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书法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更是中华文化的艺术根脉。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书兴趣,让学生在持续学书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关键词】书法;学书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5-0067-03
【作者简介】吴建军,江苏省如皋市书法家协会(江苏如皋,226500)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自仓颉造字传说始,汉字成为最古老的文字昂然于世,而书法成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艺术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更是中华文化的艺术根脉。小朋友从小通过亲近书法、练习书法,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领悟到中国艺术独具的神韵和魅力,定能肩负起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的光荣使命。在多年的书法教学中,笔者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书兴趣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见,尝试梳理如下:
一、激发书写兴趣,汲取书法的传统气质
1.环境激趣。都说环境育人,因此,打造一个书法文化气息浓郁的环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旷神怡的环境中,不仅视觉得到一定冲击,对书法的情感也会得到熏陶,因而兴趣得以激发,练习书法的习惯得以坚持,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具有水滴石穿的功效。不难想象,一个四壁布置精美、氤氲书法作品气息的教室和一个四壁空空如也的教室,所带给学生的心理感受是有天壤之别的。在书法教室里,精心布置名家的作品,张贴教师的示范作品,也可以把学生要学的名家字帖,逐页布置在专门的栏目中,这样,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书法艺术的浸润。还可以开辟专栏,用于定期展示由学生自己书写的优秀作品,使得学生看见身边的榜样,这对于激发学生持续学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2.故事激趣。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发现孩子们老是趴在桌上走神或者贪玩不想写字了,这时,笔者总是放下毛笔,会心一笑,对学生说:“来,让我们听听故事,好不好?”话音刚落,孩子们就来了兴致。在多年的书法教学中,我发现:在枯燥的书法练习中,引入一些古今书法名家刻苦练字的故事,对学生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为此,我精心收集准备了很多故事音频和幻灯,在书法教学中,适时应用以调节孩子枯燥的练习过程,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起到了激励效果,一举两得呢!记得有一次有个学生写字时不小心将脸蛋、嘴角都沾上墨汁,自己却浑然不知,活像一只花猫脸,旁边的同学们见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我摸摸他的小脑袋,讲起王羲之练字太专注,将馒头醮到墨里吃的故事,孩子们听罢不再笑话同学了,反而觉得他的专注是值得敬佩的了!类似这样的故事,比如张芝池水尽墨、智永笔成冢墨成池等故事,只要用得恰到时机,总能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使得学生以这些故事中的名人事迹激励自己勤奋练习。
3.赏识激趣。对于专门学习书法的孩子,尤其是学习软笔的孩子,是非常需要被肯定和赞扬的。笔者时常对学生说:“学习书法的孩子是很了不起的,不愧是炎黄子孙,这门学问流传了几千年,将在你们的手里继承下去,多厉害呀!”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们的优点,从来不吝啬表扬。除了适时而真诚的口头表扬,笔者还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张贴在专栏中,鼓励学得好的孩子参加一些比赛,每当作品被展览或者获奖,学生总是格外自豪,学习书法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教育家孔子早就告诉过我们兴趣对于学习是多么重要。除了这些方式,还有很多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比如亲笔示范、形象的语言引导、图文并茂、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等,只要有心,在激发学生兴趣上,是可以不断有新发现的。
二、浸润审美兴趣,涵养书法的艺术气质
“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是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而引导中小学生通过认知感受书法之美提升书法审美能力是贯穿整个中小学书法教育过程的内容,也是关键所在。因此笔者尝试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对书法的审美,涵养其书法的艺术气质:
1.灵活运用毛笔,夯实基础
苏东坡的《东坡论书》云:“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阐述了执笔的要领和精髓。因此,在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要注重训练学生用正确的执笔姿势画直线和弧线;在教学运笔时,又注意引导学生以提、按、顿、挫等其他的方法,使学生一步步达到粗、细、轻、重皆能运笔自如。
