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见证烽火岁月的儿童团旗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tombo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安徽省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面醒目的旗帜。在由老土布缝制而成的蓝色旗面上,精巧工整地绣着四个字:“乡儿童团”。
  随着岁月的沉淀,它已经没有了当年鲜艳的色彩,旗头也已折旧残破。但它却历经了战火的洗礼,向人们讲述着艰难岁月中金寨人民为革命胜利做出的不屈斗争。
  金寨县与湖北、河南接壤,原本没有县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境内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胜利后,组建了多支红军队伍,这里一度成为模范苏区,更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转移,国民党反动派占领军政中心金家寨,而原先外逃的地主恶霸民团头子又返回家乡反攻倒算,大批的苏维埃干部、红军家属、无辜群众惨遭杀害。面对日益严重的白色恐怖,为保存革命力量,保卫红色土地,金寨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成立游击队、妇女会、儿童团,拿起武器转移上山,与国民党反动派及地主民团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斗争。
  这一面儿童团旗便是当年的历史见证。
  当年,金寨县双河乡有一对英雄父子,父亲杜昌甫是皖西地区红军二路游击师的创始人,他英勇善战,人称大刀师长杜老虎。虎父无犬子!他的儿子杜志强从小性格刚毅、不畏强暴,在父亲和老师的带动下,他从懂事起就受到革命理想教育,小小年纪便成了红军游击师的交通员。1929年5月,金寨地区爆发了立夏节起义,成立了工农红军,小志强的家乡获得了解放。为了协助红军开展工作,乡里成立了儿童团。只有10岁的小志强因为机智灵活,多次完成重要任务,在小伙伴和乡亲们的心目中威信很高,被推选为儿童团大队长。爸爸告诉他,儿童团的孩子都是党的孩子,这面团旗就代表着儿童团。看到这面旗,红军叔叔就能找到亲人,找到家。
  儿童团的工作并不简单。小志强和他的伙伴,不仅站岗放哨,还肩负着为红军侦查敌情、传送情报的任务。乡里不仅为儿童团配发了红缨枪,还特地缝制了一面猎猎生风的儿童团旗。接过旗帜,孩子们仿佛一夜之间就长大了。清晨的村口、午后的竹林、傍晚的草垛旁,都留下了小志强和伙伴们站岗放哨的身影。在儿童团的组织下,孩子们读书识字,接受革命理想教育。闲暇时,团员们为红军家属打柴、挑水、做家务。儿童团的成立,不仅壮大了革命力量,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信仰,带来了希望。这一面凝聚着革命信念的团旗高高飘扬在孩子们心中,儿童团成为全乡少年学习的榜样。
  杜昌甫带领游击队转战于丛山密林中坚持战斗,为死难烈士和乡亲们报仇雪恨。他们夜袭民团,围歼小股白匪军,打击变节分子,敌人又恨又怕却无可奈何。为消灭游击队,敌人不断搜山、烧山、封山,甚至到处悬赏捉拿其家属。由于叛徒告密,小志强和妈妈同时被捕,20多天里,敌人对其哄骗利诱,严刑拷打,都未曾从这个13岁的孩子嘴里得到有关游击队的只言片语。当敌人得知游击队在大游寨活动,便带着团丁和匪军,偷偷包围上山,他们将志强押在队伍前头,妄图以骨肉亲情逼迫父亲放弃革命。
  大别山的冬天异常寒冷,遍体鳞伤的小志强穿着单薄的破衣裳,光着脚站在雪地里。敌人嚎叫“杜昌甫快出来吧!再不出来,你的儿子就没命啦!”埋伏在山上的游击队员们看得清清楚楚,心如刀割,大家要拼下山救志强,杜昌甫含着眼泪劝住大家:“敌人就是想利用我们一时感情冲动,盲目下山,就会中敌人的奸计,我们无论如何要冷静”。
  敌人用枪托砸、用皮鞭抽,逼小志强喊出父亲,可这个刚毅的孩子全然不顾满身的伤口,硬是咬紧牙关,一声不吭。每次被打倒在地,倔强的他就支撑着又站起来,鞭梢夹杂着鲜血和衣服碎片,脚下的白雪早已被染红一片。混沌的天空下,风雪的怒吼声越来越低,小志强一次比一次艰难地撑起来,他睁开疲惫的双眼,模糊中好像看见爸爸妈妈,看见了小伙伴们举着团旗来找他。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向山上大喊:“爸爸!叔叔!你们千万不要下山,白狗子想骗你们,红军叔叔会回来的!”怒不可遏的敌人残忍地割掉了小志强的双耳,又向他举起了罪恶的枪口。
  一颗忠诚于党的幼小心灵被永远地留在了大别山上,儿童团的孩子们在革命旗帜的指引下继续投入战斗。他们带着火热的革命初心,成长为党员、红军,成长为革命主力,成长为大别山坚贞忠诚的英雄团体。而这面被精心保存的儿童团旗,1983年由双河乡捐给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它令我们铭记那段烽火岁月,它见证了金寨儿女的不屈和英勇。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时,在革命文物前驻足良久。他凝视着战争年代的草鞋、袖章、旗帜,深情说道: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其他文献
(上接第11期第47页)  不久,枪声、喊杀声沉寂了。一部分身负重伤的战士,不幸落入了魔掌。日军把这些负伤战士绑起来,押到兵舰甲板上。不知道哪个战士带头唱起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大家齐声唱了起来,日军气得哇哇直喊。李金根一边唱,一边用力挣脱绑在手上的绳子,身子一侧向海里跳去,另外两个战士也跟着纵身跳到海中。日军立刻举枪射击,两个战士被击中,沉没在东海里。李
