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诊疗进展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是一种高度恶性、预后极差的罕见恶性软组织肿瘤,主要发生于腹、盆腔,好发于青少年男性,易发生肝、肺等远处转移;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小圆蓝细胞巢被促结缔组织间质包绕分隔,共表达上皮源性、神经源性及间质源性标志;分子特征为t(11;22)(p13;q12)染色体易位,EWS-WT1基因融合。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根治性切除或最大限度减瘤术、高强度全身化疗、局部放疗及腹腔热灌注化疗。

其他文献
小眼畸形转录因子家族(MiT/TFE)能够广泛调节肿瘤细胞增殖及能量代谢。该家族可以通过溶酶体相关基因的上调以及作用于氧化代谢及氧化应激反应这样的特异性靶点促进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此外,MiT/TFE可以调节溶酶体的信号传导,其中包括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C1)通路和Wnt/β-catenin通路。而MiT/TFE和促卵泡激素基因(FLCN)的关系同样和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
随着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以及多种非常规缓解模式如延迟反应、假性进展的出现,多种免疫相关疗效评价标准如免疫相关疗效标准、实体肿瘤免疫相关疗效评价标准、实体肿瘤免疫疗效评价标准等标准相继被提出。这些标准的评价原则和判定结果与传统疗效评价标准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最新提出的实体肿瘤免疫疗效评价标准,引入待证实的疾病进展和已证实的疾病进展两个新概念,为实体肿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疗效评价模式,有望为肿瘤免疫治疗时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6年5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350例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淋巴水肿组87例和非淋巴水肿组263例。从一般人口学指标、乳腺癌病理资料、围手术期相关资料、预防行为执行等方面评价淋巴水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一般人口学资料:淋巴水肿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术前身体质量指数(B
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恶变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参与肿瘤的微环境、增殖凋亡、侵袭转移、肿瘤耐药等作用。MyD88有可能作为一个新的有意义的治疗靶点,通过调控多个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加强肿瘤细胞的耐药作用。
三结构域蛋白(TRIM)家族是一个重要的蛋白家族,其在细胞生物学过程中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细胞内信号传导、细胞生长及凋亡、固有免疫、自噬和肿瘤发生等。许多研究证实TRIM在肝细胞癌中呈特异性表达,与肝细胞癌的发生、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TRIM有望成为监测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标志物,在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目的初步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对晚期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肺腺癌脑转移患者274例。分析其PNI以及性别、年龄、吸烟史、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状态、脑转移时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脑转移灶个数、脑转移治疗方式、有无脑外远处转移、原发病灶控制情况与总生存时间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PN
目的检测X线照射前后鼻咽鳞状细胞癌CNE1细胞株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P-糖蛋白(P-gp)的表达情况。方法对CNE1细胞进行X线照射,在X线照射后、CNE1细胞培养24 h后进行检测,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X线照射前后CNE1细胞中MDR-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X线照射前后CNE1细胞中P-gp的蛋白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照射前后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被认为是浸润性导管癌的前驱病变,若未经治疗,约40%的原位癌病变可进展为浸润性癌。在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浸润转化过程中,肿瘤微环境、驱动基因、信号通路和表观遗传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研究乳腺导管内原位癌向浸润性癌转化的过程将有利于推动对乳腺导管内原位癌个体化的精准评估,可更好地预测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预后,以期找出一个对患者最有利的综合评定标准,在过度与低度治疗间找到平衡点。
微小RNA-495(miR-495)在许多肿瘤中特别是神经胶质瘤中表达异常,其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6信号通路、葡萄糖转运体1型信号通路、MYB基因信号通路、独立生长因子1信号通路、高迁移率族核小体结合域5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周期调控、新陈代谢及侵袭转移。对miR-495进行深入研究可能为阐明神经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及其诊疗提供新方向。
循环肿瘤DNA(ctDNA)是位于外周循环的游离肿瘤DNA片段,携带来源于肿瘤的生物遗传学信息。近年来二代测序技术的革新拓展了ctDNA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ctDNA检测在放疗领域已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在评价放疗敏感性方面。外周血中的ctDNA具有提取方便、检测特异性高等特点。检测ctDNA不仅有利于发现微小残留病灶和肿瘤转移,而且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放疗后的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将为恶性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