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营企业经过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少到多的快速发展,已对市场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搞活、市场竞争优化等有所突出表现和贡献,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社会繁荣的重要力量。但同时,在自我发展、自我管理、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等领域,一些民营企业所暴露出的诸多不足和遗憾却发人深省、令人叹息。为此,对这些不足和遗憾的产生和存在除了就其外部环境条件方面进行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之外,最为根本的一点应是从其内部着手,对其自身建设不足所带来的发展问题加以深入的探究,促使民营企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能够最终实现经营思路清晰、思想观念创新、法律意识增强、竞争体制规范等目标。
家族模式的情之所困
在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为情所困的情形大体有:
1、在家族成员之间:作为身居最高层的“家长”,将直接面对代际传承或权杖交接方面向谁传交、传交什么、何时传交和以哪种方式或程序传交等情感之困;并与管理层的其他家族成员一道,在企业日常运营中同样也会面临着在各家族成员间的职位、职务、职责安排调整,权力利益分派协调等方面可能不知如何是好的困惑或难以取舍的困扰或无法搁平的困境。此外,还可能同位居管理层的家族成员过于超能或强胜而对其下属中的家族成员造成一种威压震慑,或因其惯性作为下的刚愎自用、独断专横而使其下属家族成员与之无法沟通、平等相处,或因其自身本就有些不足之点、不对之处而又不愿听、不善听、不入听一些正确的意见建议。如此久而久之,就易形成“带长”和“有理”的家族成员与一般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裂变或冲突。
2、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之间:由于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平等所引发的一系列责权利益不对等等问题的广泛存在和无形作用,使得两者都或明或暗地表现出较多的不和谐因子。即或是一些非家族成员有时会得到一定的优待而进入管理层,但作为家族成员的企业主或总经理又会因其有较大的行为随意化或随性化而对他们要么授权不完全规范、要么过多干预行权履职、要么激励不公不够,致使他们的受权名存实亡,管理权威和人格权威大打折扣,很难独立地正确做事和做正确的事,产生和加入了他们与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或摩擦。
3、家族与企业之间:两者在产权制度、利益分配等方面也有着较大较多的情感决裂因子。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在固有的“家文化”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影响下,其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和再投入,因而就形成了一元化、封闭化和多级化的产权及其制度。这样,企业就自然地陷入了所有者与经营者最大可能同一或错位、企业事务与家族事务很难准确区分或把管、企业资源与家族财产和二为一等家企不分、产权难分的情感怪圈。在企业可能是整个家族的产业或事业、家族也可能是一个近亲繁殖成的企业的博弈磨合中,产权的界定和归属就是其中的关键和根本点,而情感的取舍和偏向就是重要的筹码和粘合剂。因此,家族和企业之间剪不断、理还乱或砍得断、丝有连的情感纠缠和较量,无疑也导致了企业因在家族模式下的情之所困而难以做大、做好、做久。
4、在家族成员与企业外部人员之间:由于人的情感具有社会历史性,因而家族成员与企业外部人员之间就会在联姻、结亲、交友、盟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情感联系和情感依托,或产生相应的情感隔阂和情感对立。前者的存在虽然对企业有一定好处,但当家族成员尤其是非管理层家族成员在企业内遭遇到一些不符合或不满足其需要的事件时,他(们)就可能充分利用此利,并在丧失最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或正常的理智的条件下,做出一些危情行为,如联合外部人员殴打、陷害、杀伤家族成员,甚至报复、搞垮整个企业等,由此使得企业不得不花费较大功夫去治疗情伤、解除情困、减少内耗。而后者的产生既可能是出于企业或家族自身利益或自我保护考虑,不得不牺牲一些家族成员的情感利益,如逼迫婚姻、政治婚姻;又可能是因家族成员在对外情感交流中不谨慎或陷入情感通路误区与陷阱,而又无法理清情感关系、扫除情感障碍所致,如交友不慎、中人圈套;这些都易使得企业陷于内外交困的情感危机中而不能自拔或难以自拔。