面对学习书法兴趣浓厚的初学者,笔者时常告诫:“初学书法,必须一心一意先师法古人,等基础夯实,才能去考虑创新。”总结出“一看二想三练习”的步骤引导学生不仅要观察古人是怎么写的,还要细细思考为什么古人这么写就好看,而自己写的却不不尽如人意,再把所感悟到的方法融合到自己的书写练习中,反复去揣摩体会。基础夯实了,学生能够自信地写出满意的笔画,更有甚者能写出形神兼备的书法作品,这些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到书法的魅力,拥有了愉悦而丰富的审美感受。
2.临摹名家名作,体悟书法用笔之美
在书法课堂教学中,笔者一直以古代名家经典的作品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这种做法是大有裨益的,只有直接接触最优秀的书法艺术,才能使学生对书法的感悟不打折不蒙尘。学生直接临摹古代名家名作,对于作品用笔技法的理解肯定需要点拨和提醒,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笔画的“顺锋与逆锋、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方笔与圆笔”等用笔之美,感悟书写线条的“曲与直、肥与瘦”之用笔奥妙;体悟用笔之疾笔与涩笔所带来的变化无穷意趣……切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积累经验。
晋代卫铄《笔阵图》云:“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像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中国书法的笔画,如点、横、竖、撇、捺、折、挑、钩,形状不一且变化无穷,不仅有着强烈的视觉美感,更具备无尽的艺术想象空间。“陆断犀象”描述的是“撇”,“高峰坠石”形容的是“点”,“万岁枯藤”则形象地描绘出“竖”……自然界中的美和抽象的书法竟能如此贴切地结合,让人不禁赞叹。在具体的书法技法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领悟点画的粗细、方圆、疾涩、浓淡、干湿、刚柔,线条组合时的疏密、开合、松紧、虚实、聚散等多种变化是统一于一体的,学生渐渐对笔画的力量感、流动感、节奏感有了体会,在充分领会书法之美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书法审美水平。 3.品汉字之美,悟书法的生命意趣
汉字作为最古老的文字,具有结构的和谐对称之美,不乏形象意境之美,更蕴藏了无穷的文化之美。鲁迅先生说过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而由汉字发展而来的中国书法更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极富内涵、极为典雅的艺术,将汉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古朴的甲骨文,高雅的金文,委婉的篆书,端庄的隶书,方正的楷书,潇洒的行书,飞动的草书,无不彰显着汉字的飘逸灵性之大美。
“字为心画”,汉代杨雄如是说。的确,书法的本质是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用形象而又抽象的富于变化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陶冶着欣赏者的人格、性情。对于学习书法的人而言,这个过程其实是用眼睛观察美、用临摹接近美、用心灵感受美、用思想创造美的渐进过程。难怪鲁迅先生曾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从来没有哪个民族将一手好字跟一个人联系得如此紧密。一个人的外貌美丑是先天的,但写一手好字却可以靠后天的勤奋努力获得,于是,字便成为人的另一个仪表。于是,在欣赏颜真卿、王羲之、米芾、毛泽东等人的书法作品时,不仅要懂得欣赏其美妙独特的结构,风神饱满的线条,更要能用心感受到书法背后所蕴含的个人的精神气质,抑或遒劲洒脱,抑或端庄秀丽,从而体悟出生命之意趣无限。文物鉴赏家陈鹏举先生这样说过:“(书法)说到底是中国人的气度与胸襟”,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当然,提高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以足够的耐心慢慢地引导熏陶,“细雨常滋,润物有声”,才能达到书法教育的期望成果。
三、鼓励广纳博学,传承书法的文化气质
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云“造诣无穷功夫,要是在法外”。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说:“不懂中国书法,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艺术。”著名学者李学勤说:“其实人文的东西跟科学和艺术也分不开,真善美三者都是互相分不开的。”法国巴黎大学熊秉明在西方一再强调:“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书法是文化核心的核心。”这些论述都已将书法与美学、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阐述得十分透彻,且把书法提到极高的位置。书法教育不仅仅是汉字书写本身的学习,更要吸收相关艺术的营养,从绘画、篆刻、文学、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中体会“异中求同”的道理,以融化为书法创作的养料,这也是由书法教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尽管只是书法工作者,但对于学生的引导并不能局限于书法本身,平时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接触更多领域的文化,做到以书法为中心,从而广纳博学,传承经典文化的气质。
