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采:父母都应该学点心理学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hicahg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文采简介】
  林文采,女,马来西亚籍华人,著名的亲子婚恋专家,美国心理辅导学博士,美国临床辅导学博士,著名的萨提亚临床督导及课程导师,马来西亚萨提亚中心首席导师,中国NLP学院首席萨提亚导师,从事心理辅导25年,担任广播电台心理辅导节目主持人15年。目前在马来西亚、中国等地进行教学、辅导工作。著有《爱无止境》《少年心事》《我心深处》等专著。同时,她还是四个孩子的妈妈。
  
  在国际心理学界,林文采博士享有很高的声望,是心理学重要流派“萨提亚理论”的忠实践行者和杰出代表,对用萨提亚理论指导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有丰富的经验。借林博士来上海主持心理辅导课程的机会,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做自己的好父母
  记:我采访过好几位致力于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专家,发现他们有一个共识: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修炼得很好,那么他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一位好父母。您也这样认为吗?
  林:是的。家长首先要做自己的好父母,其次才是做孩子的好父母。为什么说首先要做自己的好父母呢?就是你要有办法对自己温和而又坚持。也就是说,当你失败了,有挫折感了,你会怎么对待自己?会不会对自己非常严厉?会不会不能原谅自己?如果是的话,那么当你的孩子犯错时,你也会这样对他。另外一点就是,你有没有办法管得住自己。遇到不该做的事,你的内心能不能对自己坚持说“不”?如果你能做到,那么你以后也能对孩子说“不”;如果你对自己做不到,那么教育孩子时你可能也完全凭心情,不懂得如何拿捏分寸。所以,一个人不用等到有了孩子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好父母,当他面对自己的事情时,就已经可以预知答案了。
  记:但是孩子的个性似乎很难把握,在亲子互动中会有很多变数。
  林:孩子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天性。这些天性里面有好的,有不好的,有优点,也有缺点,甚至同样一个特点,有时候是优点,有时候就是缺点。比如一个人很豪爽,那他可能就不那么细腻,这时要看父母怎样引导这个孩子,能不能让孩子发展他天性里的强项。父母通常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因为反正它已经有了。相反,对于孩子缺乏的,就会一直批评和指责。我认为,比较好的方式是先肯定,然后再想办法补足他没有的部分。有时候,父母可能觉得不理解孩子,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天生的性格就跟父母不一样。父母可能不了解孩子,但是可以学习,发现孩子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对优点,鼓励孩子不断地发展,对缺点,则加强教育。
  记:如果说性格温和而坚持的人比较容易成为好父母,那么是不是生性暴躁的人很难成为好父母?
  林:暴躁,是因为心里有某种情绪没有处理掉,而不是天性。我其实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但是我不会对别人乱发脾气,这是我处理好了自己情绪的缘故。所以,暴躁的父母首先应该处理好自己内心的东西,而不是把情绪转嫁给孩子。这种处理不是压抑。如果我生气了,我就会告诉孩子我生气了,我不喜欢他的某某行为。这时,孩子自己就会注意了。因为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孩子不愿意去破坏这种很好的关系。其实孩子天生就知道,他的感情、生理上的需要统统要依靠父母,所以,只要父母的要求是合理的,孩子就会想办法不去破坏那种关系。除非你的要求太不合理,他才会拼命地反抗。
  记: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我们的情绪常常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旁观者的目光、同辈人之间不自觉的攀比等等。
  林:这涉及父母的自我认可问题。缺乏自我认可的父母,往往要通过孩子的表现和孩子的改变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比如,一位自我力量不足的妈妈总会要求孩子教养好、有礼貌、成绩优秀……用这些来证明自己是个好妈妈。但如果父母的自我认可足够的话,孩子吵闹时他会想孩子可能情绪不好,孩子遇到了问题时,他会想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帮助他,而不会把这些变成个人问题,脑子里总是想,哎呀,孩子这个样子让人看到的话,会怎么想我?其实,孩子最讨厌被利用的感觉,如果你总是对他说“你一定要好好表现,要不妈妈的脸就被你丢光了”,那么孩子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给父母挣面子,他会选择反叛而不是乖乖合作,因为让父母遂了愿,就意味着孩子葬送了自我价值。
  记:那么父母怎样才能有效控制这种心态呢?
