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基本主张。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与社会天地相接壤,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陶冶美好的情操,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探索的目标和努力实践的方向。
挖掘教材资源,调动学生生活积累
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就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在语文教学中,教者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以此为基础来组织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里展开。如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描述了“北极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这些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的自然事物或现象。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仅仅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我知道蚂蚁也是大自然的文字,蚂蚁搬家就说明要下大雨了。”“我知道树的年轮是大自然的文字,一圈就代表一岁。”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所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生活的经验。
创设情景画面,激发学生生活感受
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感悟文本、升华情感的空间。在执教《最后的姿势》一文时,我以一组汶川地震的图片导入,并配以音乐渲染,将那场灾难又一次展现在大家面前。画面上大地崩裂,房屋塌陷……人们仓惶四顾,伤心绝望的表情立刻就把学生们带进了地震灾害的现场,师生身临其境,心灵上的疼痛又一次向我们袭来。在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一句话时,再次配以生动的画面、感人的音乐,使学生人情入境地去理解、感知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激发了学生对英雄的敬佩之情。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创设情景画面,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领悟文章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情感,而且使学生在浓厚学习兴趣的牵引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走进社会课堂,拓宽学生生活视野
社会是熔炉,生活是教科书。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我们还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去感受丰富多彩的大干世界,让学生学会观察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焦点,加强语文实践运用的能力。为此,我曾经安排过一次“寻找家乡名人”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活动分为三个部分:(1)“寻找名人”阶段。让学生到报纸上、网络上去搜集与家乡名人有关的文章,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采访自己感兴趣的名人。(2)“赞颂名人”阶段。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讲故事、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表达对名人的敬佩之情。(3)“学习名人”阶段。让学生以身边的名人为榜样,从点滴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向名人学习。
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直接面向社会,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旅游、寻找家乡特产、当环保小卫士、设计公益用语、了解民风民俗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与社会融合为一体,既让课程与学生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水源头。
融入自然风光,富学生生活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新课标也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设鲜活的语文课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课文,作为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悟体验,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感受到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美。
在教学《广玉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花的颜色美、形态美,我是带学生在室外操场的广玉兰树下上的这一课。他们有的驻足观赏,欣赏广玉兰那多姿的形态;有的闭上眼睛,沉醉在那淡淡的幽香之中;有的伸出双手,亲身感受那花瓣的质感;有的一边吟诵着书中优美的语句,一边欣赏着洁白柔嫩的花朵;有的拿出纸笔,将那美丽的画面画了出来……在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学生与晶莹剔透的小露珠来了回亲密接触,领略了夕阳滑落的美妙绝伦的景象,聆听了那惊人心魄的雷声,欣赏了风景如画的山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增强,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总之,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活的源泉,才能更好地让每一个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培育美好的情操。
挖掘教材资源,调动学生生活积累
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就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在语文教学中,教者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以此为基础来组织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里展开。如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描述了“北极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这些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的自然事物或现象。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仅仅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我知道蚂蚁也是大自然的文字,蚂蚁搬家就说明要下大雨了。”“我知道树的年轮是大自然的文字,一圈就代表一岁。”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所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生活的经验。
创设情景画面,激发学生生活感受
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感悟文本、升华情感的空间。在执教《最后的姿势》一文时,我以一组汶川地震的图片导入,并配以音乐渲染,将那场灾难又一次展现在大家面前。画面上大地崩裂,房屋塌陷……人们仓惶四顾,伤心绝望的表情立刻就把学生们带进了地震灾害的现场,师生身临其境,心灵上的疼痛又一次向我们袭来。在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一句话时,再次配以生动的画面、感人的音乐,使学生人情入境地去理解、感知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激发了学生对英雄的敬佩之情。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创设情景画面,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领悟文章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情感,而且使学生在浓厚学习兴趣的牵引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走进社会课堂,拓宽学生生活视野
社会是熔炉,生活是教科书。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我们还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去感受丰富多彩的大干世界,让学生学会观察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焦点,加强语文实践运用的能力。为此,我曾经安排过一次“寻找家乡名人”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活动分为三个部分:(1)“寻找名人”阶段。让学生到报纸上、网络上去搜集与家乡名人有关的文章,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采访自己感兴趣的名人。(2)“赞颂名人”阶段。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讲故事、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表达对名人的敬佩之情。(3)“学习名人”阶段。让学生以身边的名人为榜样,从点滴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向名人学习。
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直接面向社会,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旅游、寻找家乡特产、当环保小卫士、设计公益用语、了解民风民俗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与社会融合为一体,既让课程与学生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水源头。
融入自然风光,富学生生活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新课标也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设鲜活的语文课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课文,作为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悟体验,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感受到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美。
在教学《广玉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花的颜色美、形态美,我是带学生在室外操场的广玉兰树下上的这一课。他们有的驻足观赏,欣赏广玉兰那多姿的形态;有的闭上眼睛,沉醉在那淡淡的幽香之中;有的伸出双手,亲身感受那花瓣的质感;有的一边吟诵着书中优美的语句,一边欣赏着洁白柔嫩的花朵;有的拿出纸笔,将那美丽的画面画了出来……在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学生与晶莹剔透的小露珠来了回亲密接触,领略了夕阳滑落的美妙绝伦的景象,聆听了那惊人心魄的雷声,欣赏了风景如画的山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增强,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总之,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活的源泉,才能更好地让每一个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培育美好的情操。