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源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的真实世界数据,观察和评价上市后的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在应用于严重烧伤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乌司他丁在严重烧伤领域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估提供真实世界证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以“乌司他丁”、“严重烧伤”、“有效性”、“安全性”为关键词,从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中文文献;以“ulinastatin”、“burn”、“efficacy”、“safety”为关键词,从Pubmed、Elsevier等国外数据库检索相关英文文献,分析并归纳总结出乌司他丁在烧伤领域的主要应用情况。2.病例对照分析法。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平台,采用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G医院2015.1-2018.6期间符合严重烧伤的患者,根据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乌司他丁组(UTI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急救处理措施,UTI组则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应用乌司他丁(20万U/次静脉滴注,3次/d,连用7d)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烧伤总面积、伤后入院时间、年龄、性别、既往史、生命体征等);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3d、7d两组患者的血常规(WBC、PLT、NEUT%)、LAC浓度、凝血四项(APTT、PT、TT、FIB)、相关组织器官功能指标(CK-MB、SCr、BUN、TBIL)、临床结局、总住院时间、用药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等记录,并对停药一周后UTI组与常规组同期各实验室检查指标值的异常情况的比较进行卡方检验。通过统计软件SPSS 22.0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P<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效性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不同时间点(治疗3d、7d)的血生化指标(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乳酸)、心功能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凝血四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发生情况,并据此进行有效性的评价。安全性评价:(1)临床安全性评价:通过患者自发报告与主治医生对用药患者直接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监测和评价药物的安全性。(2)重要指标的安全性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在停药一周后的重要实验室指标:血常规检验指标(WBC、PLT、NEUT%),组织灌注指标:乳酸(LAC)、肝功能指标(TBIL)、心功能指标(CK-MB)、肾功能指标(SCr、BUN)以及凝血功能生物标志物(APTT、PT、TT、FIB)等的异常值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基于CHPS研究平台,共纳入98例严重烧伤病例,其中UTI组43例,常规组55例。(1)基线资料:UTI组与常规组的严重烧伤病例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史、合并症等基础资料以及伤后入院时间、烧伤总面积、生命体征、血常规、主要器官功能检查等基线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一般指标的改变:98例严重烧伤患者,在入院接受常规治疗3d后,两组患者LAC、WBC、PLT、NEU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UTI组的PLT较常规组同期相应指标升高(P<0.05),提示机体微循环和炎症情况有所改善(P<0.05)。治疗7d后,UTI组患者LAC、WBC、NEUT%水平较常规组同期相应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3)凝血指标改变:FIB在常规组治疗7d后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使用UTI组的患者在用药3d时FIB有所下降,7d时效果改善更加明显;TT在治疗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一直在正常范围内;APTT、PT在治疗7d后与常规组同期相比指标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主要器官功能指标的改变:在入院后两组患者在用药前BUN、SCr、TBIL和CK-MB等心、肝、肾功能指标均高于正常值,且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方案治疗3d后CK-MB、BUN、SCr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TBIL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7d后,UTI组SCr、BUN、TBIL、CK-MB水平变化较常规组同期相应指标均有下降(P<0.05),即UTI组病例的各器官功能指标值较常规组有所改善(P<0.05)。停用UTI一周后UTI组与常规组同期实验室检查指标:血生化检验(LAC、WBC、NEUT%、PLT)、肝功能(TBIL)、肾功能(BUN、SCr)及心功能(CK-MB)的异常值通过卡方检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并发症的发生情况:UTI组创面脓毒症和MODS等并发症的发生率[(χ~2=5.153,P=0.020<0.05)、(χ~2=5.385,P=0.018<0.05)]均低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差异。(6)总住院时间的比较:UTI组住院时间为(37.23±13.09)d,相对于常规组的(48.89±24.06)d,在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35,P=0.003<0.05)。(7)临床结局:UTI组与常规组临床结局的χ~2检验结果显示,UTI组与常规组相比,死亡率、自动出院率分别为(χ~2=1.292,P=0.439>0.05)、(χ~2=1.952,P=0.190>0.05),均无显著性差异。另外,UTI组与常规组的预后良好情况相比,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281>0.05),但从整体上看,UTI组具有更高的预后良好率(74.42%vs 63.64%)。结论:(1)有效性评价:严重烧伤患者在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对于改善其微循环以及减轻其心肌、肝脏、肾脏等主要器官功能的损伤,降低其ARDS、创面脓毒症、MODS等并发症,缩短其总住院时间,改善其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2)安全性评价:相对于常规组,UTI组的严重烧伤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说明乌司他丁应用于严重烧伤患者的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