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羟基乙酸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ulai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两种羟基乙酸活肤液治疗面部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单盲、自身半脸对照试验.60例轻中度痤疮患者,随机分配左右面部为试验侧或对照侧,依次应用浓度为20%、35%、50%、70%两种羟基乙酸活肤液治疗4次,第1次与第2次治疗间隔2周,以后每4周治疗1次.每次治疗前及最后1次治疗后4周计算两侧面部炎性和非炎性皮损数,并按照6级评分法分别观察痘印、毛孔粗大和痤疮瘢痕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2、6、10、14周后,试验侧炎性皮损改善率分别为20.4%、43.3%、66.9%、80.2%,对照侧分别为21.6%、44.2%、68.1%、79.8%;试验侧非炎性皮损改善率分别为18.5%、34.0%、41.3%、59.6%,对照侧分别为17.8%、31.2%、44.9%、57.1%.试验结束时,试验侧有效率为80.0%,对照侧有效率为78.3%.羟基乙酸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红斑、白霜等不良反应,经冷敷等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两侧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羟基乙酸活肤液治疗面部痤疮均有效。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RNA干扰技术下调PLK1基因对恶性黑素瘤细胞侵袭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 用PLK1小干扰核糖核酸分子(siRNA)转染人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后,分别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PLK1 mRNA和蛋白表达,Transwell方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以平板集落形成方法了解癌细胞集落形成情况,分别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TUNEL方法检测癌细胞失巢凋亡情况.结果 恶性黑素瘤A375
皮肤外科与微创注射美容学习班(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I类学分6分),定于2014年10月24—26日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主要学习内容:注射与填充美容技术,面部年轻化微整形技术,各类瘢痕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体形雕塑——新型溶脂技术,美容外科手术原则细解,美容外科手术技巧、手术并发症及其风险防范等。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参与授课,理论和现场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多角度展现皮肤外科与微创注射美容领
期刊
目的 探讨白癜风与IL-17的相关性.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32例白癜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血浆IL-17含量进行检测,分析IL-17水平与白癜风患者不同分期、面积、病程的关系.结果 进展期和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血浆IL-17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均P<0.05),且进展期明显高于稳定期(P< 0.05);IL-17水平与皮损面积呈正相关(r=0.456,P<0.05),与病程无相
目的 探讨感染相关皮肤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SCCmec基因型别及PVL毒素携带情况.方法 分离于感染相关皮肤病MRSA菌株及其相关信息,对所收集到的菌株利用PCR方法进行mecA鉴定,mecA阳性者确定为实验对象,再通过多重PCR的方法进行SCCmec基因分型及PVL毒素的测定.结果 共收集95株MRSA,经鉴定mecA阳性者为84株,其中有5株携带PVL毒力基因.有69株为S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型别、载量与寻常疣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提取48例寻常疣组织DNA;正反向测序通用引物PCR扩增片段,通过blast比对分型,并通过型别特异性引物PCR来验证和补充测序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ACt法检测HPV病毒载量;HE染色法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35例HPV PCR检测阳性的标本中HPV 7型32例;HPV 57型1例,为四肢末端多发;HPV 2和HPV 7混合
患者女,52岁,不明原因血小板减少29年、右面颊部紫红色斑块9年.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病情稍有好转,但血小板从未上升至正常,糖皮质激素减量后长期服中药调理.近来患者面颊部斑块肿胀疼痛,血小板进行性下降.血常规检查白细胞3.0 × 109/L,血红蛋白85 g/L,血小板2×109/L.CT检查示肝内多发血管瘤,其中肝左外叶1个14 cm×5.7 cm.内科治疗后手术切除肝左外叶巨大血管瘤.术后血
患者女,23岁,因双唇及面颊肿胀伴反复发热2个月余就诊.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唇及面颊肿胀,舌背及颊黏膜有散在浅表痛性溃疡,伴反复发热,体温最高可达39.5℃,无咳痰、无鼻衄等不适症状,患者曾就诊于当地医院,予柴胡等药物退热,体温可暂时恢复正常,但反复发作,近日自觉双唇及面颊肿胀明显,咽部肿胀致吞咽困难,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胃纳差,余无异常.目前妊娠28周,为双活胎.患者既往体健
期刊
目的 比较在固定敷药面积的前提下外用不同剂量20%盐酸氨基酮戊酸溶液(ALA)进行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随机、开放、两个剂量组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就诊的尖锐湿疣患者按随机号分配进入A组或B组,A组外用0.5 ml 20% ALA,B组外用0.25 ml 20%ALA,敷药范围的直径均为2 cm,外用聚乙烯薄膜封包,胶布固定.3h后使用红光照射,能量
患者女,41岁.因面颈部、四肢出现皮疹伴痒1年余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颈部、双手足背部皮肤呈褐色,无痒痛等自觉症状,日晒后出现散在的芝麻至黄豆大小水疱,伴瘙痒,有糜烂、结痂、脱落,留有凹陷性瘢痕.皮肤碰及硬物后易擦破.皮损反复发作,夏重冬轻,恢复缓慢.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多形性日光疹,治疗(药物不详)效果不明显.无明显乏力及关节酸软等症状.未留意尿液颜色有无变化,无其他全身不适.患者平素
期刊
目的 探讨重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持续冲洗合并负压引流治疗难愈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救治的难愈性皮肤溃疡患者60例,分为3组.A组20例,皮肤溃疡使用rh-aFGF持续冲洗合并负压引流治疗;B组20例,于清创术后,使用rh-aFGF喷涂创面后包扎,每日换药1次;C组20例,于清创后给予常规换药油纱贴覆,外层以纱布包扎.3组均常规每日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