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刚过去一半,许多人觉得已经见证了很多历史性时刻,其中就包括3月上中旬美国股市在10天内的4次熔断。3月下旬,当全球大部分投资者预测美股将进一步下跌时,美联储推出了史无前例的“无限制量化宽松”政策,这意味着美国可以无限量地印钞票注入市场以挽救美国经济。在数以万亿计的美元拉动下,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从干涸转为泛滥,美股应声而起,在之后3个月内快速反弹,不仅收复失地,代表美国科技产业的纳斯达克指数还创了新高。
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中国的A股市场却显得比较冷静。在国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A股尽管也受到美股的提振影响,整体而言却上升得相对平缓。然而,进入7月后,A股突然来了一波变速,上证指数不仅突破了3000点大关,更在一周内高歌猛进,3100、3200、3300,直至冲上3400点。广大股民惊喜连连,觉得“大牛市又来了”,很多尚未“入圈”的工薪族也跃跃欲试,甚至有人又开始鼓吹“通过这一轮牛市实现财务自由”。

“对于成熟的投资者来说,股市上涨是个好事,资产增值、股票解套,但对于大部分初学者,尤其是那些对股市懵懵懂懂甚至一无所知的人而言,我建议他们还是要慎重,因为他们进入股市面临的风险,可能要比获得的收益大得多。”
这段忠告来自经济学家管清友。作为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民生证券前副总裁,他最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多次点评股市、为网友答疑解惑。7月10日,管清友接受了《环球人物》记者的专访,畅谈了对当前中国股市的看法。
“这已经是触底数值了”
《环球人物》:您最近和网友互动,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管清友:大家都在问,大牛市是不是来了?我们要不要冲进去?
《环球人物》:您是怎么回答的?
管清友:我说,第一,我不知道大牛市来没来,因为往往当它过去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它真的来过。
第二,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一点,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已经处于一个牛市的中后期了。所谓新的牛市来不来,其实意义不大。
第三,这一轮上涨要不要冲进去?我觉得普通投资者低估了风险和难度,不要贸然进场,那样是很难赚到钱的。当然,专业投资者进场无可厚非,市场近期表现好,该冲的就要冲,但更重要的是,你得知道什么时候撤。
《环球人物》:您刚才说,我们已经处于一个牛市的中后期了?
管清友:现在回头看,其实从2019年二季度开始,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就一直在上升,目前很多板块已经处于历史高位了,比如新能源汽车、白酒、医药、科技龙头股等。可以说,A股市场走牛已经有一年多了,只不过不是暴涨起来的。
如果把市场估值比作河流的水位,历史最高点是100%的话,根据我们的测算,到今年7月7日,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水位已经到了99.85%,半导体板块到了95.55%,券商板块到了92.77%。
《环球人物》:既然水位已经这么高,为什么最近又出现一轮大幅上涨?
管清友:我认为近期有几个触发因素,导致了市场情绪面的变化。第一个是直接因素,就是北上资金的大量涌入(北上资金指进入A股市场的香港资金及国际资本,与其相对,南下资金指进入港股的中国内地资金),对投资者情绪提升比较明显。
北上资金之所以涌入,是因为A股目前在国际投资市场上是一块价值洼地。为了应对疫情、稳定经济,全球央行普遍在放水,特别是美国。现在他们那边的水位高,咱们这边水位低,于是资金自然就流向了A股。
此外,中国迅速控制住了疫情,复工复产正有序推进,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触发因素。
受疫情冲击,中国今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了6.8%,但这已经是触底的数值了。二季度的數据虽然还没有出来,肯定比一季度要好,而美国、欧洲的经济还处于最差的阶段。从经济恢复的角度看,中国要领先西方主要经济体整整一个季度,这也为A股上涨奠定了基础。
《环球人物》:过去3个多月,美股反弹非常强烈,除了美联储推出“无限制量化宽松”政策外,还有其他原因吗?接下来的走势如何?
管清友:美股这些年来的上涨,主要是由科技股带动的,其他领域的企业盈利情况并没有那么好。而这次疫情恰好对科技企业的影响比较小,有些公司还受益了,比如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电商等。因此,美股之前的上涨逻辑并没有受到破坏,再加上美联储无限制地注入资金,所以反弹比较快。
至于美股接下来的走势,说实话比较难判断,因为影响因素太多。我个人觉得,美股已经经历了最恐慌的阶段,再出现连续熔断式暴跌的可能性不大,下一步主要取决于其经济基本面的恢复情况。但美国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已经超过300万,而且全球多个地区的疫情还在继续恶化,切断国际经济联系的后果还是会反映在股市上,投资者只能顺势而为了。
“预测股市点位不靠谱”
《环球人物》:您会向网友们预测点位吗? 管清友:预测点位意义不大,也预测不准。如果有人告诉你,股市肯定能到多少点,那基本上是拍脑袋说出来的。不过有一点可以预见,就是资金推动型的上涨,来得快去得也快。具体到最近这一波行情,由于外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觉得散户应该小心一点。
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过去几十年里,中国股市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包括2015年那次,现在还让很多股民心有余悸。即使是专业投资者,能预测出一半趋势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多时候是跟着趋势走,所谓提前布局牛市,几乎做不到。
《环球人物》:股市投资流行一句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父”,专业投资者根据什么做判断?
管清友:比如经济周期走势、市场估值水平等。经济周期包括复苏、繁荣、衰退,目前我们还处于衰退后期、复苏前期的阶段。在股市里,专业投资者有点像在一線打仗的指战员,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因素,很难提前判断。而股市研究人员更像在总参谋部,他会提示前线部队,夏天到了,要下雨了,但他无法预测具体哪一天、哪一个时刻下雨。
《环球人物》:如果专业投资人是一线部队,那小散户们呢?
管清友:我是不建议普通小散户参与股票市场投资的,因为很多人听风就是雨,看市场涨了,呼呼地就冲进去了,然后成了接盘侠。
股市投资是非常考验人性的。比如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所以人们会在股市上涨的时候贪婪、下跌的时候恐惧,追涨杀跌是人性的正常反应。但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一定会亏钱的。即使是对专业人士而言,投资股市也是风险极大的活动。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买基金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当然,不是所有的基金都能挣钱,但风险要比股市小得多。
《环球人物》:中国老百姓现在有了一定的积蓄,普遍很重视理财,之前的投资热点是楼市,未来的投资热点会不会是股市,哪怕是以间接的方式?
管清友:如果投资环境和金融基础设施能跟上,股市确实是老百姓一个重要的资产池,也确实有可能取代楼市。但股市要真正发展好,必须创造一个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发行交易制度要迅速跟上,监管要到位,违法违规现象能够得到严厉的处罚。
让价值投资成为主流
《环球人物》:最近,证监会前主席肖钢表示“党中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资本市场”,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管清友:其实中央一直很重视资本市场,但过去A股规模比较小,对整个国民经济没有太大影响。最近几年,涌入A股的资金呈几何级数增长,一次股灾带来的冲击是很大的,不可能不引起决策者的关注和警惕。此外,中国经济想更有活力,也需要股市、需要间接融资。
但是,对于中央的重视,投资者也不要过分解读,比如认为中央想制造一个“政策牛市”或“国家牛市”什么的。中央肯定希望股市行稳致远,我认为总体政策是友好的,但投资者应该保持头脑冷静,不宜过度理解。
《环球人物》:A股一直强调要投资而不是投机,现在还需要哪些举措,才能让价值投资成为主流?

