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最近这些年,我国的整体经济大环境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而畜牧业也在快速的发展,其中家禽的饲养生产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饲养量逐年增加。鸡肉因为营养丰富、口感佳,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肉鸡的饲养经济收益不断提高,所以更多的饲养者加入到肉鸡饲养的行列。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应该了解肉鸡的饲养管理措施,并且掌握易发疾病的情况以及防治方法。传染性腺胃炎属于肉鸡生产中影响比较严重的疾病,所以本文主要围绕肉鸡发生传染性腺胃炎的情况入手分析,并且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而讨论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法,供参考。
关键词:肉鸡;传染性腺胃炎;发生;防治
最近这几年来,我国北方的肉鸡饲养场经常会有发生传染性腺胃炎的疫情报道,直接给饲养场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在实际养鸡生产中,饲养者应该了解传染性腺胃炎的发生特点,并且掌握相应的防治技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饲养场遭受严重的影响。
1 病原分析
在实际生产中,针对引发肉鸡传染性腺胃炎的病原讨论意见并没有统一,但是根据相关的报道发现,患病肉鸡的腺胃能够观察并且分离出的病毒种类比较多,常见的包括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呼肠孤病毒、网内病毒等。此外,根据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发现,肉鸡日常采食的饲料原料方面的因素也能够引起肉鸡患病。
2 流行情况
目前在我国,多个品种的蛋鸡和肉鸡群都能够感染传染性腺胃炎,蛋雏鸡和青年鸡是临床中多发的群体,肉用公鸡和杂交肉鸡的发病率次之。该病在实际生产中具有比较广的流行范围,通常发病率在7~28%,而死亡率能够达到30~50%。目前在临床中可知病鸡最早的发病是21日龄,主要集中在25~50日龄高发。传染性腺胃炎在实际生产中发病的局限性比较大,大多都是集中同一个饲养区域,而发病的鸡群也通常都是一个饲养场或者是品种的肉鸡。但是传染性腺胃炎不能够以水平的方式进行传播,即使进行水平传播的危害性也很弱。传染性腺胃炎在临床上属于综合症,病因情况也比较复杂。该病在临床中传播方式大多是以垂直的方式,或者是污染马立克氏疫苗、鸡痘疫苗而造成的疾病传染,如果饲养场的饲养管理措施到位,不存疾病的诱发因素,一般肉鸡不会出现严重的患病表现。但是如果饲养场内存在诱发因素,可见病鸡群表现腺胃炎的症状,诱因越严重发病的肉鸡数量越多,自然在临床中表现出的症状就越明显。
3 病因分析
根据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发现,临床中肉鸡感染鸡痘尤其是眼型鸡痘,是重要的引发腺胃炎的原因。每年的8月底~11月底属于鸡痘严重暴发的时间段,所以肉鸡感染腺胃炎的情况也非常的严重,不少的鸡群都是先暴发鸡痘疫情之后又出现腺胃炎的继发,造成病鸡群死亡率比较高,而且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日常供应给肉鸡的饲料中粗纤维含量高或者是营养不足,都比较容易引发腺胃炎。鸡群如果发生不明原因的眼炎,都能够继发传染性腺胃炎。临床生产中存在的某些病原可以以垂直的方式进行疾病的传播。
4 患病表现
临床生产中可见肉鸡在最初感染传染性腺胃炎的时候精神状态比较差,呈现缩头垂尾的状态,而且翅呈下垂,可见其羽毛呈现蓬乱不整的情况,实际的采食量和饮水量相应的降低。患病鸡只在生长状态方面出现迟缓,严重的会出现停止生长的情况,病鸡的体重停止增加,或者体重出现逐渐下降的情况,个别病鸡的体重只能够达到标准体重的一半甚至是更低。病鸡呈现极度的消瘦,而且饲料的转化率也会相应的降低,观察其粪便可见其中存在没有消化的饲料。个别的病鸡还会出现流泪、肿眼以及呼吸道的患病表现,可见其排泄出白色或者是绿色的稀粪。
5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鸡只的腺胃可见其肿大如球状,通常是乳白色,进行仔细的观察可以发现灰白色的格状外观;将腺胃壁切开,可见明显的增厚和水肿变化,指压会有浆液性的液体流出,腺胃黏膜也因为出现肿胀而变厚,乳头同样出现肿胀和出血以及溃疡的变化,个别的病死鸡乳头出现融合的变化,观察其界限已经不清,观察其肌胃出现萎缩,但是胸腺和脾脏以及法氏囊的萎缩情况非常严重;对肠壁进行观察发现菲薄无物,而且肠道会出现出血性的炎症,但是程度都不相同。
6 防治体会
根据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发现,鸡群感染传染性腺胃炎的表现不同,所以相应的治疗措施也都不一样。临床生产中有鸡群发病,应该先将具体的致病因素找到,然后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当前市场上销售的常规药品治疗传染性腺胃炎大概有50%的治愈率。所以我们应该在生产中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探讨,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而调整具体的治疗方案。临床生产中建议采用腺胃炎I号、芪黄素、金美康以及0.3%的小苏打;腺胃炎II号、芪黄素、1%食用醋,根据实际工作经验的治疗效果相对比较好。
参考文献
[1] 刘永奇. 肉鸡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的防治思路构建[J]. 畜牧业环境, 2020, 000(005):P.69-69.
