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音乐的灵魂在哪里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ua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屈原《招魂》篇中“魂兮归来”句。我想,阿炳音乐也有灵魂。这种灵魂,未曾因阿炳有过不堪回首的生活遭遇而暗淡,迄今仍在中国民族乐坛飘柔徘徊。如此说来,在当下这种渐失传统乐魂的时代,是否也需要为之呼喊“魂兮归来”!?
  一、阿炳音乐之魂
  阿炳音乐的灵魂在哪里?我的思考和认知便是:
  阿炳音乐的灵魂在传统。
  阿炳的传统音乐底气厚足,他是一位技艺全面的传统音乐行家里手。他不仅精通道家音乐和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演奏,更是熟悉苏南地区的民间戏曲、说唱以及江南丝竹和各类民歌。可以说,在他宽广的音乐记忆和包容性的胸怀中,有一个储存地方传统音乐万象的音响宝库。他的说唱以及器乐演奏,信手拈来,即化之为我,新颖独特,感人肺腑,既是传统,又谓新声,精致地展现出阿炳个人深沉的音乐构思和意念升华。在《二泉映月》中,我们可以感受和体察到民歌、道乐的乡土音韵,感受和体察到剧曲、说唱音乐的吟叹乐语和扣人心弦的运腔走板,还有那“曲调加花变奏”和“曲体鱼咬尾转换”等多种制曲手法。这些,无不显示出传统音乐的精髓已经成为阿炳音乐灵魂深处的核心喷泉。阿炳虽然过早离世,但幸运当初国家有了传统音乐研究机构新设,有了杨荫浏等一批音乐学家开始进行传统音乐收集,作为中国民间音乐典范的阿炳音乐才得以传承。由此也可以说,阿炳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民间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传统音乐守护者和传承者。有人说,阿炳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听阿炳的音乐是一种高超的传统音乐享受。其义理,即在于此。
  阿炳音乐的灵魂在大众。
  阿炳一生都在社会底层挣扎、在大众音乐生活中生存,最终靠音乐乞讨换取着生命的延续。由此,他广识人间烟火和民众苦乐,深为大众知音,因而他的音乐具有很强且广泛的“可听性”。他的说唱、制曲,曲调鲜明流畅,充满世态真情,切实触动人心;他的二胡、琵琶演奏,技法朴实,纯熟而不故弄玄虚,推衍乐意进入心脾而让广大受众群体难以忘怀。中国民族器乐本身即是一种出于一般民众音乐生活的音乐类型。如果说唐代之前,中国民族器乐的精华多被吸引汇聚于宫廷和教坊的话,那么宋元以来,宫廷教坊渐衰,民族器乐的精华即主要生存和流传于民间。这种音乐,在民间乐人及其大众音乐生活的养育下,通俗性、可听性的特征日渐突出。明清以来更是如此,从而至近现代,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富于民众生活情趣的雅俗共赏曲目。其实,所谓音乐的民间性,也就是音乐的大众性。民间音乐产生于大众,在大众音乐生活中自我完善和接受筛选,那些艺术精湛且受大众群体喜爱的音乐类型及其作品,也才可能跨越历史年代从中脱颖而出并流传至今。阿炳的音乐就是其中的代表,不愧是根植于大众音乐生活的典型风范。
  阿炳音乐的灵魂在心血。
  众所周知,阿炳音乐感人至深的程度可谓“如诉如泣”,让一些音乐大家闻而涕下。世界上任何“如诉如泣”的音乐作品,都不是那种应时的、实用性的、炫技性的、刻意而为的写作产品,而是作者毫无它求地用心和血铸成的精致“玩物”。阿炳的器乐创作就属于这种类型。他把自己的心跳和血液献给了他所创造的音乐,而不是应时和追求那表面的浮华。这里所言“如诉如泣”,是说这样的器乐作品情感真切、曲调性突出,意境深远,与受众者交流如述衷肠,以至于我们无法拒绝聆听它那揪心剐肺而娓娓道来的人生感叹和世态炎凉;这里所言“毫无它求”,是说我们听到和观察到的阿炳器乐创作,没见有什么特别的功利目的。《二泉映月》原本连标题都没有,还是杨荫浏先生提示他、帮他用了这么个题称。按阿炳自己话说,这是一首“依心曲”。依心呵,就是从心血中流出来的音乐!凡是深知中国传统乐器特殊性能的器乐玩家大都可以感受到,那是作者和受众群体共同喜爱的一种音调,由此奏者编者便将之倾注心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心和血将之磨砺而出。而这种磨砺是中国传统音乐积累中所有经典曲目,由粗略逐渐达至精致的一个主要路径,也是中国传统器乐(乃至其他音乐类型)演奏家制曲、衍生和创作某一民族器乐曲作品的一种优良传统。如《江河水》、《一枝花》、《豫北叙事曲》、《江南春色》、《大起板》、《十面埋伏》、《思乡》、《寒鸦戏水》、《春江花月夜》、《秦腔主题随想曲》、《鹧鸪飞》、《三五七》、《姑苏行》等等,都可以划入这种被奏者、编者用心“把玩”而广受欢迎的优秀民族器乐作品之列。
  阿炳音乐的灵魂在哪里?在传统音乐积累中,在大众音乐生活中,在奏者、编者心血磨砺中。这些,便是我的一种思考。
  二、魂兮归来
  上述阿炳音乐之魂思考,并不是此文的最终目的,而是想要结合当下我国民族器乐创作和表演现状进行呼吁:中国民族器乐曲的创作和表演,无论是现实还是将来,都不可“魂不守舍”,而需要我们面对某些误区和缺失呼唤——魂兮归来!