管清友:A股的根本问题是要规范投资环境,对违规者实行严刑峻法,让上市公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
比如发行制度的改革,既然实行注册制了,相关部门就要提示风险,同时取消之前的一些限制,让企业风险自担。企业信息要充分披露,对于没有按规定披露的,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信息造假的公司应该受到惩罚,但一些交易限制政策,比如T 1(当日买进的股票,下一个交易日才能卖出)、涨停板、跌停板等制度,在注册制下也是应该放开的。

市场好比一个池塘,这边有进水口,那边有出水口,才是一池活水。风大的时候,池塘的浪大一点,无风的时候就没有波澜。但我们现在的市场,进水口被限制,出水口也被限制,池塘里又被分成这一块那一块的。
《环球人物》:但资本市场也存在“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注册制下怎么把握好这个度呢?
管清友:指数涨跌确实会影响到金融稳定,但往往是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一般情况下,政府设计好规则,做好监管就可以了。上市公司必须按照规则来,否则就要处罚,其他的事就不要管了。监管不能过度行政化,所以设定好规则非常重要。
监管部门也不要过于“父爱主义”。对于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整个资本市场,想完全消除掉它的投机性是不可能的。因为投机性是它与生俱来的东西,不可能杜绝。既然如此,政府就努力定好规则、执行好规则,其他的交给市场自己。如果还是用计划色彩浓厚的手段,去管理一个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领域,会束缚它的潜力。我认为这是A股的核心问题。
《环球人物》:这次疫情对经济冲击很大,但政府没有搞“大水漫灌”,而是采取了比较克制的货币政策,您觉得目前效果如何?
管清友:我认为是适当的,也建议政府这么做。过去10年,我们搞了三轮大宽松政策,确实解决了很多问题,但后遗症也很明显,金融风险、债务风险、资产泡沫、贫富差距……现在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应该吸取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宏观政策失误的教训,一定要把政策制定好,否则会影响我们很长时间。疫情当前,我觉得还是要以休养生息为主,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说,“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环球人物》:对于目前处境艰难的企业,您有哪些建议?
管清友:尽量保证现金流,活下去。要相信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和巨大的市场规模,卡掉一切不必要的成本,做一个实惠型的企业。当前梦想不要设得太大,先活下去,做现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