关键词:肉鸡;传染性腺胃炎;发生;防治
最近这几年来,我国北方的肉鸡饲养场经常会有发生传染性腺胃炎的疫情报道,直接给饲养场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在实际养鸡生产中,饲养者应该了解传染性腺胃炎的发生特点,并且掌握相应的防治技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饲养场遭受严重的影响。
1 病原分析
在实际生产中,针对引发肉鸡传染性腺胃炎的病原讨论意见并没有统一,但是根据相关的报道发现,患病肉鸡的腺胃能够观察并且分离出的病毒种类比较多,常见的包括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呼肠孤病毒、网内病毒等。此外,根据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发现,肉鸡日常采食的饲料原料方面的因素也能够引起肉鸡患病。
2 流行情况
目前在我国,多个品种的蛋鸡和肉鸡群都能够感染传染性腺胃炎,蛋雏鸡和青年鸡是临床中多发的群体,肉用公鸡和杂交肉鸡的发病率次之。该病在实际生产中具有比较广的流行范围,通常发病率在7~28%,而死亡率能够达到30~50%。目前在临床中可知病鸡最早的发病是21日龄,主要集中在25~50日龄高发。传染性腺胃炎在实际生产中发病的局限性比较大,大多都是集中同一个饲养区域,而发病的鸡群也通常都是一个饲养场或者是品种的肉鸡。但是传染性腺胃炎不能够以水平的方式进行传播,即使进行水平传播的危害性也很弱。传染性腺胃炎在临床上属于综合症,病因情况也比较复杂。该病在临床中传播方式大多是以垂直的方式,或者是污染马立克氏疫苗、鸡痘疫苗而造成的疾病传染,如果饲养场的饲养管理措施到位,不存疾病的诱发因素,一般肉鸡不会出现严重的患病表现。但是如果饲养场内存在诱发因素,可见病鸡群表现腺胃炎的症状,诱因越严重发病的肉鸡数量越多,自然在临床中表现出的症状就越明显。
3 病因分析
根据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发现,临床中肉鸡感染鸡痘尤其是眼型鸡痘,是重要的引发腺胃炎的原因。每年的8月底~11月底属于鸡痘严重暴发的时间段,所以肉鸡感染腺胃炎的情况也非常的严重,不少的鸡群都是先暴发鸡痘疫情之后又出现腺胃炎的继发,造成病鸡群死亡率比较高,而且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日常供应给肉鸡的饲料中粗纤维含量高或者是营养不足,都比较容易引发腺胃炎。鸡群如果发生不明原因的眼炎,都能够继发传染性腺胃炎。临床生产中存在的某些病原可以以垂直的方式进行疾病的传播。
4 患病表现
临床生产中可见肉鸡在最初感染传染性腺胃炎的时候精神状态比较差,呈现缩头垂尾的状态,而且翅呈下垂,可见其羽毛呈现蓬乱不整的情况,实际的采食量和饮水量相应的降低。患病鸡只在生长状态方面出现迟缓,严重的会出现停止生长的情况,病鸡的体重停止增加,或者体重出现逐渐下降的情况,个别病鸡的体重只能够达到标准体重的一半甚至是更低。病鸡呈现极度的消瘦,而且饲料的转化率也会相应的降低,观察其粪便可见其中存在没有消化的饲料。个别的病鸡还会出现流泪、肿眼以及呼吸道的患病表现,可见其排泄出白色或者是绿色的稀粪。
5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鸡只的腺胃可见其肿大如球状,通常是乳白色,进行仔细的观察可以发现灰白色的格状外观;将腺胃壁切开,可见明显的增厚和水肿变化,指压会有浆液性的液体流出,腺胃黏膜也因为出现肿胀而变厚,乳头同样出现肿胀和出血以及溃疡的变化,个别的病死鸡乳头出现融合的变化,观察其界限已经不清,观察其肌胃出现萎缩,但是胸腺和脾脏以及法氏囊的萎缩情况非常严重;对肠壁进行观察发现菲薄无物,而且肠道会出现出血性的炎症,但是程度都不相同。
6 防治体会
根据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发现,鸡群感染传染性腺胃炎的表现不同,所以相应的治疗措施也都不一样。临床生产中有鸡群发病,应该先将具体的致病因素找到,然后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当前市场上销售的常规药品治疗传染性腺胃炎大概有50%的治愈率。所以我们应该在生产中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探讨,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而调整具体的治疗方案。临床生产中建议采用腺胃炎I号、芪黄素、金美康以及0.3%的小苏打;腺胃炎II号、芪黄素、1%食用醋,根据实际工作经验的治疗效果相对比较好。
参考文献
[1] 刘永奇. 肉鸡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的防治思路构建[J]. 畜牧业环境, 2020, 000(005):P.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