设计意图:复杂图形的制作是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一种常用技巧。学生掌握运用简单的自选图形制作具有结构化、形象化的表达框架能够为内容的表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清晰的方式。
(3)第三步:超链接的设置
给文字、图片、按钮设置超链接,是幻灯片中的常用技能。学生讲授给文字插入超链接。进而通过问题的设置,提出给透明图形或按钮插入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