  林:父母要先把“自我”调整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多种选择的人,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成为一个能觉察到自己的内心而且能够把内心表达出来的人。一个人只有把自我调整好了,他才能从容应对外界各种各样的问题。
  记:是不是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学呢?
  林:我觉得是。就好像每个人都要懂一些营养学一样,也应该懂一些心理学。而且,无论你要帮助自己还是要帮助孩子,都需要先懂得自己的心。
  放下内心的遗憾
  记:中国的父母有一种普遍的心理:越是自己童年缺失的东西,越要在孩子身上补偿。比如零食、玩具、自由、尊重等等。对于这种偏激的心理,您认为应该怎样克服?
  林:具有这种心理,说明父母不愿接纳自己的成长,他讨厌自己的成长,不能放下自己童年时对父母的那些未实现的渴望。我认为这样的父母首先要放下内心的遗憾,否则面对孩子时就会拿捏不准,不是做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其次,这样的父母要从自己的成长中看到积极的一面,问自己:我能不能接受自己的成长?也许很困难,但是我毕竟今天活得还不错,而且,因为有遗憾,我还更加坚强、独立和宽容。童年生活中,一定会有遗憾,每个人都如此,但是童年肯定也带给过你积极的东西。无论如何,你自己走过去了,也学到了很多,所以,请接纳你自己,接纳你的成长,放下对父母的渴望。
  记:那么现在,当我们能够影响孩子的童年,我们恰恰就是孩子的渴望时,是不是应该要求自己尽可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让他今后更容易接纳自己的成长呢?
  林:孩子的渴望是属于他自己的,父母没有义务去完全实现孩子的渴望,就好像你的父母没有义务实现你的全部渴望一样。每个人的渴望只属于自己,别人如果愿意帮你实现,你要心存感恩,如果没有,那也是自然的事。如果我的孩子跟我说别人的妈妈怎样怎样好,我会跟他说:“对不起,我做不到。”而且我会告诉他:如果你能完成妈妈的渴望,妈妈会很高兴,但如果不能完成,我一样接受你,一样喜欢你——妈妈能无条件地接受你。然后我会问他:如果妈妈不能完全满足你的渴望,你能接受妈妈吗?
  记:我听到一种说法:亲子时间的质比量更重要。您同意这个观点吗?
  林: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觉得质和量都重要。需要工作的妈妈,有必要在孩子3岁前把工作的脚步放慢一点,做出某些调整,使得自己既能工作又不至于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工作上,没有时间陪孩子。毕竟,生孩子是自己的选择,我们对孩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谓“重质不重量”其实是一种逃避内疚的借口。“重质”,并不是说你要不停地纠正孩子、教导孩子,只要平静地待在孩子身边,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和安慰。等孩子长大些,与父母同处一室,父母做父母的事,孩子做孩子的事,这也是一种陪伴,会带给孩子内心的安定。
  记: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何不同?
  林:母亲对孩子的最大影响是在情绪上,即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对女儿的影响尤其大,因为儿子的抵抗能力会强一些,会逃避。情绪稳定的妈妈对孩子意义重大,远比物质上的满足重要得多。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在孩子的个人形象上。爸爸对孩子说一句“你是一个好孩子”,胜过妈妈的十句话。孩子5岁以后,爸爸的影响更加重要,父子或父女关系的好坏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变得十分关键。
  高关爱,高要求
  记:当下的中国孩子,尤其是学龄孩子,精神压力都很大,“郁闷”成为他们的口头禅。您认为孩子的精神压力从何而来?
