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对我国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目前所承担的管理任务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和核心任务,探讨了教务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通过对校企合作下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探讨,分析了工学结合办学的必要性,并对其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教务管理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必须有管理理念做先导,管理工作始于目标是也终于目标,管理效能是实现管理目标的保障,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标志着管理效能的高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通过教育业务管理来实现,教育事务管理对教育业务管理起服务和支撑作用,教育业务管理和教育业务之间都要用到教务管理体制和机制。
1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崛起,高校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市场经济的洪流,高职院校被纳入市场的调控和竞争当中。其管理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引入企业理念,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有效克服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初期的种种问题,明确对口行业关于人才数量、质量、规格等多方面的要求,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理念引入高职院校,符合高校市场竞争的需要,促使高职院校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求其根据行业和市场的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实现学校与对口企业之间的全方位接触,促进学生角色的转变,以适应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一规律,高职教育必须用企业的视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和人文修养,使其快速融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在高职教育中引入企业理念,能够有效拓展高职教育的育才视野,促进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进而更加符合经济建设的多种需要,是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
2校企合作院校教务管理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不仅要讲质量,还要讲效率,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解决问题要及时、准确,处理事件要果断、迅速。随着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不断调整,导致每学年的教务管理工作不断有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有时候需要快速合理的给出解决方案,由于二级学院管理自主权有限,教务管理的决定权主要集中于教务处,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时间浪费在请示、汇报、研究与扯皮中,大大影响了教务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也容易滋生互相推诿的情绪。随着校企合作形式的深入,各种订单班、合作培养班等新的教学形式不断产生,对二级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学院领导往往更加重视教学计划的调整和专业教师的培养,对教务管理工作往往重视不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教务管理工作涉及到整个教学各个环节,日常事务繁琐但非常重要,且易出现教学事故,但由于領导对教务工作重视不够,不注意提高教务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导致教务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上,更多的强调规范性操作,只满足于领导布置什么就做什么,缺乏处理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缺少合理的待遇和激励措施,影响了教务管理队伍的稳定,造成教务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3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教学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运行效果,首先要处理好校院两级的关系,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是校教学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并受其约束控制,院教学管理既要实现自己的具体目标,又要兼顾全校的整个大局,两级之间必须相互沟通,协调配套,形成合力。在校企合作教学改革中,一旦遇到非常规教学情况,校教务处应该在权力范围内灵活处理,尽量提供可行思路解决,二级学院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提供可行思路,提高事情解决的时效性。其次要理顺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关系,教学管理的每一项工作、每一道环节都是保证教学正常运行的一个流程,在教学组织中,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因此教学管理各个环节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发挥整体优势。同时要处理好教务人员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务员和教师之间虽然各有分工,但工作任务相互关联,要理顺教务管理工作还要加强这两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3.1加快建设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
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带来了机遇,这项工作也必将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但同时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时常会有些非常规教学安排,现有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又一时难以实现,导致教务任务无法按要求完成,因此完善的信息化建设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用支撑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是完成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规划难以通过调研和需要分析确定其所有的内涵,难以在规划、设计、开发、实施前完全确定系统详细的目标和内容,也难以通过一个详尽的设计去简单的、全方位的组织和控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因而这个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出问题、总结问题,通过不断的修改与完善,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教育服务支撑体系,提高教务管理水平,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改革进程。
3.2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从学院领导的角度来说,应该根据教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激励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潜能,使教务管理人员能够开创性的开展工作,对于业务水平高、工作业绩突出的人员,应适当给予晋升的机会,是同行之间产生竞争的局面,使教务工作充满活力。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务工作如内部教务管理、学籍档案、成绩单、试卷库等是否管理完善,应制定出一系列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考评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在竞争的基础上,在学院内部应该通过刚柔结合的管理方法,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避免和缓解教务管理中存在的矛盾。
4结束语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也愈发艰巨。为了适应学校改革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高职院校教务处必须规范教务管理工作,提升教务管理水平,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作用下,面向市场,科学合理地辅助人才培养工作,引导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务管理创新,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建清,高等学校教务管理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1
