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教学建议.规范课外实验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ua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标理念的层层深入,《科学学科教学建议》给我们带来了有效的课堂及课外教学规范。教学中,注重课外探究活动,经常布置课外探究的“小尾巴”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在广阔的空间里学科学,用科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但在目前,不少教师布置课外探究的“小尾巴”时却只流于形式,而没有其应有的价值。
  
  纸上谈兵——谁遗忘了“小尾巴”
  
  教师在教学《植物的一生》一课时,让学生观察完凤仙花的种子以后,讲解怎样播种、浇水等情况,然后布置学生课外种凤仙花,接着讲解如何记录它的生长过程等等。要求学生平时认真观察、记录。到时候大家再来一起汇报交流。教师在以后的学生汇报交流中渐渐发现,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种植好凤仙花,过了一段时间,教师要求学生拿来凤仙花,结果比预想还要差,近55人左右的班级,每班拿来最多的只有12盆凤仙花。有的还发现不是自己栽种的,而是从其他地方挖来的。
  学生找到土壤并把它带回家,买一个花盆或自己准备一个花盆,再播种,观察、记录。学生都能做到吗?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有的孩子也许会以找不到土壤,没有种子为借口,不进行这项种植活动。没有种植活动,怎么来观察、记录、交流种凤仙花的感想及收获呢?其实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多项工作。除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每天记录一次根的长度之外,从芽出土开始,每周还应测量一次凤仙花植株的高度,观察叶的形状和数量,并记在观察记录表上。而教师在课堂上关于怎样播种而纸上谈兵,口干舌燥,还不如在校园找个场地,让老农或教师现场传授播种经验和秘诀,让每位同学带材料来现场活动起来,老师可以单独或与学生合作栽培,以便于让大家观摩、比较。假日里要求学生带回家,平时也允许学生把种植的植物带回家,让家人欣赏。这样,学生的观察、记录就方便了,学生的发现会越来越多。当然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毕竟有限,他们精心准备的探究活动可能不一定能获得期望的结果,甚至可能失败。这时候就要求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因此,对没有完成探究活动的学生,教师有时要根据情况给予指导、批评。
  
   空中楼阁——谁弄丢了“小尾巴”
  
  教学《测量空气的温度》一课,在课堂上让学生拿着温度计测教室里的空气温度,测走廊里的空气温度,测树阴下的空气温度。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到:地点不同,空气的温度是不一样的。下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好器材或上交器材。布置的课外探究活动是让学生测某个地方一个星期的气温,了解这一星期的温度变化。一个星期过去后,教师要求学生谈谈某个地方一个星期的气温变化。学生都沉默了,无人举手回答。
  学生会行动吗?学生家里有气温表吗?如果家长配合,帮忙买气温表,那还行,那么全班所有家长都会这样配合吗?也许由于没有提供气温表,探究活动无法开展,仪器准备是探究活动能否顺利展开的保证,仪器准备充分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笔者是这样做的:给班里提供壁挂式气温表一支,大的记录表格一张,并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由学生专人负责管理,要求全班学生自由选择时间,课外测五天教室内的气温,了解这一星期的温度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操作性强,学生容易完成,效果颇佳。在教学中,可以把要求再提高一点,感兴趣的同学平时可以测一年的气温,了解本地区这一年的温度变化,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花里花俏——谁放飞了“小尾巴”
  
  教师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学生用实验验证了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盐,经过搅拌使食盐溶解后,马铃薯会浮起来,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当老师提问“你们猜测水中加哪些东西也能让马铃薯浮起来?”时,学生争相作答:“糖、味精、酱油、洗衣粉……”于是教师说:“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课外再去研究一下。糖、味精、酱油、洗衣粉……等这些东西是否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学生响亮地回答:“好!”第二天经过信息反馈,教师却了解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真的去做实验!
  在目前的科学课堂教学当中出现这样的事例,不会很少吧。这正是在课堂上听听激动,想想简单,到家一动不动的现象。作为科学教师是否应该想一想,糖、味精、酱油、洗衣粉这些材料每位学生家里都有,为什么他们不去做这个实验呢?是学生的缘故,还是家长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作为教师上课没有让学生当场验证,是怕浪费材料,还是没时间,还是……笔者认为没时间是不可能,作为一位科学教师必须注意探究时间的分配问题,在一个个探究活动里,每个环节的时间该如何安排,应事先注意,合理安排,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机会。如果教师怕浪费材料,浪费钱不给学生做,那么你是否想过,家长会配合吗?学生会怎么想呢?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去试一试,教师把课外的部分实验可以移至到课内进行,收回部分“小尾巴”。在课堂上学生分组实验时,在各组分别用上糖、味精、酱油、洗衣粉等易溶解的物体,这样实验结果就会很清楚,每位学生就不必都要回到家去一一探究,至于感兴趣的学生,课外可以再次探究。正是由于课堂效果与效率的魅力远远大于课外无组织无秩序的探究,我们科学教师不能让有效的探究实验变成花里花俏的课外实验。
  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教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更要关注探究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在课外探究中得到能力的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及其作用产物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清水平与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70例妊高征孕妇分娩的高危新生儿和30例正常新生儿的ACE基因型和血清AngⅡ的含量,同时观察了SIRS的发生率.结果高危新生儿合并有SIRS组(Ⅰ组)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