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介绍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外部社会环境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等因素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审前调查资料的分享、人员分工、现场底稿等因素对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影响,从审前准备、合理分工、现场管理和信息沟通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效率;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目的是评价和界定企业主要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应负的经济责任,同时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和揭示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对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的评价、升迁和任用,同时对企业的后续健康发展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内容多、审计时间长、工作量大,属于全面性审计。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上述诸多内容,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和质量的因素有多种,外部社会环境、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等均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除上述因素外,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过程中的一些因素也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效率和质量直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应引起关注和重视。现通过分析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部分因素,从审计工作具体环节入手,探讨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措施和方法。
一、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因素
1.审前调查资料未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的利用
通常情况下,在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前,审计组均会开展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领导人的基本情况及其履行经济责任的基本情况、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审前调查结果对于审计组准确确定审计重点和方向、规避审计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审前调查资料和结果往往只用于项目组长或主审用来编制审计方案,却没有被审计组所有成员及时了解、分析和消化,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由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审计重点缺乏深入的认识,最终导致审计人员在进驻被审计单位后很难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同时,由于缺乏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发展的总体认识,对于审计发现很难从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的层面作出审计判断,进而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审计人员分工不够科学、合理
经济责任审计期间跨度一般都较大,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审计目标,对审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分工以会计年度分工或者以报表项目分工。从工作实践看,会计年度分工简单明了,责任明确,且减少了审计人员之间的工作交叉,但是因每个审计人员的涉及面太宽而导致无法深入揭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以会计报表项目分工能够使审计人员专注于所负责的项目,深入研究被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较好地控制审计风险,但其明显的弊端是容易导致审计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容易造成重复工作,影响工作效率。此外,由于上述分工均为单纯地从会计账簿的角度出发,均容易造成审计人员审计视野狭窄,不易使审计人员透过会计信息表象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和发展中存在的实质性的问题。
3.审计工作底稿未能在审计现场编制完成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记录,具体反映审计人员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从实践来看,在审计底稿的编制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在审计现场只注重审计证据的搜集,忽略审计底稿的编制。编制一份完整的工作底稿需要包括审计情况的即时记录、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形成审计意见等环节。由于受审计工作时间限制,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往往专注于审计证据的搜集、确认,对于审计资料的整理分析乃至于审计意见没有在现场记录于审计底稿,结果在撤离审计现场后编制审计底稿时往往出现需要被审计单位补充提供审计资料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
其次是只注重审计发现,不注重审计底稿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审计底稿应该全面反映审计方案规定的审计事项、审计过程及结果。但在具体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往往比较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取证工作,忽视“没有问题”的证据,从而形成审计中所查出的问题有证据、有记录,审计中没有查出问题的没有记录的现象,其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撰写审计报告的过程中只能反映所查出的问题,却无法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面情况进行表述,这无疑会影响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4.审计组长或主审在审计过程中未及时构建审计报告框架
按照通常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审计组长或主审需要在审计底稿的整理、汇总和分析工作完成后汇总审计发现的问题,评价审计结果,然后草拟审计报告,所以往往是在审计组撤离现场后开始撰写审计报告。事实上,随着现场审计工作的推进,审计重点、主要审计事项、审计发现以及部分审计结论会逐步清晰。因此,从审计组长或项目主审在审计项目中的主要职责来看,完全可以在审计项目现场工作期间就开始着手准备审计报告的框架以及主要内容,通过提前着手准备审计报告的框架和主要内容这一过程,反过来也会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审计底稿,避免撤离现场后再向被审计单位索取审计资料等工作,从而达到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作用。
5.审计报告内容和审计评价不够全面
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审计,目前的审计结果和评价体系重在经营情况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企业基本业务描述相对简单,绩效评价方面稍显不足。目前绩效评价方面就是核实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一般不涉及其他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由于审计部门本身无法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践中多会参考《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等规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该评价指标体系属于一般性评价,缺乏个体适用性。另外由于该评价指标体系侧重财务指标,而对关系企业发展的其他效益性指标涉及较少,因此对全面评价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缺乏适用性。 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措施