[2]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
关键词:教务管理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必须有管理理念做先导,管理工作始于目标是也终于目标,管理效能是实现管理目标的保障,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标志着管理效能的高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通过教育业务管理来实现,教育事务管理对教育业务管理起服务和支撑作用,教育业务管理和教育业务之间都要用到教务管理体制和机制。
1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崛起,高校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市场经济的洪流,高职院校被纳入市场的调控和竞争当中。其管理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引入企业理念,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有效克服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初期的种种问题,明确对口行业关于人才数量、质量、规格等多方面的要求,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理念引入高职院校,符合高校市场竞争的需要,促使高职院校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求其根据行业和市场的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实现学校与对口企业之间的全方位接触,促进学生角色的转变,以适应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一规律,高职教育必须用企业的视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和人文修养,使其快速融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在高职教育中引入企业理念,能够有效拓展高职教育的育才视野,促进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进而更加符合经济建设的多种需要,是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
2校企合作院校教务管理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不仅要讲质量,还要讲效率,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解决问题要及时、准确,处理事件要果断、迅速。随着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不断调整,导致每学年的教务管理工作不断有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有时候需要快速合理的给出解决方案,由于二级学院管理自主权有限,教务管理的决定权主要集中于教务处,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时间浪费在请示、汇报、研究与扯皮中,大大影响了教务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也容易滋生互相推诿的情绪。随着校企合作形式的深入,各种订单班、合作培养班等新的教学形式不断产生,对二级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学院领导往往更加重视教学计划的调整和专业教师的培养,对教务管理工作往往重视不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教务管理工作涉及到整个教学各个环节,日常事务繁琐但非常重要,且易出现教学事故,但由于領导对教务工作重视不够,不注意提高教务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导致教务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上,更多的强调规范性操作,只满足于领导布置什么就做什么,缺乏处理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缺少合理的待遇和激励措施,影响了教务管理队伍的稳定,造成教务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3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教学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运行效果,首先要处理好校院两级的关系,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是校教学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并受其约束控制,院教学管理既要实现自己的具体目标,又要兼顾全校的整个大局,两级之间必须相互沟通,协调配套,形成合力。在校企合作教学改革中,一旦遇到非常规教学情况,校教务处应该在权力范围内灵活处理,尽量提供可行思路解决,二级学院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提供可行思路,提高事情解决的时效性。其次要理顺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关系,教学管理的每一项工作、每一道环节都是保证教学正常运行的一个流程,在教学组织中,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因此教学管理各个环节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发挥整体优势。同时要处理好教务人员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务员和教师之间虽然各有分工,但工作任务相互关联,要理顺教务管理工作还要加强这两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3.1加快建设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
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带来了机遇,这项工作也必将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但同时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时常会有些非常规教学安排,现有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又一时难以实现,导致教务任务无法按要求完成,因此完善的信息化建设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用支撑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是完成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规划难以通过调研和需要分析确定其所有的内涵,难以在规划、设计、开发、实施前完全确定系统详细的目标和内容,也难以通过一个详尽的设计去简单的、全方位的组织和控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因而这个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出问题、总结问题,通过不断的修改与完善,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教育服务支撑体系,提高教务管理水平,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改革进程。
3.2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从学院领导的角度来说,应该根据教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激励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潜能,使教务管理人员能够开创性的开展工作,对于业务水平高、工作业绩突出的人员,应适当给予晋升的机会,是同行之间产生竞争的局面,使教务工作充满活力。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务工作如内部教务管理、学籍档案、成绩单、试卷库等是否管理完善,应制定出一系列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考评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在竞争的基础上,在学院内部应该通过刚柔结合的管理方法,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避免和缓解教务管理中存在的矛盾。
4结束语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也愈发艰巨。为了适应学校改革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高职院校教务处必须规范教务管理工作,提升教务管理水平,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作用下,面向市场,科学合理地辅助人才培养工作,引导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务管理创新,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建清,高等学校教务管理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1
[2]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