总之,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多途径浸润学生的书法审美意趣,多方位鼓励学生广纳博学,不断让他们感受到学习书法不仅是兴趣,更是一种传承与责任。
【关键词】书法;学书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5-0067-03
【作者简介】吴建军,江苏省如皋市书法家协会(江苏如皋,226500)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自仓颉造字传说始,汉字成为最古老的文字昂然于世,而书法成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艺术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更是中华文化的艺术根脉。小朋友从小通过亲近书法、练习书法,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领悟到中国艺术独具的神韵和魅力,定能肩负起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的光荣使命。在多年的书法教学中,笔者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书兴趣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见,尝试梳理如下:
一、激发书写兴趣,汲取书法的传统气质
1.环境激趣。都说环境育人,因此,打造一个书法文化气息浓郁的环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旷神怡的环境中,不仅视觉得到一定冲击,对书法的情感也会得到熏陶,因而兴趣得以激发,练习书法的习惯得以坚持,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具有水滴石穿的功效。不难想象,一个四壁布置精美、氤氲书法作品气息的教室和一个四壁空空如也的教室,所带给学生的心理感受是有天壤之别的。在书法教室里,精心布置名家的作品,张贴教师的示范作品,也可以把学生要学的名家字帖,逐页布置在专门的栏目中,这样,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书法艺术的浸润。还可以开辟专栏,用于定期展示由学生自己书写的优秀作品,使得学生看见身边的榜样,这对于激发学生持续学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2.故事激趣。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发现孩子们老是趴在桌上走神或者贪玩不想写字了,这时,笔者总是放下毛笔,会心一笑,对学生说:“来,让我们听听故事,好不好?”话音刚落,孩子们就来了兴致。在多年的书法教学中,我发现:在枯燥的书法练习中,引入一些古今书法名家刻苦练字的故事,对学生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为此,我精心收集准备了很多故事音频和幻灯,在书法教学中,适时应用以调节孩子枯燥的练习过程,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起到了激励效果,一举两得呢!记得有一次有个学生写字时不小心将脸蛋、嘴角都沾上墨汁,自己却浑然不知,活像一只花猫脸,旁边的同学们见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我摸摸他的小脑袋,讲起王羲之练字太专注,将馒头醮到墨里吃的故事,孩子们听罢不再笑话同学了,反而觉得他的专注是值得敬佩的了!类似这样的故事,比如张芝池水尽墨、智永笔成冢墨成池等故事,只要用得恰到时机,总能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使得学生以这些故事中的名人事迹激励自己勤奋练习。
3.赏识激趣。对于专门学习书法的孩子,尤其是学习软笔的孩子,是非常需要被肯定和赞扬的。笔者时常对学生说:“学习书法的孩子是很了不起的,不愧是炎黄子孙,这门学问流传了几千年,将在你们的手里继承下去,多厉害呀!”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们的优点,从来不吝啬表扬。除了适时而真诚的口头表扬,笔者还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张贴在专栏中,鼓励学得好的孩子参加一些比赛,每当作品被展览或者获奖,学生总是格外自豪,学习书法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教育家孔子早就告诉过我们兴趣对于学习是多么重要。除了这些方式,还有很多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比如亲笔示范、形象的语言引导、图文并茂、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等,只要有心,在激发学生兴趣上,是可以不断有新发现的。
二、浸润审美兴趣,涵养书法的艺术气质
“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是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而引导中小学生通过认知感受书法之美提升书法审美能力是贯穿整个中小学书法教育过程的内容,也是关键所在。因此笔者尝试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对书法的审美,涵养其书法的艺术气质:
1.灵活运用毛笔,夯实基础
苏东坡的《东坡论书》云:“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阐述了执笔的要领和精髓。因此,在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要注重训练学生用正确的执笔姿势画直线和弧线;在教学运笔时,又注意引导学生以提、按、顿、挫等其他的方法,使学生一步步达到粗、细、轻、重皆能运笔自如。