  林:孩子在18岁以前,对他影响最深的人是父母和老师。从出生开始,孩子首先会在家里寻求一种无条件的爱。万一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这种爱、接受和肯定,他就会在求学的过程中向老师寻求。如果他在家里和学校都无法得到肯定,他的寻求焦虑就会特别强烈。成年后,他会努力工作,渴望从老板、上司那里得到肯定。如果他得不到,他会从伴侣那里寻求。如果他还是无法得到,他还有最后一个对象: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代替自己被他人肯定。于是,父母的焦虑就转嫁给孩子了。父母这样做往往是不自觉的,却是蛮横的、强制的。再加上老师也希望从孩子的表现来获得肯定,现在的孩子其实是在替所有长辈承受精神压力。
  记:这些被父母转嫁而来的压力,对孩子们的影响如何呢?
  林:只有少数孩子能够克服这些压力,表现可以满足长辈的要求,其余的孩子因为无法克服,结果就出现了很多情绪问题,而且孩子的情绪问题会越来越多。
  我经常为中小学生做心理辅导,他们的问题其实全是情绪问题。其中,许多孩子学习成绩好得不得了,这说明孩子的精神压力并非是学业本身造成的。
  记:父母关注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但关注往往要给孩子提要求,于是压力就来了。请问,如何解决这对矛盾?
  林: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寻求他人的关注。可是,大多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是很突出,如果这时他发现不好的行为能受到注意,他就会做不好的事,而且变本加厉。对这些孩子来说,情愿被惩罚,也不愿意被忽略。有时孩子被忽略,会做出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有时,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像话,其实是由于得到了父母的“鼓励”,因为父母只关注、斥责孩子坏的一面,对孩子好的一面却没有关注和表扬。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常常会纠缠父母,问东问西,要这要那,这表示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父母不可以嫌孩子烦,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渴望。父母必须了解,这种温馨的日子不会长久,等孩子长大了就会远走高飞,此时为何不珍惜呢?
  当孩子稍大一些,父母在处理上述问题时,只需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做好事时注意他,做坏事时忽略他。如果这个方法运用得当,可以在家庭教育上收到很好的效果。
  最好的教育是“高关爱,高要求”。“高要求”指的不是要求孩子考高分,而是整个人格成长的成绩,包括纪律、礼貌、情绪管理等等。然而,现在的父母,很多都是“高关爱,低要求”,老师恰恰相反,是“低关爱,高要求”,对孩子的成长都不利。对孩子高关爱,才有资格对孩子提出高要求。家长如此,老师也如此。那些对教育有热诚,真心关爱孩子的老师,是非常受学生爱戴的。
  记:那么,如何教孩子缓解精神压力,消除不良情绪呢?
  林: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题以后,父母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教孩子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分别是:教孩子表达、写日记和玩游戏。
  处理不良情绪,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很多情绪可以借语言来表达和发泄,希望父母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教导他学习表达情绪的词汇,如:我很生气,我感觉很快乐,等等。这可以让孩子知道怎样把情绪说出来,释放内心的压力,大人也知道该怎样帮助他。
  当孩子愿意告诉父母他内心的感觉,这表示父母可以深入他内心,帮助他处理不良情绪。即使孩子对你说:我很生气!你也不必激动,因为这表示孩子是可以深入沟通的。如果一问三不知,孩子什么都不讲,你要怎样帮他呢?他不表达是因为他根本就不信任你。
  另外,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从小写日记,用文字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不过这仍不比说出来的好。
  最后,希望父母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或有肢体动作的游戏,让孩子发泄不良情绪。情绪其实是一种能量,可以转换成动能或声能等。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文学是很多艺术门类的基础,影视在发展中融汇了文学的精华。仔细看了一些电影后,我发现电影与作文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作文亦如拍电影,我们就是导演,就是编剧,我们笔下的文字就是演员,作文就是我们自编自导的一出戏。  一部好的电影最重要的是灵魂,也就是含义,如果这个电影没有任何含义,那么不会让人记住很久,再绚丽的画面,再过瘾的听觉享受,都是如此。只有那些蕴含着深刻哲理的故事才会成为永恒的经典。每个人看电影的
目的比较急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LA)与开腹手术(OA)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腹腔镜手术的优势所在。方法随机选择2009~2011年医院收治并行阑尾炎手术6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