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层的特权意识的表现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_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管理层是指以校长为核心的包括副校长、教导主任、各年级主任在内的领导集体。学校管理层是一个特殊的阶层,说它特殊在于一般除校长之外其他管理人员既是教学管理者、领导者,又是教学的实施者,也亲临教学一线,按理说也是教师队伍的一员,也应和普通教师一样,不应该有什么特殊性。但事实上,在很多学校却不是这样,学校管理人员,享有特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特权阶层。
  学校管理层的特权意识表现是:
  首先,享有话语权。
  很多学校的管理模式可简单归结为一个程序:校长提议——中层讨论表决——校长拍板。有时形成定论后以草案的方式向广大教师征求意见,一般是走走过场,修改的可能性很小,处于最底层的普通教师就是提出了修改建议或意见,也不一定被最终采纳。
  学校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学校,不是部分人的学校,更不是校长一个人的学校。学校建设关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利益,全体教育工作者理应有知情权和参与权,现实的情况是,学校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层掌控,普通教师根本没机会参与,或者人微言轻,根本没发言权,你即使提出个人的建议或意见,领导也不一定采纳,久而久之,教师的积极性被挫伤了,也不愿发表个人看法了,听之任之;反过来,领导层觉得教师不积极参与学校建设,不关心学校的发展,强行推行一些管理措施,反正也没人反对(因为教师明白,反对也白费力气,况且还被认为满腹牢骚,工作态度不端正)。
  其次,学校管理层享有免检权。
  很多学校对教师各项工作进行量化管理,隔一段时间就对教师的所谓“常规”进行检查。管理层中除了高居金字塔顶端的校长一般不教课外,其他人员也亲临一线,肩负教学工作。但在常规检查时,这部分人员显示出他们的特权,他们检查别人,自己却不被检查,属于免检对象。我们知道前段时间,食品和医疗卫生部门中有不少属于免检单位,可最终结果怎样,假药伪劣食品泛滥。免检并不等于质量过关,免检纵容和包庇了一些不法单位或个人。同样,在教育界,有的管理者,以领导者自居,自以为了不起,高高凌驾于教师之上,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说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其实,每个教师心如明镜,口不言而心不服,慑于种种形式的量化打分,有时候忍气吞声接受摆布。想想看这样的学校怎么能有大的发展。
  再次,学校管理层享有优厚待遇权。
  优厚的待遇是很多人极力想进入这个小圈子的动力,具体说来,待遇涉及多方面。比如,评优树先、分房,管理层都能名额优先,甚至逢年过节单位发福利,学校管理层也会得到双份,其他如班里各种款项及时上交了,各级相关领导也会相应得到一定的奖金,这对普通教师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进入了这个圈子,连入党都比普通教师优先得到机会,当然,他们要对校长负责,因为这块肥肉是校长赐予的,一旦失宠,他们也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朝不保夕;但总的说来,学校的干部好当,无过既有功。
  最后,学校管理层享有晋升权。
  提干有严格的等级,你只有步入管理层,才能有晋升的可能,一般情况,只要让校长看好,“上面”再有人提携,就可以官运亨通,步步青云,主任晋升为副校长,再过几年,副职变正职,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普通教师纵使你有很好的教学业绩,充其量给你顶某某优秀的帽子戴戴,想成为其中一员还要大费周折。
  《联谊报》上曾刊载一篇文章《梅贻琦的操守》。文章介绍说,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17年里,有着极强的规则意识,非常鄙视化公为私的行为,宁可委屈自己,也决不占公家的半点便宜。刚出任清华校长,就主动放弃前任校长享受的免交电话费、免费雇佣家庭帮工、免费拉两吨煤等几项“特权”。现在一些大学校长甚至中学校长常为人诟病,官僚气、势力、以权谋私、浪费、学术腐败都是显见的。他们与梅贻琦等一些优秀校长的区别,既体现在见识上,更体现在个人操守上。
  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有一个清廉的校长,热心为公的管理团队,才能带领好广大教师安心本职工作,教书育人,也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楷模。为此,学校必须真正实施民主管理制,摒弃专权;激活竞争机制,干部能上能下,不任人唯亲,选贤为能,奖惩分明,措施得力。舍此,学校就难以有大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新泰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浙江省玉环县城关第二初级中学创建于1969年,前身为环城乡初级中学,全校占地18亩,建筑面积4757平方米。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城关忠东山麓,毗邻玉环新客运中心,交通便利。学校现有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习的主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一般来讲,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1.行为准备;2.心理准备(兴趣、动力和情绪);3.知识和方法的铺垫。这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地位的体现,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条件和策略。  [关键词]高效准备行为准备心理准备知识和技能准备    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确立学生在课堂
教学是经由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教师正确恰当地组织与引领,促使学生自我觉悟与自我建构的自主学习过程。为此,课堂转型应当由“以教为主”的讲堂向“以学为本”的学堂转型。如此确立的学堂以“以学为本”作为出发点与归宿,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创设学生自学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将其学习成果应用于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中去。在“以学为本”的学堂中,自学不仅仅指学生能看懂书本知识,还要求教师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