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套《红楼十二金钗图》的漆画挂屏,共计12幅,每幅规格为120cm×36cm,最主要的技法为拉线和针刻。完成这套漆画作品,杨莉耗时两年有余。每天坐在窗前,在十二块用传统手法反复打磨、抛光而成的黑漆板上,用手中粗、中、细三种拉刀拉出人物线条,用钢针刻出衣物纹饰……看着黛玉、元春、李纨这些虚构的古代女子,一天天在自己的手中重新鲜活起来,杨莉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久经磨练终成果
多少个王朝兴盛又灭亡,多少个百年成为往昔,漆艺却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的漆艺有悠久的历史,数福州、扬州、平遥、成都四地的漆艺历史最具代表性。其中,成都漆器工艺精湛,做工考究,而且大多工序为手工制作。因此,与其它漆器艺术制作相比,成都漆艺更多了一份亲近。
而追溯这漆艺的历史,要以千年为单位论数。漆器工艺起源于7000多年前的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历经千年,它早已超脱了原来仅有的实用功能,集实用、美观、鉴赏、收藏于一体,成为我们与过去沟通的桥梁,传承祖先的智慧与哲思。
机缘巧合,1974年,下乡当“知青”,回成都半年的杨莉,正赶上母亲任教学校的一些房间被成都漆器工艺厂租用进行生产过渡。杨莉母亲对成都漆器有所了解,非常希望女儿考进漆器厂。
杨莉,又名伊尔根觉罗·尔倩,满族,她的家族为前清正蓝旗。但是这些都没能让她幸免共和国初建时的百废待兴与成长中的波折。正值韶华,赶上上山下乡的“知青”潮,一待就是八年。但是八年间,她从未放弃自己的爱好,每天坚持画画。苦心人,天不负,凭着扎实的美术功底,杨莉也如母亲所愿考进了成都漆器厂,从此与漆器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漆器的精美工艺,历经历史长河熏染的绚丽作品一下子吸引住了年轻的心。
进厂后,杨莉师从陈春和、余书云、张福清等漆艺工艺大师,并得到乔十光、李大树、曾庆华、王星泉等著名漆艺家的精心指导,进步很快,从设计、制胎到装饰、清抛光、制漆等所有工艺,她都烂熟于心。
成都漆器向来以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手工制品而著称,但毫无疑问,手工制品也意味着无法用现代机械精准复制,每一刀、一线都必须手工刻制,这就要求漆艺制作者必须熟练掌握刻制的深浅度,力道均衡适度。而这一要求,绝非一日之功。杨莉将韶华都献给了漆艺艺术,抛弃一切繁杂俗务,潜心创作,终于绘制出一件件精品漆艺作品。

一颗素心绘百色
我所能想象的漆器大师的工作室是这样的:宽敞的房间里,有高高的书橱,其中摆放着大师喜欢的各种书籍;书橱旁的墙上有照片,定格了大师获奖时激动的瞬间,还有大师与其他名家的合影;临近书橱的应是大大的工作台,其上有序地摆放着漆器制作的各种工具;对,桌面最应手的地方还应摆着一个待打磨的半成品;顺着工作台的方向望去,抬头应是窗明几净,远眺应是绿意盎然。
但是见过漆器大师杨莉工作室的人却是这样描述的:在寂静小街上有一座普通的居民楼,上二楼来到漆器大师杨莉的家中,她的工作室就设在卧室的阳台上。工作台是一张古旧的大木桌,略显陈旧和杂乱。一盏落地台灯伸着长臂照在桌上。与写作时希望看到窗外美景的愿望相反,杨莉的窗外,竟是邻楼的一堵水泥灰墙……
不禁让人心生感叹,是怎样的心无旁骛,杨莉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漆器作品那多达七十多道的工序的?不了解漆艺的人并不知道华丽精美的漆器并不比烧制一个精美的釉瓶简单。
漆器工艺十分繁多,薄料、研磨彩绘、填漆、刻漆、镶嵌等,无不需要道道精心打磨。而且在这繁多的工序中,很多都需要作者微妙的精准掌握,任何一个程序出错,都将让作品付之一炬。而在创作上,杨莉一直只走精品路线,推崇由一个人独立完成从设计到制作的所有工序,这无疑是给自己增加了难度。从事漆艺近四十年,杨莉不断在传统基础上改进新工艺,但她一直坚持拒绝化学漆,只用中国生漆!
但是,这一选择和坚持,比流水化生产更为寂寞、孤独。因为漆性难把握,涂漆后,如果遇上干风天,漆不易干;若遇到下雨天,却又干得快,如果不及时调整,就可能返工。被干风吹过的漆,里面可能一直是稀的,而在雨天则干得快会起皱,所以涂漆要看天色。贴金箔更需要掌握漆性,贴得时间太早没有光泽,贴得太晚又贴不上……
杨莉的“雕漆隐花《昆虫乐园》花瓶”,是以楠木为胎,底灰为三灰三磨,髹以数层黑推光漆,再用雕刻的装饰手法雕出梨花,再以银箔衬底,上涂数层透明漆,打磨后与黑漆齐平,显出透明漆最为精美的琥珀色及金边,经反复多次清光、抛光、开漆,使其光亮透水。再用真金勾帖出花蕊,用堆漆的装饰手法堆出各种小昆虫……如此反复打磨才得出。历经这番修炼,作品不但十分耐看,而且光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好,越发透亮迷人。

