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导游是一门艺术。新世纪的旅游发展形势对导游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说学逗唱”样样精通,多才多艺,能适应不同游客需求,是导游学习和发展的方向。中职导游专业设置艺术教育为培养多才多艺的导游搭建了舞台。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实践过程中都体现了实用性,它是培养新世纪实用优秀导游人才不可或缺的实用课程。
关键词: 中职导游专业 实用性 中职类院校艺术教育
导游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在游客们的心目中,导游应是“学者”,是“百科全书”,更应是个幽默、多才多艺的人。新世纪的导游只是口齿伶俐、知识广博,熟悉导游业务,了解有关旅游景区的资料,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一定就能在实际带团中产生良好的导游效果。如今导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生动,趋于多样化,这就要求导游除了基础知识外,更要有较好的艺术才能,以适应当今旅游业的形式发展需求。培养导游人才的中职类院校,在三年专业知识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导游技能,而且要“说学逗唱弹”样样精通,自然艺术教育就了导游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实用课程。实践证明,艺术教育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游专业中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1.导游类传统艺术教育
(1)导游讲解艺术。
“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人员的讲解是导游过程中的灵魂和核心。导游要避免用千篇一律的导游词解说景点,要在讲解过程中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掌握不同游客心理,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自然会让游客找到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共鸣。要游客从对导游讲解感兴趣发展到欣赏和理解风景名胜的优美和内涵,导游就需要“修炼”。导游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素质整体水平偏低的现象,难以从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在平时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模拟教学情境学习讲解艺术。比如《导游基础》中有一章节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如果老师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讲园林中山水、花木、建筑、楹联的艺术美和文化内涵,学生学习的效果一定不佳。我用拙政园这个学生较熟悉的景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假设多种带团情况:不同游客类型,不同天气情况,不同游客提问,等等,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思考、处理,并结合书本、查找资料讲解如何理解拙政园园林艺术之美,教师适时地点评和修正。这样学生既学习了基础知识,又锻炼了讲解能力,更增加了今后实际带团的实用性。
(2)导游姿态艺术。
导游讲解不单是靠动口,有时必须借助一些手势、眼神、表情、仪容等因素。如何将这些辅助因素处理得恰到好处,从而为自己的讲解添放异彩,举手投足间让游客感觉导游的热情、大方、得体,给游客一种艺术享受呢?这就需要进行艺术教育。比如,我校开设的《形体礼仪》课程,除了让学生注意讲解时,不可以有摇摇摆摆、焦躁不安或是把手插在裤兜里,更不要有含胸、乱摆手、舔嘴唇等不优美的行为习惯外,还按照培训空乘人员的标准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形体的舒展、目光的交流、微笑的尺度都恰到好处。平时增加了舞蹈、走台步等训练,让学生平时就接受艺术熏陶,从而增加带团的自信心和艺术的美感。
2.根据地方旅游需要大胆实施艺术教育
这类艺术教育主要包括音乐、传统曲艺、书画、器乐演奏、舞台表演等专业课程,其目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分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培养艺术气质。
(1)音乐、传统曲艺。
中职导游专业一般都有音乐课。学校的音乐教育面对日益发展的流行音乐的冲击,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音乐课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比如,在欢迎游客来有千年历史的常熟城游览时,导游演唱周杰伦的《菊花台》,就远不及常熟本土歌曲《常来常熟》有感染力。所以平时音乐课的教学内容要以歌颂、赞美家乡美的地方歌曲为主。有条件挖掘地方传统曲艺文化就更好了。比如,常熟境内有一个以京剧《沙家浜》而闻名于世的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沙家浜风景区。2004年让京剧进课堂成为了我校导游专业的特色,主要学习《沙家浜》名段,让学生在“手、眼、身、法、步”的学习中体会中国传统曲艺的艺术美。除此以外还有苏州评弹、吴歌——白茆山歌的学习,让学生增加带团的实用性,让更多游客了解地方文化、特色,也让学生在传唱的过程中,更热爱家乡,增加地方自豪感。
(2)书画。
