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火遍全球 Zoom视频会议为何让人疲劳

来源 :海外星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fly6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一项研究发现视频电话或视频会议中出现的谈话停顿会使我们负面看待他人

  视频通讯让我们可以在家上班,能与同事朋友和家人相连接。但为什么这种交流会让人筋疲力尽?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Zoom视频联系引发的疲劳?
  自从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后,我们用视频开会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频繁,许多人为此感到疲乏不堪。你电脑屏幕的画面会定格凝固,并回响着怪异的声音,有十几个头像盯着你,有时是七嘴八舌的讨论,有时是一对一的会议。然后,你一天的工作结束,但又开始用另一个视频聊天软件hangouts和朋友、家人聊个不休。
  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在作视频通话时会感到疲劳?来自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副教授詹皮耶罗·彼得里耶和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的副教授玛丽莎·苏福勒分别述说了他们的看法。两位专家前者研究职场可持续性的学习和发展,后者则研究职场的福利和团队合作的有效性。

视频聊天比较辛苦吗?与面对面交流有什么不同?


  彼得里耶说,视频通话比面对面聊天需要更加专注。视频聊天意味着我们需要多费心机去处理非言语的表达方式,比如面部表情、声调和音高,以及肢体语言,而这会大量消耗我们的精力。他解释说,作为对谈者“我们在一起思想交流,但我们的身体却感受到我们是错位的。这种不协调的错位让人产生矛盾的感觉,因而会使人觉得疲劳。你不能在这样的谈话中自然放松。”
  他还指出,谈话停顿是另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的对话中,不时的停顿创造了一种自然的节奏。然而,在视频通话中发生停顿时,你会对视频谈话技术感到焦虑。”这也让人感到不舒服。2014年德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电话或视频会议的停顿延迟会让我们对他人产生负面的看法,即使是1.2秒的延迟也会让人们觉得对方不友好或心不在焉。
  苏福勒说,造成疲劳感的另一个原因是,如果我们人在摄像机前,我们会非常清楚自己是在被人观看着。“你进入视频会议,知道每个人都在看着你,就如站在舞台上,所以会产生社交压力,感觉你需要表演。表演令人精神紧张,会给人更大压力。”如果屏幕上会显示自己的脸,你很难做到视而不见,也很难不留意自己在镜头前的表现。

当下的环境如何起作用?


  然而,如果除此之外还有额外的压力,我们在Zoom视频会议所感受的疲劳还不能完全归咎于视频谈话本身。我们目前的情况,无论是禁闭、隔离、在家工作还是其他,也对我们精神状况有影响。
  彼得里耶认为,我们感到自己是不得不用视频通话,这可能是让我们觉得疲乏的一个原因。他说:“视频通话让我们想到那些当下无法见面的亲朋好友。每次你在网上看到某人,比如你的同事,这种痛苦就会涌上心头,提醒你,我们本应该是相聚在我们工作的地方。我发现,大家都有不胜疲劳之感,不论你性格内向还是外向。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我们都在感受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被打破的同样经历。”
  还有一个事实是,我们生活中本来各不相干的方面,工作、朋友、家庭,现在都发生在同一个空间里。彼得里耶说,心理学中的自我复杂性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包括与环境相关的社会角色、人际关系、活动和目标。我们发现个体的多样性有益于人身心健康。如多样性减少,我们就比较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
  彼得里耶说:“我们的社会角色多数各有其场所,但现在这种社会生态已经崩溃了。试想,如果你去到一个酒吧,在同一个酒吧,你和你的教授聊天,还见你的父母或约会朋友,这岂不是很奇怪吗?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我们被限制在自己的空间里,在一个非常容易引发焦虑的危机的环境中,我们唯一的互动空间就是一个电脑窗口。”
  苏福勒说,在完成工作和家庭责任后缺少停机时间可能是让我们疲劳的另一个因素,而我们中的一些人可能由于对经济、休假和失业的担忧而对自己期许过高。“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我需要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最高水平’……我们中的一些人为了保住工作,表现得有点过了头。”

但当我与朋友视频聊天时,例如,这难道不会让我放松吗?


  我们很多人都是首次进行大规模视频群聊,无论是做饭、吃虚拟的复活节晚餐、参加大学补习班,还是为朋友举办生日派对。如果视频聊天是为了好玩,为什么也会觉得累呢?
  苏福勒说,原因之一是,在于你加入聊天,比如与工作中的同事一起度过1小时的虚拟快乐时光,是因为想要这样做,还是因为你觉得你应该这样做。如果你认为这是一种义务,那就意味着你又多“工作”了一小时,而不是休息了1小时。与朋友适当的聊天会让你感觉是在社交消闲,在视频聊天中如果感到轻松自如也会减少你的“视频疲劳”。
  彼得里耶警告說,人数多的视频群聊可能会让人感觉特别有戏剧效果。人们喜欢看电视,因为你可让自己心不在焉,但一大群人视频通话则“像你在看电视,电视也在看你。”他补充说,多人群聊也会让你个性消失,因为你作为个体的力量被削弱了。尽管名义为消遣聊天,但可能感觉不像是在休闲。“不管你是否称其为虚拟的欢乐时光,实际就是一次会议,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使用这些技术来工作。”
笔记本几乎都带内置摄像头,在视频的时候摄像头会自动开启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缓解视频通话疲劳呢?