为有沉香举世传
现年65岁的杨莉,已在漆器创作道路上潜心修行近四十年。前不久,她因长时间伏案、弯腰制作漆器引发身体不适被送进医院动了一次手术。在医院住院的那几天,是她从事漆器艺术以来休息最长的日子。
虽然有诸多头衔加身、诸多精美作品留世,但是在成都漆器工艺制作与传承的道路上,她仍未停息。“目前我最大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尽最大的力量去改善成都漆器界困境,挽救漆器这门绝妙的民间工艺面临失传的尴尬。”杨莉不无痛心地说。
漆器制作的原料难找、工具难买也是影响漆艺发展的重要原因。杨莉说:“所用的漆必须是从漆树中提取的天然生漆,古代帝王、富豪有专门的漆园,可现在漆树越来越难找,四川不仅没有专门的漆园,而且野生漆树也不断遭到人为破坏。随着成都漆器工艺厂的衰落,制作漆器的工具也无处求得,只有靠自己手工制作。”

同时,培养一名漆器人条件太高,受大环境影响,年轻人无法以一颗清静之心全身心投入到漆艺的学习与研究中。学漆器的人和漆器人才越来越少,使得这门奇妙的民间工艺面临失传的尴尬。目前成都大师级的漆器人不到8位,从事漆器艺术的人不到50位。为了拯救成都漆器,拯救这门自己倾注太多心血的独门艺术,杨莉从自己做起,她自费收徒甚至包吃住,教授那些对漆艺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
学习者,初次接触没有干的生漆,多数人都会生“漆痱子”,不但奇痒,重者可起泡甚至流脓。但神奇的是过敏再利害愈后不会留下痕迹,皮肤反而愈加光滑细腻。
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将漆树的产物馈赠给人们,经过灵巧的手和温婉的心幻化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传递一股力量,传承一份恩泽。


久经磨练终成果
多少个王朝兴盛又灭亡,多少个百年成为往昔,漆艺却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的漆艺有悠久的历史,数福州、扬州、平遥、成都四地的漆艺历史最具代表性。其中,成都漆器工艺精湛,做工考究,而且大多工序为手工制作。因此,与其它漆器艺术制作相比,成都漆艺更多了一份亲近。
而追溯这漆艺的历史,要以千年为单位论数。漆器工艺起源于7000多年前的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历经千年,它早已超脱了原来仅有的实用功能,集实用、美观、鉴赏、收藏于一体,成为我们与过去沟通的桥梁,传承祖先的智慧与哲思。
机缘巧合,1974年,下乡当“知青”,回成都半年的杨莉,正赶上母亲任教学校的一些房间被成都漆器工艺厂租用进行生产过渡。杨莉母亲对成都漆器有所了解,非常希望女儿考进漆器厂。
杨莉,又名伊尔根觉罗·尔倩,满族,她的家族为前清正蓝旗。但是这些都没能让她幸免共和国初建时的百废待兴与成长中的波折。正值韶华,赶上上山下乡的“知青”潮,一待就是八年。但是八年间,她从未放弃自己的爱好,每天坚持画画。苦心人,天不负,凭着扎实的美术功底,杨莉也如母亲所愿考进了成都漆器厂,从此与漆器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漆器的精美工艺,历经历史长河熏染的绚丽作品一下子吸引住了年轻的心。
进厂后,杨莉师从陈春和、余书云、张福清等漆艺工艺大师,并得到乔十光、李大树、曾庆华、王星泉等著名漆艺家的精心指导,进步很快,从设计、制胎到装饰、清抛光、制漆等所有工艺,她都烂熟于心。
成都漆器向来以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手工制品而著称,但毫无疑问,手工制品也意味着无法用现代机械精准复制,每一刀、一线都必须手工刻制,这就要求漆艺制作者必须熟练掌握刻制的深浅度,力道均衡适度。而这一要求,绝非一日之功。杨莉将韶华都献给了漆艺艺术,抛弃一切繁杂俗务,潜心创作,终于绘制出一件件精品漆艺作品。