自我中心的利之所倾
总的来看,民营企业在自我中心的利之所倾上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1、自利式的人力资源管理。一般企业所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多从其内部着手,仅把它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而不考虑或未正视其外部的顾客、客户、供应商等有关往来关系户方面的因素,没有从企业管理整体和全局角度出发;因而具有较大的自闭自利倾向。民营企业也不例外。一方面,从其内部看。一些企业把人看成是成本或包袱而不是价值或资本,忽视对人的培训或培养、轻视人的潜质和潜力、藐视人的权力和权益;一些企业虽把人视为有价值的资本,但却将其看成与设备厂房一样的赚钱工具、私有财产或利用物品,乱用滥用,不尊重人、不关心人、不爱护人;一些企业即使培训人、引进人、激励人,但其对象却是家族内部的自己人,其形式却是做样子、走过场,其目的却是用来装饰门面、提升形象。另一方面,从其外部来看。一些企业目光短浅、见钱眼开、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注重于短期赢利的挖掘和获取,很少培养顾客长期价值和长期顾客价值;一些企业自利自欲膨胀,唯求度过眼前难关或扩大利润空间,不在培养长期客户或供应商上下功夫;一些企业太重自我,富而忘本,不愿在履行社会责任上从事一点“光彩事业”,更有甚者还置国家法规于不顾,偷逃税款或不履行其他法定义务。
2、自利式的财力资源管理。从民营企业方面看,这主要表现为:在理财目标上,一些企业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仍死守和依靠利润最大化的单一目标,并依此实施相应的财力资源管理,诱发了其急功近利,助长了其短期行为,促成了其不当竞争,导致了其经营歧途,造成了其资源浪费。在理财观念上,一些企业过度坚持资本保全和维护,要么斤斤计较、寸利必争;要么见好就收、不再投资;要么坐享其成、狡兔三窟;要么墨守成规、不敢冒险。在筹资上,一些企业在筹资外部环境不宽松和理想的条件下,就转而从内部去突破,总是千方百计地对企业业绩、形象和信用等加以粉饰,并以不正当的途径和方法去交易,以能顺利完成其“圈钱”“套利”的愿望。在投资上,由于追逐高利润的心态存在,一些企业在内外的资金投放、资源配置或资本运用上都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自利性,哪个领域紧俏好赚,就将资本洒向那里;哪个方面时尚有利,就朝那里直接投钱;哪个市场优势活跃,就强化那里的资源保证。
3、自利式的物力资源管理。一些民营企业在物力资源管理上也带有明显的自利性,突出表现为:在厂房仓库等生产经营设施的建设管理方面,只想快、省而不求多、好,基本的安全保护措施缺乏或不完善。在工作条件设计使用方面,不愿在保护员工身心健康和生命完好上改善工作场所的通风、采光、调温设施和优化其周边环境,不愿在保护员工合法权益上合理合法用工、强化保障。在机器设备选择管理方面,要么只图节省,大量购用一些过时简陋的机器设备;要么盲目为体现一定的高新技术能力,不切实际地硬性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对一些陈旧落后机器设备进行重新组装改良,而不愿花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要么不愿在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操作规范上投入必要的人力和资金,一旦机器设备出现故障时,再从外部借人来对其修缮。在信息依赖利用方面,总认为企业是家族的,家族成员分布各处,在各种信息收集、利用上能充分保证及时可靠,故而不愿在高质而全面的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上再额外的或更多的进行必要的投入。在企业文化建设跟进方面,由于过分信托和依靠家族文化,因而在企业价值观、宗旨、信念的建立,企业经营哲学和管理特色的形成,企业精神的塑造,企业伦理道德的培养,企业形象的设计,企业文化整体的打造和适时跟进等方面既不去深究,又不去投入。在企业质量管理方面,既不愿从结果角度去对有形商品质量、无形商品质量或工作质量的整体改进、提高或保证花钱,也不愿从过程出发去对这三方面质量的其中之一所涉及的一些质量教育、质量责任、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和规范、质量检查和反馈等工作进行一定的有效投入,更不愿花太多的人财物去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此三方面质量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管理。
