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畔的抗日英雄刘志恒

来源 :速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csecurity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的百年历程中,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年代,东北小城呼兰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热血青年和爱国志士,曾任中共呼兰县第二次特别支部书记的刘志恒就是其中的一位优秀代表.本文主要介绍了刘志恒为呼兰人民的觉醒和呼兰党组织的发展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的故事,以微观视角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理想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
其他文献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rn《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一书作者为乐正 [1].该书出版于1991年,正值社会史复兴初期.1896年,首届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宣告了社会史的复兴,改变了以往以政治史为重心、注重上层的历史研究模式,更注重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便是这样一部凸显社会史复兴时期治学风格的作品.
期刊
文言文,也称古文,与古诗并称为古诗文,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近年来,中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察分值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可见,国家对其十分重视.但时至今日,文言文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新老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文言文内容的确定.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或制约着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文言文究竟应该教什么?一线语文教师又该如何确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教学现状和资料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书法教育作为实施素质和艺术教育的一个方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书写技能,还可以提升他们对书法文化的认识,了解书法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与人文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书法教育中的笔法教学部分是重点,亦是难点,学生往往难以领悟和掌握.在书法教学中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提升教学效率,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通信、网络和数据库技术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愈演愈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正在发生明显的融媒体理念变化,大学生学习习惯已经受到新技术手段的深刻影响,实现资源互通、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和利益共融的融媒体宣传平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立融媒体平台有助于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时代需求,有利于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更加先进的理念和方式,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度不够等问题,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融媒体平台良性发展,不断提升平台建设水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唐宫夜宴》成功“文化出圈”,聚焦鲜明的立意主题,呈现诸多传统艺术,给与观众深刻的印象,引起强烈的反响.节目展示优秀文化艺术魅力,践行文化自信,作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典范,值得研究.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问题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上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难题,就当前我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过程中的众多问题来说,其分期问题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学科建设、音乐创作成就的评定、音乐发展的规律揭示等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充分的了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历史现实,并结合当下社会的意识形态意义加强对音乐主体价值的评判,以便可以正确对的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问题进行讨论.基于此,本文就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以及相关的核心问题,以期能够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的
根据2001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领域应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本校特点,开发潜在资源,实行三级课程体制,强化校本课程这一薄弱环节.刘禹锡曾贬谪至常德担任朗州刺史十年,对常德地域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常德创作的诗词文赋就有200多篇,主要有民歌新体诗、咏物寓言诗、迁谪羁旅诗、咏史说理诗和山水风景诗,运用这些文学资源编写校本课程,开展实践教学,可为常德市的语文基础教育提供必要而有益的补充.
期刊
上世纪八十年代,先锋戏剧的横空出世使死气沉沉的中国戏剧有了生机和活力.孟京辉受西方戏剧理论的影响,对传统戏剧进行反叛和传承,扬起了一面先锋戏剧的旗帜,在当前亚洲剧坛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本文将以他的第一部原创先锋戏剧《我爱XXX》为例,探讨他那独具个性的创造力以及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伴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也紧跟时代的脚步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于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在与日俱增,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一直在大力扶持高职院校的发展,以来提高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补充社会各行业的人才缺口.但是,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充发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市场结构失衡的影响,所以对于人才的培养与有效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就成为现在首要的问题.本文将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困境与出路进行梳理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