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业余画家”的羡慕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中堅”友人,年龄大抵在40后到60后之间,也即通俗意义上的中老年。他们基本上赋闲在家,偶尔也发挥点余热,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客串一下。
   除了几位恪尽职守充当全职爷爷奶奶而忙得脚不沾地的,大部分友人都显得时光充裕。他们在朋友圈里或晒五湖四海的旅游景点,或晒自家的各种手艺:美食烹饪、养花插花、摄影书法……而最令我“羡慕嫉妒爱”的,是一些友人竟然成长为令人刮目相看的“业余画家”——那些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像模像样,独具一格,而在以前,他们压根儿没有显露过这份天赋。
   他们的画之所以让我惊羡,可能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我熟识很多“叫得上名头”的画家,他们的名气与画价共舞,偶尔获得一张他们的画,颇有荣耀之感,因此觉得画画是一件蛮了不起的事业,怎么与我“脚碰脚”的友人倏忽之间就有了“画家”的风范?二是我对绘画这门技艺有点生畏,总觉得那是需要“打好童子功”底子的辛苦事,闷闷地画素描、速写,还要到大自然里去写生,想到面对一个静物坐一整天画线条的情状,就觉得自己吃不了这份苦。难道他们都吃得了苦?还是闲着也是闲着,不以为苦?
   再往深里一想,就发现,原来是自己想多了。人家哪里在乎什么童子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管你什么透视光线维度啥的。我喜欢什么样的画,先拿来临摹,看着有几分相像,就生出莫名的欢喜。再进一步,才开始“创作”,借鉴一点具象或抽象的技艺,加进一点自己的东西,看重的是内心的感觉。又不和谁比,又不在乎得到谁的承认,在乎的是绘画的庄重过程和成品乍现的幸福感。有满意的,就装裱、配框,妥妥地挂起来,那是一份多么奢侈的视觉和心灵享受!
   艺术其实一向是“不守规矩”的,无所谓嫡出和庶出之分。神奇的天籁之音或鬼斧神工,往往出之于民间奇人。保持难得的童趣和天真,才更接近艺术的真谛。歪打正着、横生旁逸、独辟蹊径之类的形容词,说的正是这种“意外收获”。遂猜想,我的这些“业余画家”友人,多半在年少时就怀揣画家之梦,但因人生之种种,此梦难圆,如今终于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为稻粱谋,不为成名累,就可以心无旁骛地圆梦了。
   文学艺术一旦脱离了功利性,其纯粹度就会大大增加,由是也增加了感染力。我从这些“业余画作”中,看到的是恬静和安详,是对生活的沉淀和满足,让人觉得人生足可留恋。我好想把友人的画作一一展示,不管正宗的画家大咖怎么评价,反正我是佩服和赞赏的,而且真的是充满了“羡慕嫉妒爱”,恨不得步其后尘,同享其乐。
   人生走向黄昏,如何揽住夕阳之美?除了练就不俗的审美情趣,倘还能有一门杠杠的手艺,真好!当然,绘画并非是“拔得头筹”的技艺,有其它技艺傍身也同样是幸事。
   “老有所乐”之谓,不单只是为填充空虚所需,更是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兼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倘若你的“所乐”高尚而又雅致,无疑更是上上大吉,善哉善哉。
  选自《文摘报》
其他文献
高中同学群里,有人发了一张当年的毕业合影,人影已经有点模糊了。37年过去了,我甚至忘却了,曾有过这样一张照片。点开,放大,迫不及待地看一眼当年的自己。  匆匆浏览了一遍,我竟然没有找到自己。再一排排、一个个人头仔细看,第二排右七,有点像,左六也有点像,还有第三排右三……一时竟不能确定,哪个是自己。  问同学。同学乐了,他也是费了好大劲,才找到他自己,不过,他一眼就认出我了。左六啊,那个嘴角微微上翘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每年带着女儿们去给吕老师拜年,他家里都是高朋满座,全是他教过的学生,大家仿佛都在集体诵读清朝郑燮的这首诗。  吕老师和我同姓,按辈份,我比他长一辈。他也曾经是大姐的老师。母亲说,大姐小学辍学,就是因为他。“为啥?”我不解地问。“因为你大姐老跟他吵架。”“为啥吵架呀?”“因为你大姐要带着你和你二姐上学,你们捣乱,老师批评她,她不