家族模式的情之所困
在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为情所困的情形大体有:
1、在家族成员之间:作为身居最高层的“家长”,将直接面对代际传承或权杖交接方面向谁传交、传交什么、何时传交和以哪种方式或程序传交等情感之困;并与管理层的其他家族成员一道,在企业日常运营中同样也会面临着在各家族成员间的职位、职务、职责安排调整,权力利益分派协调等方面可能不知如何是好的困惑或难以取舍的困扰或无法搁平的困境。此外,还可能同位居管理层的家族成员过于超能或强胜而对其下属中的家族成员造成一种威压震慑,或因其惯性作为下的刚愎自用、独断专横而使其下属家族成员与之无法沟通、平等相处,或因其自身本就有些不足之点、不对之处而又不愿听、不善听、不入听一些正确的意见建议。如此久而久之,就易形成“带长”和“有理”的家族成员与一般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裂变或冲突。
2、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之间:由于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平等所引发的一系列责权利益不对等等问题的广泛存在和无形作用,使得两者都或明或暗地表现出较多的不和谐因子。即或是一些非家族成员有时会得到一定的优待而进入管理层,但作为家族成员的企业主或总经理又会因其有较大的行为随意化或随性化而对他们要么授权不完全规范、要么过多干预行权履职、要么激励不公不够,致使他们的受权名存实亡,管理权威和人格权威大打折扣,很难独立地正确做事和做正确的事,产生和加入了他们与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或摩擦。
3、家族与企业之间:两者在产权制度、利益分配等方面也有着较大较多的情感决裂因子。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在固有的“家文化”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影响下,其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和再投入,因而就形成了一元化、封闭化和多级化的产权及其制度。这样,企业就自然地陷入了所有者与经营者最大可能同一或错位、企业事务与家族事务很难准确区分或把管、企业资源与家族财产和二为一等家企不分、产权难分的情感怪圈。在企业可能是整个家族的产业或事业、家族也可能是一个近亲繁殖成的企业的博弈磨合中,产权的界定和归属就是其中的关键和根本点,而情感的取舍和偏向就是重要的筹码和粘合剂。因此,家族和企业之间剪不断、理还乱或砍得断、丝有连的情感纠缠和较量,无疑也导致了企业因在家族模式下的情之所困而难以做大、做好、做久。
4、在家族成员与企业外部人员之间:由于人的情感具有社会历史性,因而家族成员与企业外部人员之间就会在联姻、结亲、交友、盟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情感联系和情感依托,或产生相应的情感隔阂和情感对立。前者的存在虽然对企业有一定好处,但当家族成员尤其是非管理层家族成员在企业内遭遇到一些不符合或不满足其需要的事件时,他(们)就可能充分利用此利,并在丧失最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或正常的理智的条件下,做出一些危情行为,如联合外部人员殴打、陷害、杀伤家族成员,甚至报复、搞垮整个企业等,由此使得企业不得不花费较大功夫去治疗情伤、解除情困、减少内耗。而后者的产生既可能是出于企业或家族自身利益或自我保护考虑,不得不牺牲一些家族成员的情感利益,如逼迫婚姻、政治婚姻;又可能是因家族成员在对外情感交流中不谨慎或陷入情感通路误区与陷阱,而又无法理清情感关系、扫除情感障碍所致,如交友不慎、中人圈套;这些都易使得企业陷于内外交困的情感危机中而不能自拔或难以自拔。
自我中心的利之所倾