基于对上述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直接对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发挥着重要影响的因素分析,笔者结合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践中的尝试和探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1.充分安排审计项目审前准备工作,审计资料充分共享
审前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审计工作越顺利,否则在某种程度上就会产生阻力或延缓审计工作时间。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性的特点,如果在审前准备阶段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业务流程了解不够全面,就很难找到薄弱环节,不利于确定审计重点,容易造成盲目全审,这势必会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审前准备工作除了了解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人员、内控制度、业务流程和年度财务分析报告及会计报表等基本情况外,还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任职人员在任期内企业的主要发展思路和经营成果,收集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取得被审计单位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总结及计划和被审计人员的述职报告。上述资料取得后应及时共享给审计组成员,以便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经营管理情况有总体的认识和了解。科学安排审前准备工作,科学地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有效共享前期资料,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2.统筹配置审计人力资源、合理分工
审计组长应根据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业务的熟悉情况统筹配置人力资源、合理分工。首先应尽量选用熟悉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以前审计过该单位或类似单位,具有相关专长的审计人员作为审计组成员,使审计人力资源得以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人员的潜能,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保证。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相对简单、管理情况较好,审计组每位成员都具备较丰富的审计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比较了解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按照会计年度进行分工。按审计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分工时应考虑被审计单位业务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管理情况,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情况,审计组成员数量和审计人员能力情况等。审计人员与审计任务之间应当做到不重不漏,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防止不同审计人员负责同一审计事项影响审计组的相互协作。根据审计项目的不同审计重点进行分工,这样既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又保证了审计项目质量。
3.审计组长要在整体上对项目进行掌控,现场及时构建审计报告框架
审计组长要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有效发挥业务指导作用。审计组长应从总体上把握审计思路,寻找审计重点,将各项重点明确分工,使整体审计思路在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之问、审计组内部成员之间融会贯通,保证每一阶段、每一部分都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整体工作效率将会大大提高。现场审计过程中要适时对审计项目进行阶段性总结、查漏补缺,审计组长应根据审计项目进度安排,适时进行各小组的阶段性总结性汇报,通过总结汇报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同时让各小组之间对审计情况有总体性了解,查漏补缺防止遗漏重要事项,这样既保证了项目实施不偏离既定的审计重点,对相对滞后的审计点也是一个推动和促进。同时在审计项目现场工作期间就开始着手准备审计报告的框架以及主要内容,通过提前准备审计报告的框架和主要内容会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审计重点和方向、完善审计工作底稿,避免撤离现场后再向被审计单位索取审计资料等工作,从而达到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作用。
4.加强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组成员间的信息沟通
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环境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畅通的沟通渠道是提高审计效率重要的环节之一。审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相互及时的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往往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组长与审计项目各小组、各组员间及时的信息沟通、重要审计信息的传递对于提高审计效率、避免审计重要事项遗漏、较为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工作起着重要作用。一项业务的核算往往会涉及到资产、负债、损益多个科目,因此要搞清一项业务的全貌,必须发挥所有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每个参与审计的人员能随时随地进行有效沟通,而如何有效地、合理地调动每个相关审计人员的积极性,需要审计组长采取小组会议等形式将获得的有用信息及时传递给每个成员,适时串联项目信息,让审计组成员能从整体上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使团队成为有机整体,发挥团队作用,提高审计效率、高效完成审计工作底稿。
5. 进一步丰富审计报告内容,完善审计评价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审计,审计报告应在阐述企业经营情况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基础上,增加企业基本业务情况的描述,这有利于报告接收者或接任者全面了解企业业务情况,对于管理层决策或接任者顺利进入新角色都有着重要作用。丰富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全方位监督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笔者认为这方面可以加强研讨,积极寻找对标企业,对绩效评价内容进行扩充,在相关数据资料支撑下尽可能的扩大范围。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考核指标分析评价上,考虑被审企业在所处行业中水平变化的对比分析,对被审企业经营指标进行纵向(不同年度)和横向(同行业/竞争对手)对比分析,这样能更加全面地考评被审计单位责任人的经营绩效,也可以使报告的接收者较为立体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和责任人的经营管理情况,这样也能相应凸显审计为经营管理层提供服务、咨询等价值管理的功能,达到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目的。
除上述提到的措施外,注重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将审计沟通贯穿于整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始末,会给审计工作效率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发挥信息化优势,将计算机技术与现场审计有机结合,利用审计信息化手段弥补手工手段的不足,发现手工条件下无法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审计抽样、内部控制测评等审计方法,也将提高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建平.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M].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勇.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87至2007年研究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9(03).
[3]饶庆林,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思考[J].财会通讯,2010(04).
