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还能翻身吗?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106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量失控之后市场信心严重下降,将会是光明在短时间里难以卸去的包袱。
  2006年3月初,市场上一度传言大股东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实业)欲出让其股权。众说纷纭之际,光明乳业(600597)发布澄清公告,言明大股东无意退出。
  而纵览光明乳业的股权结构,上海实业控制的上实食品控股有限公司与上海牛奶集团并列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为30.78%,法国达能集团的亚洲公司紧随其后,位列第三,此外,前十名大股东里还有东方希望集团3.85%的非流通股。
  可以说,如此的股东格局将会让股改相当困难,北京证券的一位分析师认为,因为必须要在股改中面对外资大股东需要支付对价的难题,如何解决无疑将考量光明乳业管理层和各方大股东的智慧。
  而一位食品业咨询师则认为,“光明乳业的股权结构代表了中国企业引进资本的传统方式——与对手合作,特别是同跨国巨头的竞合,来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
  特别是自2002年起,正式引进法国达能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光明乳业从合作中获益良多。一面是达能陆续增持光明乳业的股份,让市场空前看好,历次增持几乎都获得股价涨停的效果。另一面,在回炉奶丑闻之后,遭重创的光明取得了达能集团的鼎立支持,将旗下品牌碧优转让给光明乳业。
  对光明的高管而言,2004年共获得了近90万股的流通股股票奖励,其中领袖王佳芬拿到近46万股的流通股奖励之后,达能上述支持性举动,对避免高管个人财富的巨大蒸发无疑也是有益的。
  然而,带着优秀团队和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光明乳业,却爆发了奶产品质量问题,并迅速损失大量市场领地。
  公开资料显示,2005年前三季度,光明乳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不到4%,事发期间更是出现了倒退现象。而就在此期间,蒙牛乘机而入,大举占领光明的大本营上海及周边市场。此后,甚至有评论家认为,乳业市场将由三足鼎立变为伊利和蒙牛两强相争。
  光明真的难以重整旗鼓了吗?
  2006年1月,光明开始调整组织内部架构,资源向新鲜乳品部门倾斜,同时将总部职能部门的权利也计划下放到各个事业部,以加快市场应对的速度。而这被外界视为光明乳业战略上的重大调整。
  光明的管理层更是用“重新想像消费者”来表达破釜沉舟的心情。
  而看似大刀阔斧的改革,却被分析师认为是“回归”。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光明乳业一直以来在重点发展新鲜奶还是常温奶市场上举棋不定。这种犹疑,一度让光明的市场份额被伊利和蒙牛挤压。
  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光明乳业依靠并购扩张占领地区市场的“制高点”。但在发展当中却搬起石头硒了自己的脚。质量失控之后市场信心严重下降,将会是光明在短时间里仍然难以卸去的包袱。
  食品分析师认为,在今天乳业市场群雄环俟的情况下,光明要想收复失地,付出的代价远比当初进入这个市场要大得多。从某种意义上,在追求速度和规模的道路上,光明失去了很多自己的传统特色,如今标榜“作新鲜乳制品的领先者”,其实反映了光明曾经在众多的诱惑中错失良机。
其他文献
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又被称作“国术”,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堪称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而民国时期的国术统一运动则对中国国术的发展和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针对民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