今天在业主群里刷屏的,是一只小猫咪。小猫咪毛色搭配相当时尚:一身雪白,从眼眶开始往上,覆盖整个头顶的,是黢黑的黑色。乍一看,小猫咪俨然戴着一只棒球帽。我一见钟情,好生欢喜,立刻就叫它“棒球帽”了。   “棒球帽”蹲坐在服务台上,双腿笔直且紧紧并拢,这是一只天生好素养的小猫咪。物业女生微信:“三天了,这只小猫咪都在我们物业大廳流浪,超漂亮,哪位业主想要,可以收养哈。”我这颗心,居然不由自主怦怦直跳,
三十多年前,我刚满不惑。儿子读小学,迷上了集邮。俗话说:拔出萝卜带出泥,连带着我也跟着他一起玩。  当年五月,我从德国途经莫斯科,住了两天。无事可做,便是逛街,比如加里宁大街、普希金大街、阿尔巴特大街等。逛到一条不知名的小街,赶上中午吃饭,无非一份红菜汤外加几片黑面包,要排长队,自己找地方吃。旁边有一座商亭,本是一座报刊亭,售货的窗口前,有一个木板做的窗沿。我把塑料餐盘放在上面,一边吃,一边看风景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参军到边防某雷达团,后又到雷达站工作了一年。我工作的雷达站地处北部边陲,听老兵说,雷达站离边境线只有几十华里,记得从团部到雷达站时,老兵开了两天的车,起早贪黑的,才把我和满车的供给送到雷达站。我们这个雷达站肩负着战备任务,有五六十号人,算是一个大站了。因地处偏远,周围几十里杳无人烟,平时我们休息时也没什么好去处。不知是哪个老兵在离雷达站十几里路的地方发现了一条山沟,说是山其实
见识了一块鱼化石,石中间挣扎一尾小鱼,永远凝固在浮游摆尾的状态。岁月像一把杀猪刀,把一块顽石镂成文物,并在它的中间开一朵花。泅渡在时光里的鱼,极似凝固在琥珀中的蜘蛛。一尾小鱼,在亿万年前的水里游,它是误入干涸河床?还是石的挤压、沉降,被一堆乱石掩埋?一尾鱼,渐浙风化,嵌入石中,成了一块鱼化石。在时光里泅渡的鱼,游弋了亿万年,终没有游出一块石头的长度。古代鱼是个什么样子?那块石头上,只剩下一尾鱼的影
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個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很少看见人——除了偶尔隔着玻璃窗向我叽里哇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  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
清代郑板桥提出来的亦书写出来的“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在中国,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一直到今天,二百多年过去了,但在人们的文章里,讲话里,以及嘴中常用的口语中,这四个字还经常出现,人们都耳熟能详。我也是“难得糊涂党”的成员。不过,在最近几个月中,在经过了一场大病之后,我的脑筋有点开了窍。我逐渐发现,糊涂有真假之分,要区别对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叫真糊涂,而什么又叫假糊涂呢?用不着作理
我看不见时间的白色绒毛,却感受到那双巨大翅膀的飞翔。在不同的人心里,时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时候是恶魔,有时候是天使,时间带给你煎熬,也带给你愉悦。周传雄在歌中唱道:感情像个闹钟,按一下就停。阿赫马托娃在诗中写道:我活着,像座钟里的布谷鸟,我不羡慕森林中的鸟儿们。上紧了发条,我就咕咕叫。你要知道,这种命运,我仅仅希望,仇敌才会拥有。年轻人即便穿着时间的跑鞋,也跑不到时光的前头去。年老者拄着时间的拐
有关什么是幸福的讨论永远在过时中被拿出来重新讨论,然后又是新一轮的莫衷一是,不了了之。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都是这种呈现方式。在我看来,幸福就是马上、即刻、刚刚好。比如饿了,马上可以和朋友宵夜吃上海鲜粥,而不是冰天雪地半夜三更身在不毛之地的妄想,手边连一包方便面都没有。又如困了有人送来枕头,或者直接拿到星级酒店的房卡,而不是在车轮滚滚地赶路。离开了时效性,幸福仍旧是黑五的大甩卖,感觉倍减。就像三十岁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