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会“撒谎”,团队士气高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782072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世界都在宣扬真诚、公平和透明。以“公平的好处”为关键字在谷歌上搜索,能得到3万多条结果;用“公平的成本”来搜,只有6条。歌颂领导力的“圣歌”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不过,别忙着跟谁都推心置腹,因为说假话并非一无是处,这里有些证据:
  大概半个世纪前,哈佛大学的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和旧金山的一位小学校长研究了教学过程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他们编造测试结果,宣称一些学生的智力有望提升,学年结束后,这部分学生的智商测试分数果真提高了。尤以一、二年级学生的变化最明显。
  以色列学者多夫·伊登注意到,如果领导者表示对某些下属期望很高,后者通常会比没有受鼓励的同事表现好,从销售业务部到军队里都是如此。后来,有人系统性梳理科学文献,证实了期望会影响个人表现,还发现此前表现差的人受影响更大。
  期望影响个人表现的途径分两种。一种叫防御行为——如果听人说自己没什么希望,我们会放弃努力。这其实很合理,既然注定失败何必还要浪费精力?另一方面,如果听说很有机会成功,我们就会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相信努力会有回报。
  再说第二种影响途径。我们对待某人的态度经常被其他人的评价左右,身居高位的管理人员也不例外。如果跟某人打交道前先了解一下对方的特点,如外貌怎样和聪明与否等,你的行为就会下意识地跟着印象走。举个例子,如果认为交流对象是帅哥美女,人們会表现得更随和、更友善也更讨人喜欢;如果认为交流对象没什么魅力,人们会冷淡许多。
  很多情况下,为了让积极的预期改善个人表现,领导者不妨有选择地传递虚假信息。换言之,要想让后进者相信自己有希望而努力追求进步,团队领袖撒点小谎无伤大雅。
  医学领域也有所谓的安慰剂效应。只接受了安慰剂,却相信自己获得了药物的人往往反应明显,仅仅因为他们在心理层面确信治疗有效。研究表明,如果告诉一些可卡因滥用者给他们用了兴奋剂(实际上是安慰剂),让另一些滥用者服用同样剂量的兴奋剂但告诉他们用的是安慰剂,误信自己服用了兴奋剂的滥用者生理代谢的反应会高出50%左右。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最近也有高论,称治疗中的感官体验,包括穿白大褂的医生、医院里的符号、用药方案及医生护士紧张地安排治疗……都会影响病人的内啡肽和多巴胺分泌水平。该文称,治疗中的某些体验对神经系统产生的影响,和真正用药的效果相同。
  再强调一次,要让安慰剂发挥作用,就得懂得欺骗。如果有人老实告诉你吃的不是药而是糖豆,安慰剂效应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下,知道实情对病人丝毫没好处。
  安慰剂效应和预期效应都是“自我实现预言”的具象化。這个概念是指某些想法引发的行为让想法成为现实——即便想法是假的。银行挤兑就是生活中常见的范例。
  企业要取得成功,需要投资者支持、顾客消费及员工的才干和付出,但没有投资者、顾客和员工想跟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扯上关系。因此,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说服别人:本公司必然成功,争取各方支持。能充分展示信心的领导者就能赢得支持,而支持会让信心变为现实。一旦人们相信这家公司能成,事事以此为前提,公司就会成功。
  就像英特尔前首席执行官安迪·格罗夫在哈佛商学院所说,有时,领导者就算心里没什么底也得表现得信心满满,即便面临困境毫无头绪,也得装得一切尽在掌握。
  我在自己的著作中援引了格罗夫的表述。领导者为了成功,是需要撒谎的:“成功一部分靠自律,一部分靠欺骗。在这里,谎言是指给自己打气,美化现实,让自己感觉好一点。过段时间你会发现,只要表现得有信心,信心真的会增强。”
  世上确实存在只顾个人利益的行骗者,暂时忽略他们吧。请相信,领导者的目标都是最单纯的,他们只是希望别人成功,不负厚望。或者,领导者只是希望团队成功,因为成功能鼓励员工为团队付出更多努力、忠贞不二。
  所有这些情况下,我们都得学着一本正经地说谎。因此,我有时会感叹,能说谎说得让人心悦诚服,也许是最重要的管理能力。简而言之,在管理领域,团队领袖要擅长借助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力量。尽快接受这一理论,越早将其纳入领导力学习的范围,效果就越好。
其他文献
有人认为,航空母舰是一种进攻型武器,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的,我们如果发展航母这种进攻型武器,那不是违背我们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了吗?周边国家是否会因此而产生“中国威胁论”呢?这种看法极具普遍性,但它是片面的和不正确的。装备本身是不具备攻击性的,只有在人的掌握和控制下才能发挥进攻和防御的作用。  1941年12月7日,日本的航空母舰在山本五十六的率领下对美国珍珠港进行偷袭,从而挑起了太平洋战争,那
