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ferhi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文学大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最重要的作用是传道,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更应把德育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因为历史课的特点也决定了历史课是除思想政治课外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课程,并且从道德的养成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而不是成年以后。因此,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必要的。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可以说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就是品德教育。所以,简单地说,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体讲则是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同学老师,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教育;是温良恭俭、文明礼貌的教育;是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教育;是科学态度、敬业精神的教育;是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不可想象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家乡,连家乡都不爱的人会爱祖国,连祖国都不爱的人会爱党爱社会主义。我们希望通过德育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做到谦虚好学、勤奋上进、诚实正派、遵纪守法,爱家乡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这也就实现了我们历史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呢?
  一、紧扣课本,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科书写进的大量优秀历史人物,是道德知识教育的生动材料。借助于优秀人物的形象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教师可以先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再进一步从个体涉及的社会关系分析和规范这些道德品质。个体涉及的社会关系有三:一是个人与国家、民族、阶级、集体之间的关系;二是个人与他人(包括师长、父母、同志、朋友等)之间的关系;三是个人对自己(即自我道德修养)的关系。任何个体在面对这三种关系时,必然会产生各种道德标准和行为抉择。对上述三种社会关系的处理是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基础。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归纳历史人物道德行为所涉及到的三类社会关系,是道德知识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特点,应主要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观。
  二、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内心体验。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借助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历史教师加工创设的道德情境中道德形象的行为、情感及道德知识进行,具有间接的、想象的、伦理认知的特点。道德情感的培养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主要借助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进行。历史上的道德形象虽然远离现实,是间接的,但他们是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榜样而存在,并且生动、具体、鲜明,所以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艺术地锤炼、组织教学语言,潜心酝酿情感,使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
  另外,与历史知识有关的电影、电视、小说等文艺作品对培养道德情感也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优秀文艺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或组织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行为主要包括道德的行为方式和道德习惯两部分。历史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需要通过有意识的练习以及与坏习惯恶势力作斗争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中学会处世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逐渐明辨是非、习善成性。当前,一些青少年受社会不良道德风气及家庭不健康教育的影响,养成了自私、享乐、厌恶劳动、不爱学习,不敬老爱幼等诸多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作为历史教师应与班主任及学校协调一致,并争取家长的配合,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贡献。
  总的来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紧扣教材内容,通过老师讲授,学生讨论,观看一些历史声像资料,甚至发挥学生的想像让学生表演一些历史剧情等方式去感受历史,体验历史,认识历史。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人,因此,历史教学对德育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重视。
其他文献
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语文课的第一个环节,十分关键,应当引起重视。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
期刊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有相当数量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文质兼优的文学作品。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在分析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索、思考、比较、想象和补充,使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从而得到许多启迪,一定会感到非常愉快,觉得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对美增加了不少认识,因而汲取力量。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活动。这种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抵制“地摊文学”的侵蚀。
期刊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中,约占五分之一的教学时间,如何使德育在数学学科这主渠道中畅通,使德育有机地寓于数学教学中,值得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重视并研究。笔者就数学如何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谈一点个人的见解。  一、通过对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  在教学中,教师可用一定的时间向学生简介数学史上的价值,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授正负数时,
期刊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它的强弱直接反映出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高考试卷中阅读理解
期刊
开学初我曾布置一篇作文:“老师请你……”。有几个学生的作文“老师请你把掌声送给我们”和“老师请你别吝惜你的表扬”忽使我受到触动,感受颇深。是啊,在当今“师者,父母也”、“师道尊严”的影响下,大多老师扮演“父母权威者”的角色,老师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绷着脸,在学生对问题有独到见解,对教师的思维进行反驳时,回答问题有所偏差、几次引导未果时……,有些教师往往为求一时安宁而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学生情
期刊
教学互动的实施,需要有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才能实现教学相长,这也是新课标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最关键的部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数学课堂师生教学互动的举措进行探究。  一、巧用知识背景,诱导师生互动,使学生易于参与课堂教学。  从实际日常生活入手,使学生易于参与课堂教学,促进师生互动.数学知识中有许多是源于实际生活的,因此数学问题的引入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如
期刊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其学生观的核心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展,是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个别或一部分学生的有效发展。在我们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是有差异的。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是具备
期刊
“一案三段五环节”自主课堂是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主体性教育理论”创设的一种自主课堂方式,是一种被公认的有效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模式能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满足学生各自的最大需求。  一、“一案三段五环节”自主课堂
期刊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为五个基本环节,即动机的激发,知识的摄取,知识的领会,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每个环节都具有相应的心理因素,依次分别为动机、感知、思维、记忆、技能。这五个心理因素相互制约、彼此促进。笔者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思维是核心环节,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非常直接并特别突出的。  教学实践证明
期刊
信息社会的发展,对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能够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准确地获取必要的信息,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中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在中学教育中怎样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呢?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信息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