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RAM走向商业化

来源 :计算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ai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RAM的出现正在挑战NAND的地位,而Crossbar公司对关键性技术难题的解决,使它的开发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虽然从FRAM到相变式存储器,新的技术不断涌现,但目前它们还都不能撼动NAND的地位。不过,最近阻变式存储器(RRAM)的出现似乎要改变这一切,三星、闪迪等存储器巨头都在其中进行了投入,而走在最前列的是一家美国创业公司Crossbar。
  阻变式存储器(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RRAM)是可显著提高耐久性和数据传输速度的可擦写内存技术,它是一种根据施加在金属氧化物(Metal Oxide)上的电压的不同,使材料的电阻在高阻态和低阻态间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开启或阻断电流流动通道,并利用这种性质储存各种信息的内存。
  RRAM挑战NAND
  目前,多家新型非易失性内存生产商认为,RRAM已准备从原型阶段进入到投产阶段,即将生产和测试邮票般大小、存储容量却高达1TB的芯片。
  硅谷初创公司Crossbar预计,它的一些3D电阻式内存(3D RRAM)产品有望在2016年上市,用做可穿戴设备里面的内存,固态硬盘等高密度存储设备会在之后18个月内问世。
  相比NAND闪存,RRAM具有先天的优势。目前,NAND闪存在密度方面已经走到尽头,RRAM的密度天生比NAND要高,并拥有更高的性能。据Crossbar公司市场营销和业务开发副总裁Dylvain Dubois介绍,Crossbar的3D RRAM非常耐用,擦写周期多达10万次。
  由于密度更大,RRAM将来能够使用大小只是目前NAND闪存厂商所用一半的硅晶片。在一块芯片上,其存储容量是NAND闪存的近10倍,存储1bit数据的功耗却只有NAND闪存的1/20。据Crossbar声称,其延迟也要比NAND闪存低100倍,这意味着性能将大幅提升。
  另外,由于RRAM与NAND生产工厂已经采用的制造工艺完全兼容,生产设施不需要做任何变动。不过在技术投产之前,Crossbar必须克服一大技术障碍,即内存单元之间会出现导致错误的电子泄漏。
  技术突破助力商业化
  电子泄漏是非易失性内存的一个通病,即便在今天,使用NAND闪存的固态硬盘也不例外。晶体管尺寸缩小到20纳米以下,同时芯片密度增加后,存储在微小内存单元上的数据就会泄漏到相邻的内存单元,导致数据出现错误。
  三星、英特尔、美光及其他固态硬盘厂商已经增加了各自产品上的纠错码,以解决这个问题。不止一家公司将目光转向3D NAND,它最多可以堆叠32层内存单元,以增加密度,从而在存储容量方面提供了一些活动余地,不需要进一步缩小内存单元尺寸。
  制造在平面(2D)NAND上存储数据的硅闪存单元的最密集工艺其尺寸在10纳米到19纳米之间。具体来说,1纳米是1/10亿米,而人的头发比采用25纳米工艺技术制造的NAND闪存粗3000倍。1英寸则相当于2500万纳米。
  Crossbar的3D RRAM从20纳米工艺技术起步。
  NAND闪存使用晶体管或电荷来捕获比特数据,并将其存储在硅内存单元中,这又叫电荷捕获型闪存(Charge Trap Flash)。相比之下,RRAM使用的微小导电细丝可以交叉连接硅层,以表示1 bit数据。
  在RRAM中,顶部金属层形成导电电极,中间层是非晶形开关介质,底层是非金属。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编程电压后,顶部电极的纳米颗粒就会在开关材料中扩散开来,形成细丝;细丝接触底部电极后,内存单元就会导电。两个电极之间施加反向电压后,细丝往回推并消失。这时,内存单元不导电。
  Crossbar将内存单元之间的电子泄漏称为“潜通路电流”(sneak path current),这是RRAM内存天生固有的现象。
  为了克服RRAM存在的数据错误问题,Crossbar发明了一种方法,即将相邻内存单元隐藏起来,以免被编程存储数据的内存单元看见,因而让它们不会受到无意的改变。为此,它为内存单元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电压范围。被编程-1伏到 1伏之间的内存单元被忽略,这个范围之外的任何内存单元被编程为存储新数据。
  这项技术名为场辅助超线性阈值(FAST)选择装置,它抑制了潜通路电流——这标志着取得了用于存储高密度数据的RRAM内存实现商业化所需要的另一大进展。
  Crossbar首席执行官George Minassian说:“我们在一年半前发布Crossbar RRAM时,就制定了积极的计划,希望推出新一代内存,能够将存储容量增加到邮票大小的芯片上可存储1 TB数据。有了这一最新成果,我们离商业化又近了一步,因而能够将RRAM技术实施到商用产品中;这个突破性成就将重新定义企业存储和大容量非易失性片上系统内存的应用前景。”(编译/沈建苗)
其他文献
浪潮对业界趋势的感知已经越来越敏感。2014年10月,“数聚智慧,云领未来——Inspur World 2014浪潮技术与应用峰会”在北京召开。在本次大会上,浪潮以浓墨重彩强调了其对融合的态度。“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让数据中心面临新的挑战。为适应爆炸性增长的信息处理需求,走向融合架构的云数据中心将是大势所趋。”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恩东表示:“软件定义与硬件重构结合会产生新的融