中国的书画艺术博大精深,导游作为一个集各种知识于一体的“杂家”,自然也要了解学习。除了《导游基础》教材中的《中国书画艺术》章节之外,学校还可以增加书画欣赏的艺术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书画名家的作品特点,了解创作背景与名人故事。比如,东晋王羲之所创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与浙江会稽兰亭景点的关系,元代大画家米芾与石头的故事,等等,让学生在今后的带团中增加讲解的素材。再如,“琴画书印”是常熟文化的一大特点,在对虞山印派的学习中,我们要求学生识练篆字,以便于在讲解虞山印派或苏州园林中的楹联、书刻、匾额时得心应手,增加游客对导游的赞赏。
(3)乐器演奏、舞台表演。
在长时间的旅游车程中,很多游客希望导游能展示一下才艺。可是有的导游天生“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中音还跑调”。这类导游如何扬长避短,给游客带来艺术享受呢?导游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用“说学逗弹”等方法替代。比如,可以在旅游途中给游客们表演相声、生动的讲个笑话等,让游客们一路欢声笑语。当游客疲惫时,可以用悠扬的葫芦丝演奏,让其闭目倾听,缓解旅途的疲劳。在景点上,用快板或诗歌朗诵等方式讲解。艺术教育后的导游不仅可以服务,而且可以表演。刘谦的魔术风靡世界,魔术以其神秘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导游选择纸牌等简单易上手的魔术可以增加与游客的互动。艺术教育可以让导游时时刻刻愉悦游客的心情,拉近导游与游客的距离。
二、艺术教育在导游专业学生实践中的实用性
1.在实践带团讲解中
经过艺术教育培养出的讲解基本功扎实,“说学逗唱、吹拉弹演”,不受知识领域局限的学生,已经具备优秀导游的潜质。我校从2004年开始陆续开设艺术教育的课程,经过5年多的努力,现在很多旅行社景区赞同艺术教育的实用性,普遍认为优秀导游能带来客源,为企业创造价值。比如,在一次由三个团队合乘的30分钟游船游览过程中,三个导游除了讲解外,还各显其能:一个用葫芦丝演奏《甜蜜蜜》,一个唱京剧《沙家浜》中《智斗》选段,一个表演纸牌魔术,让游客在饱览了自然山色之余,还欣赏了人文艺术,自然赢得了游客的赞赏。带团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可以弥补传统导游讲解的“多讲,一个人讲,忽视与游客互动”的不足,可以拉近与游客的距离。
2.在职业院校导游类技能大赛中的实用性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已经成为职业学校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了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学好、学精专业课,2009年我校学生参加了常熟市、苏州市职业院校导游类技能大赛。在激烈的竞争中,我校学生在才艺表演环节中脱颖而出。其中有一位选手用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的杰出代表——白茆山歌,演绎了《黄秧落水转了青》曲目,再现了江南水乡农家朴实的劳作场面,感染了评委,获得了此环节最高分,被认为很适合作为家乡特色介绍给游客,相当实用。
服务周到、语言流畅、知识丰富,更能“说学逗唱”的艺术导游是新世纪导游成才和取得事业成功的发展方向。中职类院校的导游专业要认清楚当今旅游发展的趋势,重视艺术教育在导游专业中的实用性,使培养出的学生能更好地展示导游才艺、学识,更顺利、自信地踏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蒋炳辉.导游带团的艺术[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0.
关键词: 中职导游专业 实用性 中职类院校艺术教育
导游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在游客们的心目中,导游应是“学者”,是“百科全书”,更应是个幽默、多才多艺的人。新世纪的导游只是口齿伶俐、知识广博,熟悉导游业务,了解有关旅游景区的资料,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一定就能在实际带团中产生良好的导游效果。如今导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生动,趋于多样化,这就要求导游除了基础知识外,更要有较好的艺术才能,以适应当今旅游业的形式发展需求。培养导游人才的中职类院校,在三年专业知识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导游技能,而且要“说学逗唱弹”样样精通,自然艺术教育就了导游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实用课程。实践证明,艺术教育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游专业中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1.导游类传统艺术教育
(1)导游讲解艺术。
“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人员的讲解是导游过程中的灵魂和核心。导游要避免用千篇一律的导游词解说景点,要在讲解过程中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掌握不同游客心理,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自然会让游客找到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共鸣。要游客从对导游讲解感兴趣发展到欣赏和理解风景名胜的优美和内涵,导游就需要“修炼”。导游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素质整体水平偏低的现象,难以从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在平时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模拟教学情境学习讲解艺术。比如《导游基础》中有一章节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如果老师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讲园林中山水、花木、建筑、楹联的艺术美和文化内涵,学生学习的效果一定不佳。我用拙政园这个学生较熟悉的景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假设多种带团情况:不同游客类型,不同天气情况,不同游客提问,等等,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思考、处理,并结合书本、查找资料讲解如何理解拙政园园林艺术之美,教师适时地点评和修正。这样学生既学习了基础知识,又锻炼了讲解能力,更增加了今后实际带团的实用性。