一颗素心绘百色
我所能想象的漆器大师的工作室是这样的:宽敞的房间里,有高高的书橱,其中摆放着大师喜欢的各种书籍;书橱旁的墙上有照片,定格了大师获奖时激动的瞬间,还有大师与其他名家的合影;临近书橱的应是大大的工作台,其上有序地摆放着漆器制作的各种工具;对,桌面最应手的地方还应摆着一个待打磨的半成品;顺着工作台的方向望去,抬头应是窗明几净,远眺应是绿意盎然。
但是见过漆器大师杨莉工作室的人却是这样描述的:在寂静小街上有一座普通的居民楼,上二楼来到漆器大师杨莉的家中,她的工作室就设在卧室的阳台上。工作台是一张古旧的大木桌,略显陈旧和杂乱。一盏落地台灯伸着长臂照在桌上。与写作时希望看到窗外美景的愿望相反,杨莉的窗外,竟是邻楼的一堵水泥灰墙……
不禁让人心生感叹,是怎样的心无旁骛,杨莉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漆器作品那多达七十多道的工序的?不了解漆艺的人并不知道华丽精美的漆器并不比烧制一个精美的釉瓶简单。
漆器工艺十分繁多,薄料、研磨彩绘、填漆、刻漆、镶嵌等,无不需要道道精心打磨。而且在这繁多的工序中,很多都需要作者微妙的精准掌握,任何一个程序出错,都将让作品付之一炬。而在创作上,杨莉一直只走精品路线,推崇由一个人独立完成从设计到制作的所有工序,这无疑是给自己增加了难度。从事漆艺近四十年,杨莉不断在传统基础上改进新工艺,但她一直坚持拒绝化学漆,只用中国生漆!
但是,这一选择和坚持,比流水化生产更为寂寞、孤独。因为漆性难把握,涂漆后,如果遇上干风天,漆不易干;若遇到下雨天,却又干得快,如果不及时调整,就可能返工。被干风吹过的漆,里面可能一直是稀的,而在雨天则干得快会起皱,所以涂漆要看天色。贴金箔更需要掌握漆性,贴得时间太早没有光泽,贴得太晚又贴不上……
杨莉的“雕漆隐花《昆虫乐园》花瓶”,是以楠木为胎,底灰为三灰三磨,髹以数层黑推光漆,再用雕刻的装饰手法雕出梨花,再以银箔衬底,上涂数层透明漆,打磨后与黑漆齐平,显出透明漆最为精美的琥珀色及金边,经反复多次清光、抛光、开漆,使其光亮透水。再用真金勾帖出花蕊,用堆漆的装饰手法堆出各种小昆虫……如此反复打磨才得出。历经这番修炼,作品不但十分耐看,而且光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好,越发透亮迷人。

为有沉香举世传
现年65岁的杨莉,已在漆器创作道路上潜心修行近四十年。前不久,她因长时间伏案、弯腰制作漆器引发身体不适被送进医院动了一次手术。在医院住院的那几天,是她从事漆器艺术以来休息最长的日子。
虽然有诸多头衔加身、诸多精美作品留世,但是在成都漆器工艺制作与传承的道路上,她仍未停息。“目前我最大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尽最大的力量去改善成都漆器界困境,挽救漆器这门绝妙的民间工艺面临失传的尴尬。”杨莉不无痛心地说。
漆器制作的原料难找、工具难买也是影响漆艺发展的重要原因。杨莉说:“所用的漆必须是从漆树中提取的天然生漆,古代帝王、富豪有专门的漆园,可现在漆树越来越难找,四川不仅没有专门的漆园,而且野生漆树也不断遭到人为破坏。随着成都漆器工艺厂的衰落,制作漆器的工具也无处求得,只有靠自己手工制作。”

同时,培养一名漆器人条件太高,受大环境影响,年轻人无法以一颗清静之心全身心投入到漆艺的学习与研究中。学漆器的人和漆器人才越来越少,使得这门奇妙的民间工艺面临失传的尴尬。目前成都大师级的漆器人不到8位,从事漆器艺术的人不到50位。为了拯救成都漆器,拯救这门自己倾注太多心血的独门艺术,杨莉从自己做起,她自费收徒甚至包吃住,教授那些对漆艺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
学习者,初次接触没有干的生漆,多数人都会生“漆痱子”,不但奇痒,重者可起泡甚至流脓。但神奇的是过敏再利害愈后不会留下痕迹,皮肤反而愈加光滑细腻。
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将漆树的产物馈赠给人们,经过灵巧的手和温婉的心幻化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传递一股力量,传承一份恩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