  当下我国民族器乐创作与表演,状态如何?其成绩当然不可低估,大作品、新创意和新探索的作品不少。但是,这不是我评价一位民间艺人成就的主旨,而是想要以阿炳音乐之魂为镜鉴,对照其某些方面失魂而产生的偏颇,以呈现我个人管见。
  我们的民族器乐创作和表演,某些方面确实失魂了,其下一些具体表现,当可窥见一斑:
  首先,我们的民族器乐比赛和表演(乃至教习),不少选手和学员,重技轻艺,片面追求舞台和表演“热闹效果”,炫技之风,充斥舞台和练习场所,甚至《野蜂飞舞》、《无穷动》之类西方技术性练习曲或炫技作品一并上阵,热闹非凡。凡舞台展示其复杂西式“技巧”时,个个得意自豪、精神抖擞;轮到传统音腔性乐曲演示时,常常虚浮失当、状态“疲软”,连《鹧鸪飞》这样的优秀曲目,大段传统连音奏法的驾驭都心有余而力不足,真可谓一个西式“快”字了得或“炫”字了得。一些所谓具有“新概念”的民族器乐新作,多见西方乐器演奏技法和结构的复制或模仿,少见相关民族乐器本身最具民族特色和意味的传统技法和意味的表达和弘扬,试问:传统之魂,哪里去了?!
  又如,民族器乐曲创作和表演,至今新作数量确实不少,但远离大部分民众审美习性和听觉传统的迹象却越来越明显。不少作品都以自我表现为时尚,仅在非常专业化的小圈子内流传,有的甚至在小圈子内都不被看好。总体而言,不少作品和表演,要么是不切合实际理念定位太“高”,要么是炫技成分过强,要么是动人乐思太少,要么是音乐结构庞杂。虽然近几十年来新作品创编不少,但多是“审美自视”或“眼光向上”,而“眼光向下”贴近传统音乐生活者寥寥,故难于见到更多受欢迎的普及性民族器乐新品出现。例如,迄今我们在春节和其他传统民俗节日中所见、所听的民族器乐曲,仍然还在“炒冷饭”,而且只有“冷饭”可炒——翻来复去还是“老三曲”:《步步高》、《喜洋洋》、《金蛇狂舞》,或者再加一个焕之先生的《春节序曲》。须知,这些都是四五十年前或更早时期的民族器乐编创了,这让当代大都市和新农村期盼出现自己爱听并能演奏的大众化新作的民族器乐爱好者,情何以堪?难道在当代音乐院校和乐团为数不少的民族器乐新作中就是筛选不出、推导不出几首让广大民众能够侧耳恭听、雅俗共赏的民族器乐新曲?试问:大众之魂,哪里去了?!
  再如,我们的民族器乐创作和表演舞台常常见到的是应时而作、应景而演的作品,那种用心写作、真情演释、动人心脾、过耳不忘可广泛传播的佳作并不多见。不少作品常常远离社会生活,停留在所谓创作“新理念”中不能自拔,甚至采用所谓工业化式的复制生产,美其名曰“现代创作”。其作品,有音响无人情,感情苍白,内涵缺失,更是写不出、演释不好动人心脾的抒情乐章和传统韵味曲调。首演完了,音乐会结束了,这些作品也就“消声匿迹”。由此我们也就很难从中体察到那种民间优秀乐人用心和血来打磨一首传统器乐曲作品的艺术精神,感受不到编创者和音乐之间那种心血交融的“杜鹃涕血”幽境,其音乐自然也就过耳飘去、烟消云散。须知,中国民族乐器的演释,被我们视之为不可或缺的“民族音乐”是因为她们都具有根基深厚的历史积累,都具有母源故土音乐的血脉特征。除去其中部分打击乐器外,余下大都属于演奏上以乐调见长,表演上以入心为佳的丝竹类乐器。无论是制曲还是演奏,历来就有“声尽意不尽”、“一曲万重情”的音心相映传统。现在,那么多苍白无情的民族器乐曲涌出,试问:心血之魂,哪里去了!?
