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构建和谐课堂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u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课堂。这种和谐课堂应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的有机整合,教学活动充满人性、民主和自由,学生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处于积极学习的最佳状态。这种课堂对学生来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是真正的和谐课堂。
  
  一、坚持以人为本。还学生自尊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还学生自尊,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
  在一次总结测试成绩时,我不经意地说了一句:“有些享受国家‘两免一补’的学生成绩也不理想。”课后,有两个学生向我递来写了“下次不要‘两免一补’”字样的纸条。看过纸条我心一沉——我的话确实伤害了一些学生的自尊。
  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心理发展不成熟,他们没有真正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而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机器”。一些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居高临下”,采用训导式教学,使用不适当的或者极其有害的批评用语,甚至在课堂上体罚及变相体罚学生,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使某些学生缺乏课堂安全感。在这种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打折扣,民主意识、创新精神受到压抑。实际上,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具有和教师一样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心理需求,特别是自尊,更应该得到别人尤其是教师的呵护和尊重。
  
  二、允许出现错误,还学生自信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在学习中出现各种错误是极其正常的。一些教师往往把学生犯的错与其智力或学习态度失误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失去自信,产生自卑。有的教师“以教师比学生”,求全责备。要知道,一些问题,教师认为很简单,而对学生来说可能很难。一位日本教育名人说过:“课堂就是犯错误的地方。”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要学会宽容,善于利用,要把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作为教育财富,把纠正错误的过程变为一种学习的途径,引导学生自我完善,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份自信。只有当学生有了自信时,课堂才是充满民主、生机、和谐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使学生如沐春风。为了使学生充满自信、敢于思考、敢于展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老师、敢于怀疑书本。在这样充满自信的和谐课堂中,相信未来的牛顿、哥白尼一定会在我们的学生之中诞生。
  
  三、面向每个学生,还学生自我
  
  和谐课堂要求尊重学生差异,面向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有共性,也有个性,这才体现了世界的多样性、丰富性。传统教育模式像工业流水线生产机器一样地生产学生,学生的学习变成验证标准答案的过程,必然抹杀他们的个性。教师以考分论学生,在有形无形中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等,这对学生、对教育事业是极为有害的。把学生定为“差生”是教育中绝对的“冤、假、错”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一些所谓的“差生”只是在某些方面呈现弱势,而别的方面可能是他的特长。一个人只要有了某些特长,就可以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当今社会各学科发展突飞猛进,分支繁多,“全能人才”几乎是没有的。因此,构建和谐课堂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面向每个学生,还学生以个性,让课堂成为发挥个性的天地。
其他文献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为交际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它直接影响言语交际活动的质量。笔者认为,教师应改变过去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代之以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新形式,使英语课堂教学更能适应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本文探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
不少高中的课程表上很早都开设了“选修课”,其结果要么形同虚设成为必修课的补习课或语数外教师的辅导课,要么受到来自社会、家长、学生等质疑,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对现行课程结构作了较大的调整。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这才给“选修课”真正的名分,首次打破课程单一的现象。并对选
摘 要:地理图表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考查学生地理能力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图表能力是地理学科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的高中地理图表教学陷入一种“教师教得尴尬,学生学得无奈”的困难境地。文章分析了图表在近年地理高考试题中的呈现特点,提出了高中地理图表教学的四大策略。  关键词:高考试题;地理图表;教学策略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以及与此
前人有诗赞曰:“蟠龙洞侧喷龙涎,二百余丈匹练悬,不夏就雷声震地,非冬亦雷势漫天。这就是古洞蟠龙,位于重庆市梁平县城南镇境内,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称岩溶地貌,是在巨厚的碳酸盐岩层上,由于水的化学溶蚀作用以及流水的冲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溶蚀洼地、溶洞等主要类型。它的形成除了岩石自身性质的内在原因外,还有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溶洞是发育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绝非纯粹描摹景色的美文,而是借助妙笔生花的诗意美景向读者勾勒出一次高雅的精神旅行,倾吐了一次非同寻常意义的自我人格提升。这次高雅的精神旅行如同划过夜空的一颗耀眼的流星,让读者驻足观望,回味无穷。    一、精神旅行所带来的意外收获    《荷塘月色》是作者心灵展现的直观图画。在那时,作者朱自清心乱如麻,这有开篇所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证;在那时,朱自清急切摆脱烦恼,这有作者幻想
纵观历史,文学教育在我国起步是比较早的,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文学的教育功能,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然而迄今为止,文学教育在中学生中收到的成效却不容乐观。这与它所走过的曲折漫长的历程有一定的关系。自60年代以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语文只是作为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文学教学也变成了应用文教学,文学
“下水作文”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现作文来源于生活的本质。  只要教师肯于关注学生的生活,以“下水作文”的形式应该可以教会学生如何体验生活,发掘事情的深刻含义,使学生作文能够并善于抒写“真性情”的。  就拿学校生活来说,每个学期的春游或秋游活动,班级里的主题班会,每个星期的晨会,少先队换巾仪式,甚至学生中存在的不遵守纪律的情况,学校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师生一起“生活”、一起“体验”的好机会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里,在课改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与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可以突破思想品德课传统教学中的说教性和呆板性,突出学生自主性和探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推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思想品德课教
摘 要:文章以重庆市江津区河流地貌为对象,由教师指导学生实地观察河流两岸的地貌差异,并鼓励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差异;将发现的地理现象及实验数据带回室内课堂,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地理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确河流凹凸岸的地貌差异、形成原因以及河流凹凸岸合理的开发利用途径。  关键词:河流凹凸岸;外力作用;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該部分对应课标为“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心理活动为基础。”进入初中的学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他们的心理尚不成熟,情感十分脆弱,有的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的种种原因而暴露出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和勇气,个人主义严重,不愿意和他人合作等问题,实际上这多数与心理问题有关。注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不仅是思品教学的内容,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因素。因此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