面对学习书法兴趣浓厚的初学者,笔者时常告诫:“初学书法,必须一心一意先师法古人,等基础夯实,才能去考虑创新。”总结出“一看二想三练习”的步骤引导学生不仅要观察古人是怎么写的,还要细细思考为什么古人这么写就好看,而自己写的却不不尽如人意,再把所感悟到的方法融合到自己的书写练习中,反复去揣摩体会。基础夯实了,学生能够自信地写出满意的笔画,更有甚者能写出形神兼备的书法作品,这些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到书法的魅力,拥有了愉悦而丰富的审美感受。
2.临摹名家名作,体悟书法用笔之美
在书法课堂教学中,笔者一直以古代名家经典的作品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这种做法是大有裨益的,只有直接接触最优秀的书法艺术,才能使学生对书法的感悟不打折不蒙尘。学生直接临摹古代名家名作,对于作品用笔技法的理解肯定需要点拨和提醒,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笔画的“顺锋与逆锋、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方笔与圆笔”等用笔之美,感悟书写线条的“曲与直、肥与瘦”之用笔奥妙;体悟用笔之疾笔与涩笔所带来的变化无穷意趣……切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积累经验。
晋代卫铄《笔阵图》云:“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像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中国书法的笔画,如点、横、竖、撇、捺、折、挑、钩,形状不一且变化无穷,不仅有着强烈的视觉美感,更具备无尽的艺术想象空间。“陆断犀象”描述的是“撇”,“高峰坠石”形容的是“点”,“万岁枯藤”则形象地描绘出“竖”……自然界中的美和抽象的书法竟能如此贴切地结合,让人不禁赞叹。在具体的书法技法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领悟点画的粗细、方圆、疾涩、浓淡、干湿、刚柔,线条组合时的疏密、开合、松紧、虚实、聚散等多种变化是统一于一体的,学生渐渐对笔画的力量感、流动感、节奏感有了体会,在充分领会书法之美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书法审美水平。 3.品汉字之美,悟书法的生命意趣
汉字作为最古老的文字,具有结构的和谐对称之美,不乏形象意境之美,更蕴藏了无穷的文化之美。鲁迅先生说过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而由汉字发展而来的中国书法更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极富内涵、极为典雅的艺术,将汉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古朴的甲骨文,高雅的金文,委婉的篆书,端庄的隶书,方正的楷书,潇洒的行书,飞动的草书,无不彰显着汉字的飘逸灵性之大美。
“字为心画”,汉代杨雄如是说。的确,书法的本质是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用形象而又抽象的富于变化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陶冶着欣赏者的人格、性情。对于学习书法的人而言,这个过程其实是用眼睛观察美、用临摹接近美、用心灵感受美、用思想创造美的渐进过程。难怪鲁迅先生曾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从来没有哪个民族将一手好字跟一个人联系得如此紧密。一个人的外貌美丑是先天的,但写一手好字却可以靠后天的勤奋努力获得,于是,字便成为人的另一个仪表。于是,在欣赏颜真卿、王羲之、米芾、毛泽东等人的书法作品时,不仅要懂得欣赏其美妙独特的结构,风神饱满的线条,更要能用心感受到书法背后所蕴含的个人的精神气质,抑或遒劲洒脱,抑或端庄秀丽,从而体悟出生命之意趣无限。文物鉴赏家陈鹏举先生这样说过:“(书法)说到底是中国人的气度与胸襟”,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当然,提高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以足够的耐心慢慢地引导熏陶,“细雨常滋,润物有声”,才能达到书法教育的期望成果。
三、鼓励广纳博学,传承书法的文化气质
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云“造诣无穷功夫,要是在法外”。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说:“不懂中国书法,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艺术。”著名学者李学勤说:“其实人文的东西跟科学和艺术也分不开,真善美三者都是互相分不开的。”法国巴黎大学熊秉明在西方一再强调:“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书法是文化核心的核心。”这些论述都已将书法与美学、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阐述得十分透彻,且把书法提到极高的位置。书法教育不仅仅是汉字书写本身的学习,更要吸收相关艺术的营养,从绘画、篆刻、文学、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中体会“异中求同”的道理,以融化为书法创作的养料,这也是由书法教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尽管只是书法工作者,但对于学生的引导并不能局限于书法本身,平时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接触更多领域的文化,做到以书法为中心,从而广纳博学,传承经典文化的气质。
总之,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多途径浸润学生的书法审美意趣,多方位鼓励学生广纳博学,不断让他们感受到学习书法不仅是兴趣,更是一种传承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