作者简介:许 盛(1982-),男,河南周口人,审计师,内部审计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方向。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效率;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目的是评价和界定企业主要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应负的经济责任,同时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和揭示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对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的评价、升迁和任用,同时对企业的后续健康发展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内容多、审计时间长、工作量大,属于全面性审计。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上述诸多内容,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和质量的因素有多种,外部社会环境、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等均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除上述因素外,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过程中的一些因素也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效率和质量直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应引起关注和重视。现通过分析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部分因素,从审计工作具体环节入手,探讨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措施和方法。
一、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因素
1.审前调查资料未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的利用
通常情况下,在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前,审计组均会开展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领导人的基本情况及其履行经济责任的基本情况、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审前调查结果对于审计组准确确定审计重点和方向、规避审计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审前调查资料和结果往往只用于项目组长或主审用来编制审计方案,却没有被审计组所有成员及时了解、分析和消化,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由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审计重点缺乏深入的认识,最终导致审计人员在进驻被审计单位后很难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同时,由于缺乏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发展的总体认识,对于审计发现很难从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的层面作出审计判断,进而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审计人员分工不够科学、合理
经济责任审计期间跨度一般都较大,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审计目标,对审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分工以会计年度分工或者以报表项目分工。从工作实践看,会计年度分工简单明了,责任明确,且减少了审计人员之间的工作交叉,但是因每个审计人员的涉及面太宽而导致无法深入揭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以会计报表项目分工能够使审计人员专注于所负责的项目,深入研究被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较好地控制审计风险,但其明显的弊端是容易导致审计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容易造成重复工作,影响工作效率。此外,由于上述分工均为单纯地从会计账簿的角度出发,均容易造成审计人员审计视野狭窄,不易使审计人员透过会计信息表象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和发展中存在的实质性的问题。
3.审计工作底稿未能在审计现场编制完成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记录,具体反映审计人员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从实践来看,在审计底稿的编制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在审计现场只注重审计证据的搜集,忽略审计底稿的编制。编制一份完整的工作底稿需要包括审计情况的即时记录、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形成审计意见等环节。由于受审计工作时间限制,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往往专注于审计证据的搜集、确认,对于审计资料的整理分析乃至于审计意见没有在现场记录于审计底稿,结果在撤离审计现场后编制审计底稿时往往出现需要被审计单位补充提供审计资料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
其次是只注重审计发现,不注重审计底稿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审计底稿应该全面反映审计方案规定的审计事项、审计过程及结果。但在具体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往往比较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取证工作,忽视“没有问题”的证据,从而形成审计中所查出的问题有证据、有记录,审计中没有查出问题的没有记录的现象,其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撰写审计报告的过程中只能反映所查出的问题,却无法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面情况进行表述,这无疑会影响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4.审计组长或主审在审计过程中未及时构建审计报告框架
按照通常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审计组长或主审需要在审计底稿的整理、汇总和分析工作完成后汇总审计发现的问题,评价审计结果,然后草拟审计报告,所以往往是在审计组撤离现场后开始撰写审计报告。事实上,随着现场审计工作的推进,审计重点、主要审计事项、审计发现以及部分审计结论会逐步清晰。因此,从审计组长或项目主审在审计项目中的主要职责来看,完全可以在审计项目现场工作期间就开始着手准备审计报告的框架以及主要内容,通过提前着手准备审计报告的框架和主要内容这一过程,反过来也会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审计底稿,避免撤离现场后再向被审计单位索取审计资料等工作,从而达到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作用。
5.审计报告内容和审计评价不够全面
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审计,目前的审计结果和评价体系重在经营情况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企业基本业务描述相对简单,绩效评价方面稍显不足。目前绩效评价方面就是核实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一般不涉及其他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由于审计部门本身无法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践中多会参考《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等规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该评价指标体系属于一般性评价,缺乏个体适用性。另外由于该评价指标体系侧重财务指标,而对关系企业发展的其他效益性指标涉及较少,因此对全面评价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缺乏适用性。 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措施
基于对上述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直接对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发挥着重要影响的因素分析,笔者结合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践中的尝试和探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1.充分安排审计项目审前准备工作,审计资料充分共享
