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新闻:概念的界定与实验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kl123lk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西方的视角讨论了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包括用来描述具有社会责任感报道的各种术语以及它们如何彼此关联。解决方案新闻作为建设性新闻报道的一个分支,具有五个重点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微博已对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的信息获取和搜集产生影响;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较之传统消息来源,上海新闻工作者较多地使用微博作为消息源。相较于“个人因素”,“报道惯例”与“组织因素”等因素对新闻从业者使用微博作为消息源时“把关”的影响更大。“报道惯例”对新闻从业者微博消息源把关的影响存在“组织因素”层面的差异,即,都市报新闻从业者的报道惯例对使用微博作为消息源时“把关”的影响更强。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新闻传播学新品力作发布会暨《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首届出版研讨会于4月8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出席会议并讲话(讲话全文见本刊第5—6页)。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具体介绍了这批新品力作。他说,2013年至2015年是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实施创新工程的第一期,这一期创新工程的总题目是“变革中的新闻与传播: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在这一总题目下设置了7个子项目,产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今天在这里发布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
通过计量统计和文献分析,依据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的多项指标,从期刊论文发表数量、选题偏好和学术影响力三个方面对2015年中国新闻传播学79种专业期刊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学理探索和业务实践两种类型的分化,呈现出不同的效应,前者不断推动学科的研究深度和学术影响,后者囿于功利化的选题定位,出现良莠不齐的发展状况。
The naturalization theory of the state contributes a significant perspective in understanding the modemityprocess established by state-social relations. State-social theory scholar Joel S. Migdal proposes that"rituals and ceremonies connect the sacred to
本刊2018年度优秀论文日前评出。编辑部在全年刊发的12期共83篇论文中初选出30篇作为候选论文,由本刊编委会本着“认文不认人”的原则,在充分讨论评议的基础上,经投票表决,从中评选出10篇优秀论文。
研究者结合连续8年的农民观念培训经验,采用调查问卷、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研究工具,通过对农民网络接触行为的全面描述,指出农民的日常信息获取行为在自身原有的知识和年龄基础上形成了乡土性和实践性特征。认为,信息富有或者信息匮乏的概念,更多地是基于信息为中心视角下的考量,而非基于农民为中心视角下的考量,就这个意义上而言,信息中下层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悖论。最后,研究者对农民是否处于信息不平等的弱势阶层这一命题进行了重新解读。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首先,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向莅临本次论坛的中外专家学者和所有来宾表示热烈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目前拥有6大学部,近40个研究院所,研究对象涵盖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党和国家给我院的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苏州广播电视总台以构建绿色舆论生态为出发点,运用建设性新闻理念和操作方法指导大内容生产,由负面、冲突的传统报道框架,转向“意见开放、共同面对、协商解决”的建设性报道框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经验有三:话题选择直面热点,观点表达开放包容,依法提供解决方案。
新闻业在不断发展,学界尝试用许多新的形式补充或取代传统新闻学,建设性新闻就是其中一个分支。由于职业新闻的社会背景在不断变化,学术界有必要对西方社会的新闻进行重新定义。尤其是新闻行业所处的社会文化、技术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必须重新审视新闻职业的价值观和新闻工作者的职能。论文描述了建设性新闻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以及应用这一概念如何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西方新闻业今天面临的挑战。新闻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与受众建立可持续的关系,并纠正回避新闻的趋势。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缓解或防止越来越多的人在阅读或观看新闻时产生的焦虑
建设性新闻概念的引介和适用,须重返其原初的生成语境,以做出妥帖的批判和借鉴。建设性新闻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对积极心理学的响应和“挪用”,其间存在观念局限和理论风险。在此基础上,只有将建设性新闻置于公共协商与社会整合的宏观社会历史语境下充实概念内涵,厚植理论根基,方能拓展向上生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