(2)导游姿态艺术。
导游讲解不单是靠动口,有时必须借助一些手势、眼神、表情、仪容等因素。如何将这些辅助因素处理得恰到好处,从而为自己的讲解添放异彩,举手投足间让游客感觉导游的热情、大方、得体,给游客一种艺术享受呢?这就需要进行艺术教育。比如,我校开设的《形体礼仪》课程,除了让学生注意讲解时,不可以有摇摇摆摆、焦躁不安或是把手插在裤兜里,更不要有含胸、乱摆手、舔嘴唇等不优美的行为习惯外,还按照培训空乘人员的标准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形体的舒展、目光的交流、微笑的尺度都恰到好处。平时增加了舞蹈、走台步等训练,让学生平时就接受艺术熏陶,从而增加带团的自信心和艺术的美感。
2.根据地方旅游需要大胆实施艺术教育
这类艺术教育主要包括音乐、传统曲艺、书画、器乐演奏、舞台表演等专业课程,其目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分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培养艺术气质。
(1)音乐、传统曲艺。
中职导游专业一般都有音乐课。学校的音乐教育面对日益发展的流行音乐的冲击,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音乐课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比如,在欢迎游客来有千年历史的常熟城游览时,导游演唱周杰伦的《菊花台》,就远不及常熟本土歌曲《常来常熟》有感染力。所以平时音乐课的教学内容要以歌颂、赞美家乡美的地方歌曲为主。有条件挖掘地方传统曲艺文化就更好了。比如,常熟境内有一个以京剧《沙家浜》而闻名于世的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沙家浜风景区。2004年让京剧进课堂成为了我校导游专业的特色,主要学习《沙家浜》名段,让学生在“手、眼、身、法、步”的学习中体会中国传统曲艺的艺术美。除此以外还有苏州评弹、吴歌——白茆山歌的学习,让学生增加带团的实用性,让更多游客了解地方文化、特色,也让学生在传唱的过程中,更热爱家乡,增加地方自豪感。
(2)书画。
中国的书画艺术博大精深,导游作为一个集各种知识于一体的“杂家”,自然也要了解学习。除了《导游基础》教材中的《中国书画艺术》章节之外,学校还可以增加书画欣赏的艺术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书画名家的作品特点,了解创作背景与名人故事。比如,东晋王羲之所创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与浙江会稽兰亭景点的关系,元代大画家米芾与石头的故事,等等,让学生在今后的带团中增加讲解的素材。再如,“琴画书印”是常熟文化的一大特点,在对虞山印派的学习中,我们要求学生识练篆字,以便于在讲解虞山印派或苏州园林中的楹联、书刻、匾额时得心应手,增加游客对导游的赞赏。
(3)乐器演奏、舞台表演。
在长时间的旅游车程中,很多游客希望导游能展示一下才艺。可是有的导游天生“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中音还跑调”。这类导游如何扬长避短,给游客带来艺术享受呢?导游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用“说学逗弹”等方法替代。比如,可以在旅游途中给游客们表演相声、生动的讲个笑话等,让游客们一路欢声笑语。当游客疲惫时,可以用悠扬的葫芦丝演奏,让其闭目倾听,缓解旅途的疲劳。在景点上,用快板或诗歌朗诵等方式讲解。艺术教育后的导游不仅可以服务,而且可以表演。刘谦的魔术风靡世界,魔术以其神秘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导游选择纸牌等简单易上手的魔术可以增加与游客的互动。艺术教育可以让导游时时刻刻愉悦游客的心情,拉近导游与游客的距离。
二、艺术教育在导游专业学生实践中的实用性
1.在实践带团讲解中
经过艺术教育培养出的讲解基本功扎实,“说学逗唱、吹拉弹演”,不受知识领域局限的学生,已经具备优秀导游的潜质。我校从2004年开始陆续开设艺术教育的课程,经过5年多的努力,现在很多旅行社景区赞同艺术教育的实用性,普遍认为优秀导游能带来客源,为企业创造价值。比如,在一次由三个团队合乘的30分钟游船游览过程中,三个导游除了讲解外,还各显其能:一个用葫芦丝演奏《甜蜜蜜》,一个唱京剧《沙家浜》中《智斗》选段,一个表演纸牌魔术,让游客在饱览了自然山色之余,还欣赏了人文艺术,自然赢得了游客的赞赏。带团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可以弥补传统导游讲解的“多讲,一个人讲,忽视与游客互动”的不足,可以拉近与游客的距离。
2.在职业院校导游类技能大赛中的实用性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已经成为职业学校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了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学好、学精专业课,2009年我校学生参加了常熟市、苏州市职业院校导游类技能大赛。在激烈的竞争中,我校学生在才艺表演环节中脱颖而出。其中有一位选手用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的杰出代表——白茆山歌,演绎了《黄秧落水转了青》曲目,再现了江南水乡农家朴实的劳作场面,感染了评委,获得了此环节最高分,被认为很适合作为家乡特色介绍给游客,相当实用。
服务周到、语言流畅、知识丰富,更能“说学逗唱”的艺术导游是新世纪导游成才和取得事业成功的发展方向。中职类院校的导游专业要认清楚当今旅游发展的趋势,重视艺术教育在导游专业中的实用性,使培养出的学生能更好地展示导游才艺、学识,更顺利、自信地踏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蒋炳辉.导游带团的艺术[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