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探究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xia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学习历史除了要让学生积累基本的人文知识以外,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肩负的文化传承和弘扬职责,增强文化自信,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我们的文化影响力奠定基础。文章主要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文化自信 教学实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5.058
  自信是一种品质,自信是推动民族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力量,而文化自信,这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国际环境中立足的重要精神支撑。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所蕴含价值的肯定,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因此一线历史教育工作者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历史教学中挖掘和展现这些文化价值,努力在历史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顺应时代需求,落实课标,确立教学立意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交流与交往日渐频繁,西方文化的渗透力度不断加大,使我们面临着一些文化挑战,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总体而言身心发展不成熟,还缺乏足够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没有意识到自身肩负的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因此重视并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全社会的共同呼吁。“文化自信”的“文化”,是“三大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明确指出要了解并认同这三大文化。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的关键就是要明确并落实“三大文化”,不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更要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使其在未来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历史底蕴十分厚重,因此历史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以青铜器、陶瓷等为代表的手工业工艺,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尤其是以不断创新发展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思想等。中华文化的这些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不断增加,在当代与现代新技术、新手段相结合,都显示出中华文化传承不断的精神与活力。如2021年河南春晚上一群很火的“唐朝胖妞儿”,她们在舞台上搞怪、嬉闹,让沉寂1500多年的唐乐舞俑“复活”,带领今人去领略那个开放、包容、自信的大唐,同时还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把国宝级的文物“搬”上了舞台,实现了唐朝仕女与文物的奇遇。这场舞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很大的意义,生动的当代演绎唤醒了我们血脉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历史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加强对这些内容的挖掘和开发,力图帮助学生能够牢牢掌握教材中知识点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知识面渐广,帮助学生掌握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价值与世界意义,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着我们的性格、品格和精神,是联系我们的共同纽带,从而让学生有底气、有自信、倍感自豪。
  在漫漫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时期都存在着为国家、民族、人民的英雄人物,特别是近代以来,在民族救亡图存和现代化的主题背景下,中华民族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与探索,涌现出了不少脍炙人口、扣人心弦的感人故事。历史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历史细节,例如在讲《抗日战争》时,教师选取抗日战争中一些著名的战事,如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坚守、杨靖宇将军的艰苦奋战等,带领学生感受到人物的无畏生死,勇歼敌寇,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悲痛又愤慨的情绪中,有助于学生坚定爱国之心,锤炼和锻造了学生的民族品格和风骨。历史教学弘扬革命文化,以近代列强侵华和先进中国人的抗争探索切入,认识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道路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必然,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筑牢学生的精神底座,培育家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建设,前三十年奠定了我国工业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成就。历史教学要宏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重视社会热点,如深圳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延伸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与近代开放的比較,从形式与结果上说明对外开放独立自主的重要性,新冠肺炎疫情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等,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与改革创新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运用多种教法,开放课堂,树立文化自信
  现阶段情境创设教学法是广受一线教育工作者关注并推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而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历史是对过去的总结,文化是综合概念,正因为学生距离那段遥远的历史较久远,因此很难对现阶段教材中的历史文化知识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且有深入的理解,那么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可以给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与历史进行对话的舞台,使学生可以置身于生动的情境中,感受历史,感悟历史,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深化学生知识理解。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课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工具为学生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展示更多真实的历史资料,可以是相关文献、照片、歌曲,也可以是纪录片,如《在路上》等,满足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能够将视像资料和文字结合起来,帮助其理解,可以提出疑问,这样学生会了解我国经济的飞跃发展,学生就会更加自豪,对我国国情和地位也会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有效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可以引导点拨,使课堂变得更加宽松、和谐、开放、愉悦,在不同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之中,学生的思想层次提升,情感得到升华,对我们的优秀文化自然也就更加热爱。
  结合对新课程改革的解读以及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历史教师还可以依托于学校的支持,考虑调动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参观或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与渠道,让学生重新阅读历史、爱上历史,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文化自信。如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实地调研和考察中,通过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来让学生实地感受历史文化底蕴;通过举办相关主题活动、调研活动如举办党史知识竞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由此开展汉服文化研究、传统节日研究等,在活动中获得了很大收获与感悟。这样的学习活动完全是由学生自主参与、亲身经历的,更能感受到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自身的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提高我国优秀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优秀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灵魂,历史是对学生展开文化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宝贵素材,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后,他们初具一些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高中历史教师要确立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立意,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开放性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对我们的优秀历史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能够从优秀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在健全自身人格,涵养自己的精神,陶冶自身情操,塑造自身品质上产生积极的作用,让学生能够真正肩负起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职责,成长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谢菡《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2] 季建红《增强高中生文化自信之我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年第2期。
  [3] 顾冬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文化自信教育的策略研究》,鲁东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学历史学科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是需要历史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从内容构成和渗透途径两个方面对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历史 德育渗透 构成 途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5.055  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教授知识并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政治认同素养在培育社会主义新人,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在思政课中培育政治认同素养展开了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5.063  学科素养必须经历“特定的学习方式”后才能形成,而其中的政治认同,指的是人们对一定社会
摘 要:政治教学在初中学科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法早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入脑入心的政治教学成为主流。其中,贴近生活的生活化教学因为易于操作、效果较好成为初中政治课堂的重要改革方向,本文即从阐述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出发,谈一下如何更好发挥生活化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政治素质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政治 生活化教学 渗透教学 教学策略  DOI:10.122
摘 要:在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之中,受到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造成历史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在实际教学之下很难引导学生走进新颖的教学课堂之中,体会历史学习的乐趣和魅力所在,造成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的降低。因此本文分析研究,在新课改教学教育理念之下,如果通过新型教学模式的设计,实际提升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并吸引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之中,强化学生历史思维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型教学模式
摘 要:快乐教学法的主要阐述形式,是以情知交融为主要核心依托的新型教学方法。其中将快乐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时,主要是借助游戏活动、实践表演、趣味性教学语言、肢体语言动作、实际案例等方式为学生创设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进而实现学中乐、乐中学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合理应用快乐教学法,来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呢?  关键词:快乐教学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应用方法  DOI:10
摘 要:传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承担起来的任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代表一味的守旧,而是要与时俱进,做好适当的创新。在现代社会,可以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初中教育工作相整合,为传统文化提供新的发展载体。基于这一前提,本文将立足于初中历史课堂,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展开分析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
摘 要:课堂提问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程改革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重要方式。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问题设置不仅有利于增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够引领课堂节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问题设置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方法,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和水平,进而打造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道德
摘 要: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导者,其对于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影响都十分重要,因此班主任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做好文化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激励策略对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提升进行简要解析。  关键词:激励策略 班主任 德育工作 有效提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5.06
摘 要:现阶段小学教师教学模式不仅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需要改变。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微课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增强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还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科目的热爱,对学生良好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微课 核心素质 课堂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5.035  在当今社会下,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日益发达。物质上已经无法
摘 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成效不理想,学校、教师、家长有责任创造条件唤醒学生认真学习课程的意识;课任教师要努力探索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课程学习方法,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学生课堂教学视野,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全面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意识 学习方法 课堂主体 教学视野  DOI:10.12241/j.issn.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