审前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审计工作越顺利,否则在某种程度上就会产生阻力或延缓审计工作时间。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性的特点,如果在审前准备阶段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业务流程了解不够全面,就很难找到薄弱环节,不利于确定审计重点,容易造成盲目全审,这势必会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审前准备工作除了了解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人员、内控制度、业务流程和年度财务分析报告及会计报表等基本情况外,还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任职人员在任期内企业的主要发展思路和经营成果,收集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取得被审计单位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总结及计划和被审计人员的述职报告。上述资料取得后应及时共享给审计组成员,以便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经营管理情况有总体的认识和了解。科学安排审前准备工作,科学地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有效共享前期资料,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2.统筹配置审计人力资源、合理分工
审计组长应根据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业务的熟悉情况统筹配置人力资源、合理分工。首先应尽量选用熟悉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以前审计过该单位或类似单位,具有相关专长的审计人员作为审计组成员,使审计人力资源得以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人员的潜能,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保证。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相对简单、管理情况较好,审计组每位成员都具备较丰富的审计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比较了解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按照会计年度进行分工。按审计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分工时应考虑被审计单位业务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管理情况,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情况,审计组成员数量和审计人员能力情况等。审计人员与审计任务之间应当做到不重不漏,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防止不同审计人员负责同一审计事项影响审计组的相互协作。根据审计项目的不同审计重点进行分工,这样既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又保证了审计项目质量。
3.审计组长要在整体上对项目进行掌控,现场及时构建审计报告框架
审计组长要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有效发挥业务指导作用。审计组长应从总体上把握审计思路,寻找审计重点,将各项重点明确分工,使整体审计思路在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之问、审计组内部成员之间融会贯通,保证每一阶段、每一部分都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整体工作效率将会大大提高。现场审计过程中要适时对审计项目进行阶段性总结、查漏补缺,审计组长应根据审计项目进度安排,适时进行各小组的阶段性总结性汇报,通过总结汇报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同时让各小组之间对审计情况有总体性了解,查漏补缺防止遗漏重要事项,这样既保证了项目实施不偏离既定的审计重点,对相对滞后的审计点也是一个推动和促进。同时在审计项目现场工作期间就开始着手准备审计报告的框架以及主要内容,通过提前准备审计报告的框架和主要内容会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审计重点和方向、完善审计工作底稿,避免撤离现场后再向被审计单位索取审计资料等工作,从而达到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作用。
4.加强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组成员间的信息沟通
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环境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畅通的沟通渠道是提高审计效率重要的环节之一。审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相互及时的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往往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组长与审计项目各小组、各组员间及时的信息沟通、重要审计信息的传递对于提高审计效率、避免审计重要事项遗漏、较为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工作起着重要作用。一项业务的核算往往会涉及到资产、负债、损益多个科目,因此要搞清一项业务的全貌,必须发挥所有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每个参与审计的人员能随时随地进行有效沟通,而如何有效地、合理地调动每个相关审计人员的积极性,需要审计组长采取小组会议等形式将获得的有用信息及时传递给每个成员,适时串联项目信息,让审计组成员能从整体上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使团队成为有机整体,发挥团队作用,提高审计效率、高效完成审计工作底稿。
5. 进一步丰富审计报告内容,完善审计评价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审计,审计报告应在阐述企业经营情况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基础上,增加企业基本业务情况的描述,这有利于报告接收者或接任者全面了解企业业务情况,对于管理层决策或接任者顺利进入新角色都有着重要作用。丰富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全方位监督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笔者认为这方面可以加强研讨,积极寻找对标企业,对绩效评价内容进行扩充,在相关数据资料支撑下尽可能的扩大范围。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考核指标分析评价上,考虑被审企业在所处行业中水平变化的对比分析,对被审企业经营指标进行纵向(不同年度)和横向(同行业/竞争对手)对比分析,这样能更加全面地考评被审计单位责任人的经营绩效,也可以使报告的接收者较为立体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和责任人的经营管理情况,这样也能相应凸显审计为经营管理层提供服务、咨询等价值管理的功能,达到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目的。
除上述提到的措施外,注重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将审计沟通贯穿于整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始末,会给审计工作效率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发挥信息化优势,将计算机技术与现场审计有机结合,利用审计信息化手段弥补手工手段的不足,发现手工条件下无法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审计抽样、内部控制测评等审计方法,也将提高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建平.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M].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勇.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87至2007年研究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9(03).
[3]饶庆林,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思考[J].财会通讯,2010(04).
作者简介:许 盛(1982-),男,河南周口人,审计师,内部审计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