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提问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456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产生知识冲突的焦点。因此培养问题意识,引导质疑,让学生爱上提问是学习数学时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一、学生爱提问,关键在教师
  袁振国教授在他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中这样写道: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犹太民族。当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
  在学生提不提问的习惯上,家庭的教育有影响。在中国,传统的教学形式也对学生有误导。传统的教书意识让老师目中无人只有书,传统的听讲意识让学生只会听不想问。新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导学的过程开始重视“设疑”,但是,这种“设疑”往往是教师设置问题,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得到完美的答案,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答案,还是没有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当我们认识到让学生提问的必要性、迫切性的时候还要能改变以往的课堂模式,从各方面努力让学生敢提问,爱提问。教师要转移备课的重心,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首先教师要减少课堂上讲授的时间,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有思才有疑,有疑才有问。第二,要对学生提问“开绿灯”。以前学生在纪律的约束下,即使有问题也不能及时提出,因为不能打断他人的发言。教师则不同,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发言,可以将发言权暂时交给学生,也可以随时收回。让学生不受纪律约束,有问题及时提出,让课堂活跃起来。第三,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要认真倾听,要积极解决。不能对学生简单的问题轻视、嘲笑,对太难的问题闪烁其词,糊弄了事。教师要欣然面对学生的“发难”,小心呵护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要虚心向学生学习,不要害怕被学生问倒,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回答不了,这不是老师的耻辱而是老师的荣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有教师认识清楚,引导有方,才能培养出爱提问的学生。
  二、學生会提问,主要在方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注意方法,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要给学生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要有适时的引导示范,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小学生胆子小,惧怕老师,不敢和老师交流,教师首先就要融洽师生感情,与学生打成一片。如在课外多参加他们的活动,与他们一起打乒乓球、跳绳等等,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学生从不想问,到举手敢于提问的人就会多起来,说明学生敢于提问的胆量练出来了。接着,教师要向他们提出高一层的要求,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不能整节课都是问题呀?提示学生提问还必须有针对性,要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抓住重点来提,别人已经提出过的问题一般不要再重复提。如此,学生提问的质量渐渐有了提高。现在,他们的提问能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能抓住新课的重点与难点,逐步地善于问了。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后,学生就提出:我们以前学习的四边形只要更换一下,是不是都可以用“底X高”的方法来计算?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拼图的实验来试一试?在学习“倍的认识”时,学生提出:学习了倍的认识,对多的是少的多少,怎么表达呢?学生的问题显示了他们思索的过程和探究的欲望。这些问题不再就事论事,细小琐碎,而是能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来思考问题,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的提问有时也可对教材、对教师提出异议。提问使他们想得深、想得远,形成了“要问个为什么”的学习好习惯,也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学生敢于问、善于问,为深入学习开辟了道路。
  无论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意识应该成为基本意识。因为,所谓教学,说到底,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教”才能见成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课堂的灵活性、趣味性都与学生的思维活动、数学思考密不可分。所以,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爱上提问,用问题来激活思维,用问题来提升能力。
  总之,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必要手段。但是,这种手段不能是教师独享的,不能是教师的专利。相反,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爱上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素质。
其他文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教学更是如此。英语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为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呢?英语教学是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呢?怎样减轻学生学习英语的负担并能提高教学质量呢?这些都是广大英语教师必须要面对和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究竟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
摘要:本文对德育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仍然不足,对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比较被动。通过分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关键词:德育基地 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角色 转变  德育基地的建立与发展已十多年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德育课程中重要的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是生活的数学,是活动的数学。要让课堂设计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丰富课堂教学过程的同时,应紧紧地把握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差异、创造机会、鼓励发展。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历,对数学教学中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写作人才。新课改下的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人文学科,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样的要求更贴近生活,创新的空间更广、更大。因此,除让学生多读多写文章以外,
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纵观世界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历程,呈现出资源配置主体渐趋多元、投入要素不断增多、价值取向因势而变、驱动类型由内至外、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的发展轨迹。随着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出台,全面优化研究生教育要素组合结构,提高研究
所谓的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我们知道一篇精读课文一般只能用二课时(略读课文一课时)的教学时间,而一篇课文可作为教学的要素是包罗万象的。如果教师不善于捕捉教学的重点,不掌握科学的突破重点的方法,教学时就会眉毛胡子一起抓,严重影响教学效率。所以不管是备课时对教学重点的确定,还是上课时掌握突破教学重点的方法,对节省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