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执法证据规则及应用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c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证据是指能够依照法定规则证明和确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在刑事诉讼中,行政执法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刑事诉讼的中心地位.本文章将着重论述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实践中具体应用问题。
  关键词:行政执法证据;行刑衔接;证据规则
  一、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理论分析
  行政执法证据和刑事诉讼证据二者都属于证据范畴,都具有客观、关联的属性。然而在合法性上,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对一份证据而言,“证据合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①主体适格;②程序合法;③形式合法。与此相比较,行政执法证据在以上三个方面与刑事诉讼证据有不同之处,那么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便存在合法性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那么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使用的证据效力便会受到挑战乃至否定。
  1.行政机关的证据收集主体是否适格的问题
  刑事诉讼法明确刑事证据的收集主体是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行政机关并不在此列。对于不合法取证主体收集的证据的效力,一般有以下几种看法:一是肯定说,采取这种学说的大多数是司法实务部门的办案人员。二是否定说,认为“取证主体是证据合法的必要要件,非法律所确认的有权获取诉讼证据的组织获取的证据,属于非法证据。不能作为诉讼证据。”三是区分说,认为“对于主体不合法证据,不应当一概否定,应当视具体证据形式具体分析。”然而从证据能力相关理论和法律实践来看,超越证据获取主体规定的范围而获取的证据并非绝对不能使用的。大陆法系国家为了保障法院充分地调查收集证据,发挥职权主义作用,对证据能力的并不做出特别的限制。在英美法系国家,对于证据能力一般是通过各种证据可采规则来规范。“由于证据可采性规则一般以法庭审判为核心进行构建,加之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证据材料的范围,由当事人视其是否必要而定,因此,除涉及限制或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取证行为外,双方当事人均享有较大自由度,相应的取证主体资格并不特别限制。”随着东西方法律文明的交流融合,英美法系国家许多的法律理念、法律规则也被引入到我国的法律体系之内。对于刑事诉讼证据规则,我国法律界不应再拘泥于传统的理论解释方法,应看到东西方两大法系在此方面的发展变化,对证据的收集主体应给予更大的自由,对行政机关所收集的证据材料,理应纳入刑事诉讼材料的范围。
  2.行政机关取证程序的合法性问题
  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办案活动中所依据的是行政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各部门规章等,而刑事诉讼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两大法律程序的取证规范在程序的价值、目的以及具体制度上都存在一定差异。那么对于不符合刑事诉讼程序的所收集的证据是否有效?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
  (1)从取证程序的价值属性来看。刑事诉讼证据收集过程之所以对程序有特殊要求主要是为了保证三项价值:一是为了确保办案人员收集的证据的可靠性。二是为了保障被调查者、物品等不受到不法侵害。三是为防止侦查人员取证时权力滥用。然而此类价值属性也是行政执法证据的收集程序所追求的,共同的价值取向保证了行政执法证据收集程序与刑事诉讼证据收集程序的共同趋向,两大程序规则都在以上价值属性的引导下尽可能地保障发现案件真实,所以从程序价值的角度来看,行政执法证据的收集程序并未实质性的突破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行政执法证据是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使用的。
  (2)从取证程序的具体方式来看。随着行政法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现代行政程序法律的发展,已有相当多行政执法程序己作了类似于刑事诉讼证据收集程序的要求,例如执法要求至少两人同时执法、不得以引诱、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收集证据等等。这些与刑事诉讼法相似性的规定无疑使得行政执法证据的收集活动在实质上可以达到同刑事诉讼法对证据收集过程的要求,也保证了刑事诉讼法规范获取证据的初衷。因而,即便行政执法证据并非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所搜集,但是从取证程序的具体方式来看,二者是趋近的,取证程序不应为行政执法程序在刑事诉讼中使用的障碍。
  综合以上几点,笔者认为行政执法证据的合法性问题已经不是阻碍其进入刑事诉讼的障碍。
  二、行政执法办案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的机制
  1.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证据
  此类证据具有实在性,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原始资料,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程度较小,无论公诉人、辩护人等任何诉讼参与人,都可以直观感知到该类证据,因此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高的证明力。对于此类证据,虽然已经由行政执法机关先行提取,但其是特定的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在程序上只需刑事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调取证据的法律手续即可转化成刑事诉讼证据。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六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证据等实物证据材料,应当以该机关的名义移送,经人民检察院审查后符合要求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可以要求行政机关予以补正。”
  2.勘验笔录、检查笔录
  勘验、检查笔录是指办案人员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实体进行勘验、检查时所作的文字记载。属于实物证据的一种类型。这些证据一般是行政执行机关在执行公务时给出,其效力得到保障,同样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高的证明力。对于此类证据,行政执法机关在出时已经经过相关人员的签字、盖章确认,如果是按照法定程序予以收集的,则刑事司法机关只需再次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处加以确认即可转化成刑事诉讼证据。但是,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予认可,只要有条件重新提取的,一般应重新提取后再使用,在重新提取不可能的情况下,如果该证据对定罪量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可确认其证明能力,直接将其拿到法庭质证,结合其他证据判定是否予以采信。
  参考文献:
  [1]孙末非.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使用.《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3期
  [2]高丹.关于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研究.《青春岁月》,2013年15期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全程护理对甲状腺全切除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经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
为客观分析刑事和解的运作效果,在这里我们借助案件社会学的分析方法,以具体的法律案件为分析对象。抽取若干 “法律量”,通过对“法律量的变量”的分析,以期说明刑事和解中的各种因素是如何对案件的处理结果起作用的,我们在法制日报找到了一个和解成功的案例。  [案例]2010年6月5日17时许,家住×市×区的彭某在开车回家途中,途经村前的一窄路时,和正在路边修自行车的张某相碰。张某认为彭某故意为之,后邀约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