  魂兮归来!由此我们需要为中国民族器乐招魂,需要为阿炳式中国优秀民族器乐精神招魂,魂兮归来!魂兮归来!!
  ①本文是2013年10月12日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纪念阿炳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伍国栋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其他文献
一、音乐传播及其学科现状  上古时期的文献《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从中我们了解到原始艺术“歌、舞、乐”的综合,这也是最早的音乐表演,但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传播。  在音乐传播考察中,“音乐传播”的传播学意义是音乐现象得以存在、音乐作品得以实现其功能的人的一种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最简单的表现是主体将音乐作品以特定的形式传送给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当
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使得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由以前的德育化教育和技能化教育向“审美的音乐教育”过渡,但学界一直没有停留过对“审美的音乐教育”是否就是音乐教育的本质以及“以审美为核心”提法是否妥当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批驳。据笔者研究,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管建华教授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近年来,管教授在音乐界主流媒体上著述论文十余篇,批驳“审美的音乐教育”观,极
旅美作曲家周龙最新力作、交响史诗《九歌——为四位独唱家与管弦乐队而作》,2013年10月19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向作曲家周龙致敬——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作品专场音乐会”世界首演。黄英(女高音)、梁宁(女中音)、莫华伦(男高音)、袁晨野(男中音)联袂林大叶指挥广州交响乐团。  这个挑战重点在于“用中文作为基调”。原非仅止语言声调,更多还是因为《九歌》本体隐喻的文意内涵。“我也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正彻底
音乐作为动画片整体风格塑造的主要元素,不仅参与情节推动,还是与动画画面并重的关键要素,甚至会成为整部动画的基石和灵魂。动画音乐包括了背景音乐、主题音乐等音乐内容。背景音乐是动画原声专辑中比例最重、数量最多的部分,对于整个动画的音画结合、音乐与镜头的叙事关系、艺术形象的刻画、环境氛围的烘托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背景音乐是研究动画音乐的突破口之一。日本是亚洲地区动画产业走在最前沿的国家,也是注
日本音乐史上内教坊一词初出于天平宝字三年(759,《续日本纪》卷22),它初现于日本宫廷中宴请宾客及外国蕃客时奏踏歌。内教坊在正月十六日踏歌节的宫廷仪式上出现外,9世纪中叶后在正月七日的白马节、正月二十一日的内宴以及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中内教坊奏女乐又频繁上演,在平安时期宫廷仪式音乐中内教坊的奏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内教坊一词及其组织机构来自于中国,唐内教坊初出于武德(618—626)初年,一百
响曲是西方近代音乐发展的文化标志。它以庞大的器乐规模和复杂的音响结构,将宏大叙事与哲学理念融汇其中,成为最具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音乐体裁。中国的大学教育酝酿于洋务运动,发端于戊戌变法,成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推动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大学”之名古已有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书”中的观念点明了“大学”修身治世的教育本质。行至近代,西方教育体制在中西文化的
2006年12月13、14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了两场别开生面、意义深远的音乐会。谓之别开生面,主要体现在形式上——师生同台,这在中国音乐院校的作曲教学上还是首屈一指的。其意义远不止两场作品音乐会,其形式反映的内在的教育理念的确为中国作曲教学的同行们显示了一条本应有的必经之路。这并非叶小纲教授刻意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其实这正是作曲教学中内在的一个要求。“因才施教”,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
“梦回大寨——献给劳动者的歌”大型晚会  在山西省昔阳县举行  2014年4月28日晚“梦回大寨——献给劳动者的歌”大型晚会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礼堂举行。乡土艺术家刘改鱼、石占明、刘红权、刘海平和来自晋中学院、忻州师范学院近二百名师生为大寨的劳动者们送上节日的祝福。85岁的老英雄宋立英、大寨铁姑娘郭凤莲以及几百名大寨人观赏了节目。  演出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是“寻梦到大寨”,主要看点是刘海平的晋中
2011年10月13—15日,“第九届中日音乐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来自日本大学、东京大学、东京文化财产研究所、东京艺术大学、日本创造学园大学、日本泽丽大学、日本昭和音乐大学、日本冲绳县立艺术大学、日本立教大学和日本学术振兴会等10所日本教研机构,以及国内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山东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编辑
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环节,音乐表演及其理论研究在近年逐渐得到国内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不仅有利于我们从理论层面对音乐表演艺术进行宏观与学理上的把握,同时,对于表演专业而言,无疑将推进其教学与练习过程中的系统性与学术性。目前,国内关于音乐表演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音乐表演的创造性问题、对音乐诠释问题的研究、音乐表演心理研究、音乐表演表现性分析”①,与之相比,杨健所著《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