总的来看,民营企业在自我中心的利之所倾上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1、自利式的人力资源管理。一般企业所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多从其内部着手,仅把它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而不考虑或未正视其外部的顾客、客户、供应商等有关往来关系户方面的因素,没有从企业管理整体和全局角度出发;因而具有较大的自闭自利倾向。民营企业也不例外。一方面,从其内部看。一些企业把人看成是成本或包袱而不是价值或资本,忽视对人的培训或培养、轻视人的潜质和潜力、藐视人的权力和权益;一些企业虽把人视为有价值的资本,但却将其看成与设备厂房一样的赚钱工具、私有财产或利用物品,乱用滥用,不尊重人、不关心人、不爱护人;一些企业即使培训人、引进人、激励人,但其对象却是家族内部的自己人,其形式却是做样子、走过场,其目的却是用来装饰门面、提升形象。另一方面,从其外部来看。一些企业目光短浅、见钱眼开、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注重于短期赢利的挖掘和获取,很少培养顾客长期价值和长期顾客价值;一些企业自利自欲膨胀,唯求度过眼前难关或扩大利润空间,不在培养长期客户或供应商上下功夫;一些企业太重自我,富而忘本,不愿在履行社会责任上从事一点“光彩事业”,更有甚者还置国家法规于不顾,偷逃税款或不履行其他法定义务。
2、自利式的财力资源管理。从民营企业方面看,这主要表现为:在理财目标上,一些企业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仍死守和依靠利润最大化的单一目标,并依此实施相应的财力资源管理,诱发了其急功近利,助长了其短期行为,促成了其不当竞争,导致了其经营歧途,造成了其资源浪费。在理财观念上,一些企业过度坚持资本保全和维护,要么斤斤计较、寸利必争;要么见好就收、不再投资;要么坐享其成、狡兔三窟;要么墨守成规、不敢冒险。在筹资上,一些企业在筹资外部环境不宽松和理想的条件下,就转而从内部去突破,总是千方百计地对企业业绩、形象和信用等加以粉饰,并以不正当的途径和方法去交易,以能顺利完成其“圈钱”“套利”的愿望。在投资上,由于追逐高利润的心态存在,一些企业在内外的资金投放、资源配置或资本运用上都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自利性,哪个领域紧俏好赚,就将资本洒向那里;哪个方面时尚有利,就朝那里直接投钱;哪个市场优势活跃,就强化那里的资源保证。
3、自利式的物力资源管理。一些民营企业在物力资源管理上也带有明显的自利性,突出表现为:在厂房仓库等生产经营设施的建设管理方面,只想快、省而不求多、好,基本的安全保护措施缺乏或不完善。在工作条件设计使用方面,不愿在保护员工身心健康和生命完好上改善工作场所的通风、采光、调温设施和优化其周边环境,不愿在保护员工合法权益上合理合法用工、强化保障。在机器设备选择管理方面,要么只图节省,大量购用一些过时简陋的机器设备;要么盲目为体现一定的高新技术能力,不切实际地硬性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对一些陈旧落后机器设备进行重新组装改良,而不愿花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要么不愿在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操作规范上投入必要的人力和资金,一旦机器设备出现故障时,再从外部借人来对其修缮。在信息依赖利用方面,总认为企业是家族的,家族成员分布各处,在各种信息收集、利用上能充分保证及时可靠,故而不愿在高质而全面的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上再额外的或更多的进行必要的投入。在企业文化建设跟进方面,由于过分信托和依靠家族文化,因而在企业价值观、宗旨、信念的建立,企业经营哲学和管理特色的形成,企业精神的塑造,企业伦理道德的培养,企业形象的设计,企业文化整体的打造和适时跟进等方面既不去深究,又不去投入。在企业质量管理方面,既不愿从结果角度去对有形商品质量、无形商品质量或工作质量的整体改进、提高或保证花钱,也不愿从过程出发去对这三方面质量的其中之一所涉及的一些质量教育、质量责任、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和规范、质量检查和反馈等工作进行一定的有效投入,更不愿花太多的人财物去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此三方面质量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