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权论”以互联互通为基础,摒弃以追求权力为目标的思想,不遵循国家中心主义,不强调海陆对抗的二元思维,在顺应和平发展时代潮流的同时,尽一切可能完善地缘政治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通权论”的核心概念、理论框架体系、科学研究问题,形成了“通权论”的方法理论和方法框架体系,构建“通权论”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框架.得到相关研究结论的同时,认为谁都无法否认世界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地扩大互联互通的渐进过程,并通过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正在实现全球范围的互联互通;连通性正在逐渐取代区域之间的隔离,功能性基础设施的不断
【机 构】
: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权论”以互联互通为基础,摒弃以追求权力为目标的思想,不遵循国家中心主义,不强调海陆对抗的二元思维,在顺应和平发展时代潮流的同时,尽一切可能完善地缘政治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通权论”的核心概念、理论框架体系、科学研究问题,形成了“通权论”的方法理论和方法框架体系,构建“通权论”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框架.得到相关研究结论的同时,认为谁都无法否认世界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地扩大互联互通的渐进过程,并通过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正在实现全球范围的互联互通;连通性正在逐渐取代区域之间的隔离,功能性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昭示世界运行的新范式和新规则,人与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不断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实现相互连通;全球地缘政治博弈正逐渐从实体的争夺转向全球连通性的争夺,且更加倾向于经济、政治、文化、资源、技术等要素流动和连通性的争夺,全球竞争正逐渐转变为连通系统内部的对抗和全球复杂网络的多方面博弈;全球的连通可以缓和地区紧张局势,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增加世界各国对抗风险的能力,有效抑制战争对世界发展和世界连通的影响.
其他文献
玄言诗是魏晋时代一种诗歌类型.但它的形成却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代的老庄与屈骚文学中,即已奠定了它的人文基础.思玄情结是古代士人的传统,而到了魏晋时代,这种情结通过玄言诗的形态获得体现.玄言诗的衍化过程,是汉魏以来士人生命精神的演变所致,那些表面上的谈玄说理,并不能代表玄言诗的精髓.对于玄言诗的内在精神结构以及衍化问题,应当重新加以考量与研究.
在轻罪案件于刑事案件大幅占比的情势下,速裁程序的适用率偏低,未能充分发挥出轻罪案件的处理优势.速裁程序适用范围的合理划定关涉审判程序体系内部结构的科学化以及轻罪案件的分流效果.程序简化的正当性根据是构建速裁程序的基础,亦是速裁程序适用范围得以精密设计的关键.现行立法关于速裁程序适用范围的设置缺乏合理的逻辑,这不仅导致速裁程序偏离预期的制度定位与功能定位,还不当侵犯被追诉人的速裁程序适用权.速裁程序适用范围的规范化改革进路是,塑造速裁程序的独立品格、严格程序间的转化条件,厘清"认罚"条件的基本内涵、矫正速裁
"穷而后工"是唐宋诗之争的主要理论问题之一,其发展过程充满了争议.随着清人对诗人主体讨论的深化,人们开始关注个人体验与诗歌价值的深层关联.个人体验与盛世情怀产生矛盾的清初诗人,尝试用"诗可以怨"平衡"穷而后工"与"温柔敦厚";沈德潜提出"心中有主,境不为累",以超越"穷而后工";袁枚则指明诗歌是处穷之人最重要的抒怀方式,更接近欧阳修的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