期刊
竹篱笆封锁线,是日伪在苏中“清乡”中使出的主要法宝之一。在“清乡”开始时,敌人不惜血本,从江南运了500多万根竹子到苏中四分区,扎起又高又密的篱笆,企图由天生港向北经白蒲、丁埝,再向东至掘港、南坎直达启东海边,再转北向吕四,与南坎的竹篱笆合拢。这围圈长约数百公里,沿篱笆设大小问检所,盘查进出篱笆的行人。大问检所驻伪军和伪警6人,小的驻3人,每隔10里,又设一碉堡。包围圈内再扎篱笆,实行分割。沿篱笆
期刊
背着挎包,甩着短发,她哼着《彩云追月》,从昆明到贵阳,从贵阳又搭上了去皖南的卡车。作为西南联大医科的学生,在国家危亡之际,她是多么向往着去参加新四军,而现在终于梦想成真。  军歌嘹亮,她踏上了皖南的土地。她站在了新四军政治部的门前,她从挎包中拿出八路军驻昆明办事处开的介绍信,她哼着《彩云追月》蹦蹦跳跳,于晚饭后来到了军政治部文化组,站到了一位英俊潇洒拉着小提琴的军人面前。  “会跳舞吗?”  “不
期刊
2010年4月,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上将欣然为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退伍军人杜效和创办的颐和养老护理院题写匾额“颐和阁”。2011年9月,朱文泉上将接任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以后,更关心杜效和以及滨海县颐和养老护理院事业的发展,这也为杜效和关爱老兵、善待老兵的大爱善举增添了更多力量源泉!  杜效和凭借着敢闯敢干的军人胆识和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创办颐和养老护理院,在滨海县养老行业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期刊
1915年5月,田守尧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顺河乡田敦村一个贫苦佃农家庭,兄弟姐妹5人。童年的田守尧因食不裹腹,长得又瘦又矮。他10岁便给地主放牛,饱尝被欺压之苦。1931年田守尧参加红军,由于作战勇猛,机智过人,1934年参加长征后升任红二十五军主力团营长。1935年到达陕北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师长,率部先后参加劳山、榆林桥、直罗镇等著名战役战斗。红军悍将转战苏北  抗战全面爆发后,田守尧任八路军
期刊
1945年4月,正值抗战胜利前夕,苏北盐阜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第二届参议会开幕。出席这次会议的议员多是地方党政军负责同志、社会名流、士绅贤达。黄克诚是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苏北区党委书记,盐阜区参议会成立之始被推选为参议长。  会议由黄克诚主持。按照议程,参议会有听报告,代表发言,讨论等内容。两天下来,会议内容显得比较枯燥,加上晚间又没有安排文艺活动,故而参议员们有些意见。当时在盐阜区,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已
期刊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铿锵浑厚的旋律,在南昌警察礼堂激昂回荡,十来盏汽灯将礼堂映照得通透亮堂。舞台上那位身着黑衣腰缠布带的赤脚舞者,激昂奔放的弹跳旋转、充满张力的舒臂投足、饱含激情的仰首俯地……和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的歌声,台下的新四军、友军、老百姓情不自禁起立击掌,和着旋律流着热泪放声伴唱,歌声在1938年南昌城的夜空久久回荡。歌声不止
期刊
1942年初冬,寒风凛冽,侵华日军开始对淮南新四军驻扎地区实行新一轮残酷的扫荡。新四军第二师和中共淮南区党委共管的淮南大众剧团团长何秋征、政治指导员张泽易到区党委请示工作,区党委宣传部长张劲夫指示他们:全体团员换上便装,到根据地的东南部六合、仪征一带去从事反扫荡宣传,同时好好向民间文艺学习,逐步解决“文艺大众化”的问题。  淮南大众剧团的前身是中共津浦路东省委领导下成立于1940年9月6日的路东联
期刊
1945年9月18日,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向所属各部下达了进军东北的命令。十旅刚打完两淮、响水口战役返回驻地泗阳杨柳庄一带,而独立旅此时正在从淮南北上归建途中。9月28日,十旅各部集结于泗沭胡集作为全师右路纵队先期离开淮海,10月8日,独立旅集结于其大本营泗阳里仁集,经短期休整后,作为师后卫部队,保护后勤辎重向东北挺进。  三师十旅、独立旅在泗阳(时称泗沭)与老区人民并肩战斗5年,结下了深
期刊
两度“梅花奖”得主,江苏省京剧院原名誉院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情系革命老区,生前多次送戏下乡,深入农村田头,留下许多动人故事。  一 1997年10月底,江苏京剧院带着复排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奔赴革命老区盱眙演出,黄孝慈在剧中扮演阿庆嫂。消息传出,周围县市的群众奔走相告,说是省里的大剧团送戏来了,许多观众冒着刺骨寒风,提前四五个小时就进到广场。大家都想亲眼见见名角,一睹京剧大家风采。广场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