近日,华为携手世纪互联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第三方数据中心。同时,双方还邀请中建材信息作为第三方战略合作伙伴为该项目提供综合服务支持。  据悉,早在2011年华为就推出了CT及ICT融合领域的技术认证——华为认证体系,该认证体系成为业界唯一覆盖全技术领域的认证体系。ICT服务的发展与IDC的建设息息相关,以产业协作为特征,基于开放标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IDC行业全新发展模式将会是推动
1月15日,通达OA 2015正式对外发布。这是通达信科为应对用户办公新需求以及技术的最新变化而推出的新一代OA产品,是一款面向移动互联的产品。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企业组织从传统的树状结构向以人为中心的网状结构进化,这就需要能够实现一点触控,多点联动,功能强大、性能稳定、快速相应的移动化OA平台系统,通达OA2015版应时而生。”高波说。  据悉,从2002年推出通达OA的第一个版本以来,
在云计算、闪存、分布式存储等技术的推动下,存储行业正处于转折之中,传统存储势力逐渐式微,新一代存储势力正迅速崛起。这其中,上升势头最猛的超融合无疑担当了领头羊的作用。今年以来,惠普、戴尔、华为以及VMware各大厂商纷纷发布超融合设备,而在中国市场深信服、青云等也都发布了类似产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可以看到,当下的存储市场变革大幕已经拉开,市场的又一轮洗牌已经开始。作为厂商顺应存储行业大趋势、
本报讯(记者 宋辰)根据IDC研究报告显示,到2017年,将会有超过80%的企业采用混合云部署模式,以兼顾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优势,大幅推动组织变革和业务创新。  9月20日,北京海云捷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云捷迅“)在公布获得腾讯战略投资这一重大融资消息的同时,也借机正式推出全新的SaaS云管理平台AWSTACK,并宣布即日起启动全国服务支撑体系。  AWSTACK SaaS云管理平台将传统O
1月9日,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是浪潮集团,其项目成果就是天梭K1系统。  这是近年来计算机领域难得见到的国家大奖。它一方面体现出国家信息安全自主可控战略正在加大支持力度,无论是研发、应用还是奖励;另一方面也是对天梭K1系统的成功研制和应用前景的肯定及赞许。作为IT媒体人,天梭K1系统和它的获奖
2014年5月15日,由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系统通信营销公司举办的“2014智慧中国行”展示会在北京举行。在本次展会上,松下展示了智能交通(机场,地铁)行业、云服务、智能楼宇社区、智能商业等4个领域的13项解决方案,其中包含了多项松下专利技术以及智能化解决方案成果。  相较于公众所熟悉的电视、空调等家电产品,很多人并不了解松下在商业方面的解决方案。不过实际上,这些商业解决方案却在我们的生活发挥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在信启通信方面的优势日渐突出,人们的信息通信习惯从语音 文字 图牛逐渐变为视频。高清、流畅的视频作为信息的传导方式,已逐渐占据主流。大众生活和娱乐的信息大量向视频转移,而更具及时性的视频直播发展尤快。  互联网视频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各行业对视频的需求日渐增多。网络视频数量和网络视频用户数量的持续迅猛增长,媒体转型、三网融通、多屏互动等的迫切需求,都在呼唤面向电视端、
回顾2013年的文印输出市场,彩色数码复合机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彩色设备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整体办公文印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从当前市场上主流销售的彩色数码复合机机型来看,各个品牌的彩机产品线也都有了明显扩充,中高低速都有充裕的选择空间。彩色输出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这一理念已经逐渐被用户所接受。但是用户还是担心彩色输出的成本是否可以接受。  控制总体拥有成本是关键  想要控制输出成本,最先
中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关注和研究发展物联网产业。当前,中国在物联网产业上已经形成和拥有了材料、技术、器件、网络一系列的产业链,已经达到了物联网产业化的国家标准。不过,中国仍然存在一些制约物联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业内企业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物联网产业持续良好发展势头。中国物联网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