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吉林:改变农村能源结构让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

来源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43435dsfsdf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吉林,是辽宁农村新能源研发领域的传奇人物,提起孙吉林这个名字,人人竖起大拇指。孙吉林自主开发研制出的多项专利成果,在生物质原料气炭联产、可燃生活垃圾气化、生物质燃气净化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其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发明到底是什么?简单的说,“生物质气化系统”就是以农村废弃的秸秆、稻壳、玉米芯、杂草、锯末等为原料,经过晾晒或固化成型后,高温裂解,生产出可燃气体,同时又产出木炭,不仅节能降耗,而且清洁环保。整个燃气生产过程封闭、无污染、零排放,是一项即环保减排,又可持续发展的再生新型清洁能源;“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系统”在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筛选后,分离出的可燃物质生成可燃气体,用于生产、生活;建筑垃圾和炉灰渣等固体废弃物,可制成新型建筑材料保温砖的生产;有机质可生成有机肥;废旧塑料可浓缩再生颗料,可供循环使用。
  2006年,在丹东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孙吉林正式组建成立丹东市承天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并当选董事长兼总经理。从那一刻起,孙吉林的职业发展便与能源结合在了一起。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极具前瞻性的孙吉林开始寻找和研发生物质可燃气的替代原料。能不能将生活垃圾中的可燃垃圾做成原料以及农民百姓家中的秸秆、稻壳、果树枝杈、木材边角余料、机制秸秆炭棒等农林废弃物,制成可燃气体燃料供居民使用和发电呢?经过反复考察、调研和深思熟虑,孙吉林最后将目光落在城市居民大量排放出的生活垃圾上。孙吉林带领科研攻关小组展开了研究与试验。由于传统的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二噁英,是被称为“世纪之毒”的一级致癌物,因此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二噁英。经过两年多艰苦试验研究,孙吉林和他的科研小组终于解决了这个举世瞩目的难关。
  2008年,经过严谨审核,孙吉林发明的“生物质垃圾制气发生器”终获国家技术专利,填补了国内乃至国际空白。这个技术使白色垃圾气化,燃烧不产生二噁英,而且在气化炉里不结焦,产出的气,经过储气柜,再通过管网输送给千家万户。
  现在,丹东市承天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凭借着自创专利技术,在辽宁省的丹东、本溪、营口、鞍山、宁夏贺兰、北京通州、昌平等地区,先后建起大中型生物质气化站49座。总装机达到40200m3的产储气能力。满负荷生产,可年产生物质燃气2.4亿m3,(生物质燃气热值5880KJ/Nm3),全部投入工业生产和民用生活用能。公司重点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质气化技术设备和可燃垃圾气化设备已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其设备机组已多规格、大型化生产,2007年获辽宁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证书、成果转化项目证书、丹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新技术产品证书;2008年被辽宁省推荐为应用型环境保护先进技术;2009年又被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确认为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B类,并已通过GB/T19001—2000——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生物质(垃圾)气化站项目,每年用掉8万t农村废弃秸秆物和4万t城镇生活可燃垃圾。在发展新能源促进低碳环保的同时,又减排掉大量的垃圾和废弃秸秆,为实现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在追求一种完美的课堂情境:教学节奏的和谐、思想的共鸣、情趣的撞击,它们都会激发教师调控课堂、学生主体课堂的潜力。但实际上,一堂能让师生身心愉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