  两位专家都建议将视频通话限制在有需要才使用的范围内。可让人选择是否打开摄像头,而且一般来说,应该让大家认识到,不是每次会议都要一直从头到尾开着摄像头。彼得里耶说,将屏幕移到一边,而不是你正前方,也能帮助你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在小组会议上。这会让你觉得你是在隔壁房间开会,所以不会觉得很累。
  值得考虑的是,在某些情况下视频聊天是否真的是最有效的选择。苏福勒建议,涉及到工作时,可共享带有清楚无误注解的文件,她说这是避免信息过载的更好选择。她还建议,在投入工作之前,先花点时间在会议上了解一下情况。她敦促说:“花点时间去真正了解大家的近况。这会让我们重新与世界建立联系,保持相互信任,减少网聊疲劳和担忧。”
  我们的专家说,在视频会议之间设立过渡休息时段也可以帮助我们恢复精神,比如试着伸展一下肢体、喝一杯或者做点运动。区隔和过渡时段很重要,我们需要在工作和私人两个身份切换之间创建缓冲区隔,让我们可以把某个身份放下,然后开始另一个身份。
  彼得里耶说,如果你真的想与人接触,那就按老规矩办,“给人写封信,而不是在镜头前会面,在信中说你真的很在乎他们。”
  (摘自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编辑/多洛米)
其他文献
重点图书由出版社推荐,本刊进行遴选。选取范围为: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重大活动中被确定的重点图书;学术著作;工具书;科普读物;文学和艺术类名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译著及引进版图书;出版社精心制作并准备报送评奖的图书。    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  盛巽昌,欧薇薇,盛仰红编著7-01-004226-839.80元  人民出版社2005.11  (010)65257256  本书采用编年
知名经济学家、国际计量经济学界权威人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邹至庄先生专论中国经济的第二本著作《中国经济转型》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全书分为五大部分,二十二章。第一部分是历史背景和总论,第二部分是宏观经济分析,第三部分是经济发展论题,第四部分是具体部门分析,第五部分是经济体制研究。  经济改革包括农业、国有企业、非国有部门、银行金融部门、对外贸易、外国投资、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本书
常见的绿皮红瓤西瓜是清甜提神的夏季必备品, 但并非向来就是如此甘甜和鲜艳的。西瓜最初的味道和外观是怎样的?它们又起源于哪里?  研究表明,西瓜这一解渴的水果并非起源于多产种植作物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新月沃土”。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的植物学家苏珊·伦纳和她的同事对人工种植西瓜以及6种野生西瓜,进行了全面的基因测序。  伦纳告诉生命科学网站:“我们发现,相比分析过其他品种,现代种植西
2006年10月27日,第二期华章书院如期开讲。国际著名的精益管理大师詹姆斯P·沃麦克博士来到北京清华科技园学研大厦为华章书友们进行了一次精益管理思想的培训。  詹姆斯P·沃麦克是前MIT资深教授,目前担任精益企业研究所(LEI)的所长和创始人。他致力于促进精益思想的传播和应用,以工作手册的形式介绍精益知识,并在各种场合进行传授。著有《改变世界的机器》、《精益思想》等书。  机工社华章分社最近的新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黄继锋.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6.一7-80109—555-3    B哲学、宗教    24小时改变你的一生/李姗璟.一海天出版社,2004.6.一7-80697-109-2  终极优势:食物链终端的启示/牛雪众.一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6.一7-80079-937-9  男得糊涂/三丑,青衣.一海天出版社,2005.6.一7
#BOOKSLouis Vuitton,Travel Book- 2020作者:Marc Desgrandchamps/Kelly Beeman/MarcelDzama題材:旅行发布时间:2020年4月语言:英文  Louis Vuitton出版了《Travel Book》系列丛书的2020年版,着重介绍了巴塞罗那、圣彼得堡以及摩洛哥三座城市。在《巴萨罗那》特辑中,由当代艺术家Marc Desgr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可以说它的身影无处不在。“越来越聪明”:能写歌、会辩论  “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中GPT-3 是 AI 领域“C 位担当”,成为继 DeepMind 的 AlphaGo 和 IBM的 DeepBlue 之后,最能引发公众想象的存在。  那么,什么是 GPT-3 呢?  它是一种利用深度学习的算法,通过数千本书和互联网的大量文本进行训练,将单词和
作者:令狐磊佟佳熹等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书籍简介  《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由《生活月刊》杂志原创作团队探访中国各地、各民族手工艺并经采编而成。全书共分五卷,引领读者一同探寻江南之北的劳作与精神、浙江风土与民艺物事以及云贵智慧的土地根源,领悟手艺的情感与灵性,并走访那些为民艺带来新火的人们,通篇描绘出了一幅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艺地图和一部中国民艺人物传奇史。这是
我国1982年加入国际标准书号(1SBN)组织,1986年颁布国家标准GB/T 5795—1986《中国标准书号》,采用国际标准书号加分类种次号作为中国标准书号,取代此前使用的统一书号。2002年,国家标准《中国标准书号》作了重要修订,去掉分类种次号,单纯采用国际标准书号作为中国标准书号。  现在,追踪新的国际标准ISO 2108《信息与文献——国际标准书号(1SBN)》的脚步,中国标准书号即将再
艺术作品古已有之,而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则经历了一个从工匠到艺术家的演变过程。法国学者纳塔斯?埃尼施的《作为艺术家》着眼于画家和雕塑家社会地位的变迁,考察了从中世纪至20世纪的西方艺术史。  文艺复兴之前,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一直处于社会边缘的地位。在中世纪,画家和雕塑家代表着“机械技艺”。与“自由技艺”不同,“机械技艺”是一种手工劳动,画家和雕塑家与修鞋匠、制帽匠或泥水匠同属一类。即使到了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