诸葛亮终于出兵了。  时为公元227年,蜀汉建兴五年,魏太和元年。汉相诸葛亮上疏汉帝刘禅一封千古名篇《出师表》后,提兵北上,军屯汉中。由此揭开三国后期最可歌可泣的史诗序幕。在后世的演义和传说中,这一系列军事行动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六出祁山。  稍晚些时,洛阳城中的魏帝曹睿得讯。曹睿的情绪莫名紧张之余,毋宁说掺杂着一丝细微的放松。该来的总算来了。  曹魏为何不先发制人?  建兴元年,汉吴联盟重新缔结
吴敬琏 厉以宁 等著 刘未鸣 主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8年6月出版  中国改革开放的纵深地带在经济领域。只要谈到经济领域的改革,就自然会想到于光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于光远为转型中国所提出的真知灼见,影响深远;就自然会想到有“一代经济学大师”之称的董辅礽、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良心”的吳敬琏、被尊称“厉股份”的厉以宁、“与中国经济改革同行”的林毅夫,以及高尚全、萧灼基、周其
秦国名将蒙恬,东伐破齐,北逐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驰道、长城,扼守上郡十余载,威镇北方。蒙恬、蒙毅兄弟俩,一外一内,掌军国要务,“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他们是“忠信”始皇帝的股肱重臣。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崩于沙丘,宦官赵高勾结丞相李斯发动政变,拥立胡亥,蒙恬被毒死于阳周。蒙恬死前长叹:“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思索许久,他找到“当死”的理由了:“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于
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使一些人认定以美国为基石的现有国际秩序面临空前挑战,甚至已近崩溃。在这样的判断下,国内外都有人呼吁中国“领导”对未来国际秩序的塑造。  基于对国际秩序变迁的研究,笔者认为,中国要对这种呼吁保持谨慎。首先,这是因为塑造国际秩序的努力不仅要付出可观成本,还要承担失败风险。国际人士可以随意鼓动,但不会承担这种成本和风险。  其次,塑造国际秩序需要超强国力,而中国
1985年4月,霍金第一次来到中国,首站是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离开合肥后,霍金前往北京,他在没有提前计划的情况下,突然提出要上长城。当时负责接待的是北京师范大學物理系教授刘辽,他是最早在中国研究黑洞物理与弯曲时空量子场论的学者。刘辽等向霍金解释,长城没有无障碍通道,很难接待行动不便者。但霍金仍然坚持要上长城,甚至威胁说,如果不让他上长城,他就就地自杀。最终,刘辽只好请了几个物理系的研究生小
一部《三国演义》,至今脍炙人口。不过,有趣的是,在有些情节上,历史学者和普通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却是截然不同的。  學者经过长期深入细致的钩沉抉微,发现《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章节与史实有出入,如“桃园结义”其实子虚乌有,“草船借箭”乃是移花接木,“断桥退敌”属于夸大其词等。然而,恰是这些片段,被读者视为精彩所在,认为是有形有神、活灵活现的情节,从而读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历代的戏剧家把它们搬上舞台,
北宋名臣杜衍(978-1057年)为官素有能名,尤以善于治狱闻名朝野,一生宦海沉浮,退休后竟无屋可居,寓居于驿舍终其一生。少历磨难  杜衍出身于官宦之家,其九世祖杜佑为唐朝名相;祖父杜叔詹,官至鸿胪卿,追封吴国公;父亲杜遂良,任宋太宗朝尚书度支员外郎。这个富足的官宦之家本来其乐融融,然而,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杜遂良在壮年突然暴病身亡,此时的杜衍尚在母腹之中。  母亲含悲生下杜衍,在他很幼小的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打响,12月15日,北平被解放军包围。胡适也于当日永远离开了北平,离开了北大。  关于胡适离开北平,他自己记有日记:  (1948年12月14日)早晨还没有出门,得陈雪屏忽从南京来电话,力劝我南行,即有飞机来接我南去,我说,并没有机来。十点到校,见雪屏电:“顷经兄又转达,务请师与师母即日登程,万勿迟疑,当有人来洽机,宜充分利用。”毅生(郑天挺)与枚荪(周炳琳)均劝我
一次,警衛员给彭德怀泡了一杯茶,他发现茶叶不对,就问警卫员:“这茶叶是哪里来的?”警卫员回答:“是管理科送来的。”彭德怀一听就火了,批评警卫员:“管理科的茶叶,是招待客人的。我个人喝茶,怎么能用公家的茶叶呢?”警卫员解释:“就这点小事,算得了什么?”彭德怀一听,更加生气:“事情不大,却是原则问题,这不是白占公家便宜嘛!”最后,彭德怀拿了一斤茶叶的钱,让警卫员给管理科送去,并明确要求:“个人喝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